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土保持監測布局與管理是水土保持監測的基礎性工作。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是一種典型的人為加速侵蝕現象,其發生發展的機理較為復雜,水土保持監測布局與管理工作的開展也具有一定的難度。通過分析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的重要性,探討了哇沿水庫工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問題,研究了監測范圍、監測點布設及原則,研究了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布局與管理方式,提出了相應的防治建議和管理方法。
【關鍵詞】水土保持;監測布局;管理方式;點狀工程;哇沿水庫
在工程建設期,由于擾動、開挖原地貌,從而使原地表土壤、植被遭到破壞,增加了裸露面積,表土的抗蝕能力減弱,加劇了區域內的水土流失。針對目前開發建設項目點狀工程的水土流失特點,選擇正確的觀測方法和數據處理方法是做好監測工作的關鍵。因此,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布局與管理方式及施工特點確定監測內容、監測重點、合理布置監測點、確定監測方法,才能確保點狀類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全面性與準確性。
1、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的重要性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公路、鐵路、房地產開發、采礦行業、以及各類開發建設項目的建設步伐加快,由此引起的人為水土流失問題也日趨嚴重,人為水土流失是各類開發建設項目建設造成的重要問題之一。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是水土保持法賦予水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要職責。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同時,資源開發、基礎建設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為社會各界所關注,水土保持監測成果已成為檢查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實施情況的重要依據。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則是確定水土保持監測工作路線、方法的重要指導資料,監測方案的可行性與準確性直接影響著監測成果的質量。
監測(monitoring)是指對某種現象(監測對象)的變化過程進行長期地、持續地觀測和分析過程。水土保持監測作為對項目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狀況的動態反映,對水行政部門的監督執法,水土流失規律的研究,水土流失防治重點的確定,防治措施的布局有重要意義。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生態文明社會建設過程中起到愈來愈重要的作用。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前,需先制定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制定科學合理的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對項目后續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開展操作性,監測內容的全面行,監測指標的針對性,監測結果的準確性有重要影響。哇沿水庫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十分重視水土保持工作,按照批復的水土保持方案及相關法律法規要求,按照“三同時”原則積極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完成的水土保持工程區域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在施工期有明顯改善,發揮了水土保持功能,生態環境大為改善。
做好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首先是提高對水土保持基本國策的法制意識,增強自覺學法、守法觀念,在生產建設中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其次是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規定,堅持“開發、治理并重”,同時制定內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成效。再次是加強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的科學管理,合理布局監測點位,全面了解工程建設過程中的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動態,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四是遵循“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防止產生新的人為水土流失和破壞生態環境現象。
