【摘要】針對目前水利工程項目在進行山洪災害防治以及水土保持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文章通過實際的工程案例分析了山洪災害防治以及水土保持的相互關系。其目的為相關建設人員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關鍵詞】山洪災害防治;水土保護措施;工程措施總體布局
引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各地對水利工程建設的山洪災害防治以及水土保持提出更高的需求,這是當地保護現代化建設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往往將山洪災害的防治與水土保持措施區分開來,這使得水利工程項目的建設難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相關建設人員應在工程采取的山洪災害以及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基礎上,研究這兩者之間的相互聯系,進而滿足人們對水利工程建設目標的需求。
1、工程概況
松桃縣小江河普覺段山洪溝防洪治理項目位于我國黔東北以及湖南湘西的交界處,該工程的建設目標為保護集鎮不受山洪災害以及水土流失危害的影響。工程項目的建設等級為Ⅳ等,且防洪設計標準為10年一遇。具體就是通過建設形成閉合的防洪體系,來實現河道兩岸居民進行農業、畜牧業以及現代化建設成果的保護。此外,本工程項目的治理河段為普覺河,是小江河的一級支流。其終點以上集水面積為79.1km2,河長為14.9km,且所處流域的巖溶地質情況發育一般。由于該地區并無水利工程,相關建設人員對該工程進行表1洪水防治設計。此外,該山洪溝防洪治理項目所處的土壤屬于侵蝕類型,因而水土保持的設計應控制在500t/km2.a范圍內。
2、實現山洪災害防治與水土保持的措施方法
2.1 工程進行山洪災害的防治措施
在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之前,相關建設人員對該地區的歷史洪水水面線進行了分析研究,這是保證措施內容具有針對性的關鍵方法。據調查,該地區最近一次發生洪水是在1970年。如表2所示,為1970年該地區洪水水面線的計算數據結果。
工程項目的相關建設人員對表中數據進行計算得到,該地區洪水的重現期為50年。這一數據是從表中斷面5、6的洪水水位432.16以及431.86推算出來的。基于洪水重現期為50年這一數據指標,山洪防治措施技術人員對本工程的各個防洪斷面進行推求。具體來說,對于河道的治理,工程建設人員采用了清淤河道、修建河堤以及擴寬河道的綜合治理方式。當沿河兩岸的河堤修建完成后,還要利用伯努利方程實現水位流量的控制,進而保證工程項目滿足河道洪水水面線的設計要求。
2.2 水土保持措施總體布局
松桃縣小江河普覺段山洪溝防洪治理項目在具體實施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容易受到開挖棄渣以及剝離面的影響,這就導致大量的水土流失問題出現。具體來說,其危害主要在造成下游水庫以及河道的淤泥堆積,進而嚴重相應當地的水生生態環境和行洪質量。基于此,相關建設人員通過減小土石方開挖量,來降低對原水土環境狀態的破壞。對于水土流失的防治總體布局,應將其作為重點治理內容,并與山洪災害的防治結合起來。例如,將植物防治措施、臨時處理措施以及工程措施結合起來,進而達到水土保持目的。此過程,相關建設人員應將水土流失的治理與恢復以及提高土地的生產力作為總體布局原則,即通過統籌各類水土保持措施,來提高水土流失體系的作用價值。
在實施水土保持措施總體布局內容的過程中,施工建設人員應將工程措施為先導,這樣就可以發揮出其控制性以及速效性作用。例如,在對重點防護地段實施布局工程措施時,還要加強“線”和“面”植物防治。即通過建設林草復墾,來恢復和改善工程責任范圍內的生態環境,進而提高當地農業的土地生產力。由此可見,工程采用的這種水土保持總體布局方式,使植物防治以及臨時處理等措施充分發揮出作用的生態效應和后效性,真正意義上的實現了水土流失的根本治理。如表3所示,為水土保持總體布局采用的防治措施標準。
表3中所示的防治布局內容標準,是根據工程所處的水土流失類型、水土流失強度以及所帶來的危害程度來確定的。此外,這一標準的計算確定是參照《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GB50434-2008)。基于此,本工程項目采用的水土流失防治標準等級為二級。
3、山洪災害防治與水土保持的相互聯系
3.1 作用對象之間的相互聯系
據統計,發生山洪災害以及水土流失均是由山丘區的強降雨引起的,這就會給當地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以及經濟損失。由于山丘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為落后,這就使得一旦發生山洪災害很有可能導致區域經濟倒退五年十年甚至更久。山丘區的水土流失問題主要體現在風力侵蝕和水利侵蝕兩方面。
3.2 措施受益對象的一致性
由于造成山洪災害以及水土流失的原因、影響對象以及防治措施體系具有驚人的一致性。因而,在對水利工程項目展開實際工作時,應將山洪災害防治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受益對象均確定為:保證區域生態環境穩定性、提高人們生產生活質量以及增加地方的農業收入。
3.3 措施體系布局之間的聯系
上述內容闡述了水土保持在山洪災害防治中的重要性。具體來說,水土保持是與山洪溝治理、泥石流治理、滑坡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措施并列的一項關鍵措施體系。而且山洪溝治理措施中,措施類型以護岸及堤防工程、排洪渠工程和溝道疏浚工程為主。此外,將水土保持中的攔擋措施,即谷坊、溝頭防護、丁字壩、淤地壩、攔沙壩、截水溝、滾水壩等作為輔助治理措施。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由于我國許多地區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具有暴雨頻發的特點。這就加大了山洪災害以及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率。為降低地質災害從而保護當地現代化建設的成果,相關建設人員應通過研究山洪災害防治與水土保持措施之間的聯系,進而提高水利工程建設的作用價值。事實證明,工程項目將上述兩方面內容進行結合應用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山洪災害以及水土流失的發生率。因而,在未來,相關建設人員應將其作為水利工程建設的主要形式,進而促進各地的經濟建設朝著更加穩定的發展方向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任洪玉,肖翔,陳小平,沈盛彧,石勁松.山洪災害防治與水土保持相互聯系探討[J].長江科學院院報,2015,03:73-76.
[2]馬美紅,何秉順,常凊睿,楊金鵬,李明.山洪災害防治與水土流失治理淺析[J].中國防汛抗旱,2015,02:34-38.
[3]黃國如,成國棟,冼卓雁,陳真蓮,周小明.清遠市瑤安小流域山洪災害成因分析[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15,03:136-141.
[4]何秉順,黃先龍,郭良.我國山洪災害防治路線與核心建設內容[J].中國防汛抗旱,2012,05:19-22.
[5]李小霞.秦安縣山洪災害防治現狀與對策探析[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3,07:4-5-18.
作者簡介:隆曉勤 男 1973年10生,大專,苗族,貴州松桃,工程師,主要從事防汛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