開發建設項目中的點狀工程是指礦山、電站、水利樞紐等呈點狀分布的工程建設項目, 哇沿水庫工程就是典型的點狀工程。點狀工程的開發建設項目,地域集中,生產范圍相對較小,但由于開挖集中,破壞土地資源,降低土地生產力,影響區域水循環及植物生長,植被恢復難度大。水土保持監測應針對不同區域、不同時段的水土流失特點和影響因素選擇科學的監測方法,應注意連續定位觀測、周期性普查和臨時性監測相結合。不僅能及時、準確、全面、系統地掌握在建設過程中水土流失的動態變化,且為正確分析評價水土保持方案的實施效果提供依據,本文以哇沿水庫工程項目為例,對提防工程水土流失監測實施方案設計進行了研究探討。
哇沿水庫工程是在柴達木盆地東南部建設的大型河道建設項目。為了盡量減少工程建設過程中對地表植被的破壞和擾動,有必要加強項目的水土保持監測和管理工作,同時做到邊開發、邊治理,對項目區的生態環境進行全面建設,使其恢復到原有水平,或者高于原有水平。本著一帶一路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從生態環境條件和全局觀念出發,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依法合理有效地進行開發與建設。針對哇沿水庫工程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工程特點,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且科學、合理、有效的監測流程與管理方法。
2、項目區自然和工程建設特點
2.1 項目區概況
哇沿水庫位于青海省都蘭縣熱水鄉(圖1)。水庫主要開發任務為增加農業灌溉和城鎮生產、生活用水,兼顧改善河道內生態環境。水庫總投資3.4億元,工程最大壩高31.6m,壩頂長491m,總庫容3337.9萬m3,正常蓄水位以下庫容2035萬m3,興利庫容1435萬m3,死庫容600萬m3,屬Ⅲ等中型工程。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主體工程、施工輔助工程、水庫淹沒及占地。其中主體工程包括:大壩、溢洪道、導流洞、放水洞;施工輔助工程包括:交通道路、料場、渣場等。哇沿水庫項目是青海省列入“十一五”《全國中型水庫建設規劃》重點水源工程,是“十二五”《全國中型水庫建設規劃》繼續支持的項目,也是國務院確定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柴達木試驗區建設的重要水利基礎設施。隨著都蘭經濟社會的發展,農牧業、工業和群眾生產生活缺水問題日益突出,加強水庫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舉措。哇沿水庫工程是察汗烏蘇河流域重要的水源調蓄工程,對解決本地區農業灌溉、防汛、抗旱、城鎮供水和工業用水等問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是一項重要的民生改善工程。
2.2 項目區工程建設自然特點
2.2.1 海拔高,落差大
哇沿水庫工程位于柴達木盆地東南邊緣,鄂拉山西北部察汗烏蘇河中下游,區內海拔在3300m以上,相對高差400~700m,屬高山峽谷地貌。
2.2.2 降水少,氣候干燥
項目區為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78mm,蒸發量達1213mm,空氣干燥,年相對濕度37.3%。
2.2.3 溫差大,無霜期短
多年平均氣溫-1.9℃~5.1℃,極端最高氣溫33℃,極端最低氣溫-28.5℃。無霜期120d—185d。
2.2.4 暴雨洪水集中,歷時短
暴雨歷時短、雨量集中、強度大,暴雨洪水主要出現在7~9月,一次洪水歷時約4~10h。多為暴漲暴落,峰高量小。
2.2.5 土壤疏松,土層薄
土壤類型主要為高山草原土和棕鈣土。高山草原土主要分布在壩址區和施工生產生活區,土層厚20~50cm,土壤有機質含量7%~25%。棕鈣土具有明顯的荒漠土特征,主要分布在棄渣場、料場和施工道路,土層厚50~100cm,土壤有機質含量3%~4%。
2.2.6 植被稀疏,類型單一
植被類型以高山草原為主,喬木稀少,多灌草,植被覆蓋度25~30%。
2.2.7 土壤侵蝕程度低
區內風力侵蝕、水力侵蝕及凍融侵蝕交錯,以水力侵蝕為主導,侵蝕模數約1100t/km2.a,屬輕度水土流失區。
2.3 工程建設特點
2.3.1 防治責任范圍廣
哇沿水庫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共計388.55hm2,其中項目建設區面積357.56hm2,直接影響區面積30.99hm2。擾動面積138.05hm2。
2.3.2 防治分區多
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區劃分為主體工程防治區、專項設施改建區、施工道路防治區、施工生產生活防治區、棄渣場防治區、料場防治區、表土剝離堆存區、水庫淹沒防治區等八個二級分區。
2.3.3 施工活動主要分布在河道區域
主體工程區、料場區主要分布在河道區域,即河床、高漫灘和一級階地、二級階地上,棄渣場位于下游左岸一沖溝內。總面積65.4hm2,極易造成水土流失。
2.3.4 土石方開挖較大
哇沿水庫工程土石方開挖共計42.28萬m3,土石方回填99.60萬m3,產生棄方25.71萬m3(其中永久棄渣20.85萬m3,表土剝離臨時堆放4.45萬m3)。
根據以上特點,本工程的重點監測區域為料場區、主體工程區和棄渣場區。重點監測時段時段是施工期。
3、監測范圍、監測點布設及原則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是從保護水土資源和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出發,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對水土流失的成因、數量、強度、影響范圍、危害及其防治成效等進行動態監測的過程,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國家和各級政府的生態建設宏觀決策的基本根據,是水土保持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水土保持現代化水平的基礎。監測水土流失的情況是對各類開發建設項目實施監控與監督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它不僅是對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流失預測的有效補充,為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制與評審提供依據,同時也是落實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實施情況,檢驗項目水土保持防治工程技術合理性及水土保持方案的科學性,進行后評價的重要手段。
3.1 監測范圍
根據哇沿水庫工程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工作背景和《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結合項目特點,確定本項目的水土保持監測范圍為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包括:主體工程占地防治區、管理生產生活區、渣場防治區、料場防治區、施工營地及附企防治區、施工道路防治區、移民安置及專項設施復建防治區。工作側重點主要在于監測范圍的確定、監測點位的選擇,重點監測項目區影響水土流失的各項因子、項目區水土流失狀況、水土流失危害情況和水土保持工程防護效果,并對項目區工程實際擾動地表面積、取棄土(渣)情況、施工生產生活區現狀、供水管線土地整治及復耕情況進行重點調查。
3.2 監測點布設原則
監測點是指直接或間接設置在被監測對象上能反映其變化特征的觀測點。應根據水土流失預測和分析確定的點位,并遵循以下原則:(1)有代表性的原則。不同水土流失類型區均應布設監測點位,對比觀測原地貌與擾動后地貌之間應有可比性,不同分區相同部位選擇一個即可。(2)方便監測的原則。應做到交通方便,便于管理。(3)排除干擾的原則。應盡量避開認為活動干擾。(4)因項目分時段布設的原則。施工期布設臨時觀測點,運行期布設永久、臨時結合的觀測點;工程規模大、影響范圍廣、建設周期長的大型項目布設長期觀測點;特大型項目監測點布設應符合區域水土保持監測網絡要求,盡量與區域固定監測點位布設相結合,并納入監測網絡統一管理。
3.3 水土保持監測布局
水土保持監測點布局是水土保持監測的基礎性工作,其合理性直接影響水土流失動態變化狀況、水土保持措施實施及效果監測的科學性與客觀性。為保證水土保持監測的全面性、典型性和代表性,準確反映出工程建設過程中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動態,根據水土流失防治分區和施工布置特點,于水土流失活躍部位和環境脆弱區設置若干典型監測點。根據哇沿水庫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和本工程建設的特點,采用定點監測和調查監測相結合的方法,全面監測工程建設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情況。
3.4 監測的主要內容及方法
3.4.1 監測的主要內容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監測內容應根據批準的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確定相應內容。按成因,監測主要內容為:水土流失影響因子,包括降水量、地表徑流量、氣溫、風力、植被覆蓋度等;按防治,監測主要內容為:擾動土地情況、水土流失情況(包括原地貌)、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實施效果)、料場、棄渣場等。這些因子中可以被人類有效控制的只有土地利用和植被因子,定點監測內容、方法情況見表1。
3.4.2 監測方法
根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的規定,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監測主要有地面觀測和調查監測2種形式和方法。地面監測所采用的途徑包括常規小區觀測、典型樣地調查、控制站觀測和重力侵蝕場觀測等。哇沿水庫工程項目水土保持監測方法的確定遵循科學合理、經濟實惠,操作簡便的原則。因此,本工程主要采用普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等調查監測的方法。
3.4.3 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動態監測方法
監測工作開展伊始,工程已處于建設過程中,因此對該項目的占地面積、擾動地表面積及損壞水土保持設施數量的監測主要采取查閱工程建設相關資料、適時動態調查和采用高精度GPS及測距儀定點結合相關專業軟件進行監測得出。
3.4.4 棄土棄渣動態監測方法
開展監測水土保持工作時,工程處于正在建設過程中。因此對該項內容的監測主要采取查閱工程建設資料和實地適時調查、結合GPS 、地形圖分析、測距儀、皮尺量測求得。
3.4.5 水土流失狀況動態監測方法
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是指對水土流失發生、發展、危害及水土保持效益進行長期的調查、觀測和分析工作。通過水土流失監測,摸清其類型、程度、強度與分布特征、危害及其影響情況、發生發展規律、動態變化趨勢,對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宏觀決策以及科學、合理、系統地布設水土保持各項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水土流失狀況動態監測方法如下:
水土流失程度及水土流失量,根據項目實際建設情況,采用對整個防治責任范圍根據監測要求和該項目水土流失防治特點,依照土壤侵蝕分布特點及野外考察認識,對不同地貌單元和不同擾動情況區域分別進行布點監測。布點監測方法主要為測釬法和溝蝕法。(1)測釬法具有實施靈活、選材方便、布設簡單、成本低廉的優點,在水土保持監測工作中已經廣泛使用,但同時還存在監測精度不高、受人為活動擾動頻繁、易受破壞等缺點。測釬監測點主要根據水土保持方案及現場踏勘情況進行布設,按照不同監測分區的擾動強度、性質、頻次等水土流失影響因素的不同,結合各分區擾動特點和施工進度進行布設。(2)溝蝕法首先選擇需要測定的坡面,而后對坡面構成物質的容重、坡長及坡度等進行量測,記錄導致侵蝕溝發生的次降雨量。待降雨后,再次到該地進行量測工作,計算侵蝕溝體積與溝蝕量,而后經由水蝕中溝蝕所占比例得出水土流失量。
3.4.6 水土流失因子動態監測方法
降水量、氣溫、徑流量、泥沙量等氣象、水文因子的監測以收集工程區內或鄰近區域內已有氣象站的氣象觀測資料數據為主,在收集資料無法滿足水土保持監測需求時,可采用設置雨量計、氣象觀測站等方法進行實測;地形、地貌的特征值坡度、坡長、溝壑密度等可通過查閱地形圖、有關設計資料獲得,也可以通過實地測量獲得;土壤類型通過查閱有關地理區劃資料獲得,土壤的機械組成、滲透性、等指標通過實測獲得。
3.4.7 植被狀況監測方法
植被(vegetation)就是覆蓋地表的植物群落的總稱。它是一個植物學、生態學、農學或地球科學的名詞。植被可以因為生長環境的不同而被分類,譬如高山植被、草原植被、海島植被等。陸地表面分布著由許多植物組成的各種植物群落,如森林、草原、灌叢、荒漠、草甸、沼澤等,總稱為該地區的植被。分為自然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植被因子調查內容廣、方法多,包括植被類型、組成、特點、分布、優勢種及生態狀況、植被演替等內容。項目區林草覆蓋度采用抽樣調查和測量的方法獲取。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塊,確定調查樣方,現場量測、計算郁閉度(或蓋度),再計算出場地的林草覆蓋度。通過查閱資料及現場調查,結合高精度GPS 定點和相關專業軟件量測,并布設樣方觀測方法進行監測。主要指標包括林草植被的分布、面積、種類、生長情況等。根據調查觀測,計算林地的郁閉度、草地的蓋度、林草植被覆蓋度等指標等。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塊作為標準地,分別取標準地進行觀測計算林地郁閉度和草地蓋度。
3.5 監測點的布局
按照哇沿水庫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所確定的監測點,共涉及6個防治分區12個監測點,覆蓋主體工程區、施工道路區、專項設施改建區、棄渣場、料場、庫岸防治區。顯然,定點監測未能覆蓋方案所確定的8個防治分區,為了能夠準確評價哇沿水庫工程建設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情況,評價哇沿水庫工程的防治目標,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監測點位布局。一是在施工生產生活防治區和表土剝離堆存區增設監測點。二是在大壩下游砂礫石料場以下河道增設一處徑流泥沙監測站,重點觀測施工期的地表徑流量和輸沙量及其變化情況。三是選擇有代表性的原地貌區域,設立水土流失背景值監測點。四是減少庫岸防治區監測點,以調查監測取而代之。因為本區屬于非施工擾動區,而是實施庫岸侵蝕防治措施區,無需設立定位監測點。五是增加遙感監測,按照“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規程”的要求,本工程必須利用遙感監測的方法,客觀界定、分析工程建設期土地擾動、占壓范圍,正確評價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和水土保持防治目標。
4、監測管理
水土保持監測是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項新興事業,同時也是一項非常重要、技術性強的基礎工作。為了加強哇沿水庫工程項目的水土保持管理,防止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保護水土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生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第十四條規定,作好以下工作。
4.1 學習法律法規,重視水土保持工作
法律法規,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地方法規、地方規章、部門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以及對于該等法律法規的不時修改和補充。其中,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在與法規等一起談時,法律是指狹義上的法律。法規則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水土保持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各級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要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方式,進一步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的宣傳,各新聞單位要積極配合共同做好宣傳工作,不斷提高全社會水土保持意識,在各類開發項目建設過程中,要真正做到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優先,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深入學習水土保持法規,樹立預防為主、先攔后棄等治理理念,明確建設單位在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的責任和義務,提高對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同時了解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流程,促進整個工程中相關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序開展。
4.2 建立制度, 科學管理
一個切合實際的管理制度,是工作規范、有序、安全開展的重要保障。為此,應適時建立《監督管理制度》、 《監測管理制度》、 《水土保持工作制度》、 《水土保持進度控制與質量管理制度》、《水土保持檔案管理制度》等,做好項目前期、合同簽訂、項目執行、項目驗收等環節的有效監管。
狠抓“三權”(“三權”即監督權、審批權、收費權。),落實“三同時”( “三同時”即指建設項目中的水土保持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建設工程竣工驗收時,應當同時驗收水土保持設施,并有水行政主管部門參加。)制度,以方案審批為切入點,“三同時”為核心,典型案件查處為突破口,規范執法行為。以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為依據,積極落實后續設計,嚴格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規定的內容,完成水土保持工作,科學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達到或超過水土保持方案確定的防治目標。
4.3 掌握現場變化,嚴格施工流程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主要產生在施工期, 施工期各個階段的水土保持注意了、措施落實了、標準達到了, 水土流失就會得到有效控制和減少, 反之, 工程完成后水土保持工作做得再好也是亡羊補牢,造成了水土流失就無法挽回。因此,設計單位在工程實施的每個環節都要考慮水土保持措施, 并且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求。及時與水行政主管部門取得聯系,積極配合水行政主管部門的各項工作,必要時邀請水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工作指導。及時發現并解決水土保持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防患于未然。主動協調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監測單位、水土保持設計單位的關系,及時掌握現場變化、解決存在問題。
協同監理、監測單位,隨時對施工單位的施工過程進行督促檢查,嚴格控制施工工藝,真正做到先攔后排、預防為主。落實好施工過程中的臨時防護措施,盡可能減少地表擾動,防止水土流失事故的發生。
4.4 做好培訓,加強宣傳
培訓是一種有組織的知識傳遞、技能傳遞、標準傳遞、信息傳遞、信念傳遞、管理訓誡行為。目前國內培訓以技能傳遞為主,時間則側重上崗前。為了達到統一的科學技術規范、標準化作業,通過目標規劃設定、知識和信息傳遞、技能熟練演練、作業達成評測、結果交流公告等現代信息化的流程,讓員工通過一定的教育訓練技術手段,達到預期的水平提高目標,提升戰斗力,個人能力,工作能力的訓練都稱之為培訓。各施工建設企業主要來自各類建設企業,對水土保持工程的作用及環境要求相對生疏,尤其是施工單位在水土保持工程施工過程中,由于缺乏系統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知識和施工經驗,違規行為時有發生。重點對施工單位進行水土保持培訓,包括法律法規的規定、水土保持施工流程、監理監測技術和要求,提高施工單位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在施工過程中主動控制和防治水土流失。
針對施工段的地質地貌、自然環境、水土流失形式、主要防治措施及施工技術要領,國家環境政策、水土保持法律法規、水土保持行業標準、地方性法規等進行了講解,對各類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程,尤其是建設工程水土保持的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案例,圖文并茂地進行了生動展示,起到了法律法規具體化、工程未來實景化,讓學員從抽象的概念、繁瑣的條文上一步到位走到實實在在的工程建設的落實上。協同當地水行政主管部門,以多種方式大力宣傳水土保持基本國策,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和諧文明的庫區環境。
5、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布局與管理工作的思路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是一種典型的人為加速侵蝕現象,其發生發展的機理較為復雜,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開展也具有一定的難度。監測點布局是水土保持監測的基礎性工作,其合理性直接影響水土流失動態變化狀況、水土保持措施實施及效果監測的科學性與客觀性。目前尚缺乏統一的監測點布局規范,給監測設計工作帶來了不確定性。綜合考慮了自然條件和項目工程特性,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旨在解決因自然條件、工程特性的差異而導致監測點布局困難的問題。
5.1 優化施工期廢(污)水污染防治方案
禁止廢(污)水排入地表水體,確保地表水體Ⅱ類水質不降低。施工期混凝土拌和及砂石料沖洗等施工廢水經處理后全部回用于道路灑水抑塵。施工期設置旱廁,施工期產生的生活污水經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處理后,用于施工道路降塵。運營期生活污水經化糞池收集后,由當地環衛部門定期清掏,禁止外排。鑒于水庫位于都蘭縣察汗烏蘇鎮飲用水水源地上游,工程在建設和運行過程中要嚴格按水源地保護相關要求,加強庫區環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措施,設置庫區保護設施及警示標志,確保飲用水安全。
5.2 認真落實施工期環保工作
施工期應切實落實揚塵控制措施,施工作業現場、施工道路和土方臨時堆場應采取灑水抑塵措施,土方運輸應加蓋篷布,避免在大風天氣進行土方開挖等活動,減少施工對環境空氣的影響。施工期夜間施工禁止使用高噪聲機械設備,嚴格限制爆破施工的時間,確保施工期噪聲排放符合《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523—2011)。運行期廠界噪聲應達到《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3類標準。禁止在河岸邊設置施工營地,產生的建筑垃圾和固體廢物盡可能回收利用,工程設置了1個棄渣場,廢棄土石方須運往指定的棄渣場堆放,施工和運營期產生的生活垃圾經袋裝收集后送往都蘭縣生活垃圾填埋場進行填埋處置,禁止隨意傾倒。
5.3 避免施工對地表的擾動和植被的破壞
在工程施工期,永久占地和臨時占地會導致地表植被破壞,使區域植被蓋度、密度及頻度降低。項目施工對沿庫區域、庫區附近、取土場的生態環境存在間接的影響,清基開挖、土料運輸、開挖出土方與建材臨時的堆放等都會造成邊坡及沿庫區一定距離范圍內生物量的損失,對庫區內植物資源產生負面影響。施工期應嚴格控制施工便道、施工營地等臨時占地范圍,最大程度避免施工對地表的擾動和植被的破壞。工程建設必須認真落實各類料場、棄渣場、施工場地、施工營地、施工道路等生態保護與水土保持方案,施工結束前應對臨時占地及時進行清理,做好土地平整和植被恢復工作。料場及棄渣場在采料和棄渣前,須對植被層進行移植,待工程完工時用于料場和棄渣場等的植被及景觀恢復。對水庫蓄水后浸沒地段在受影響地段開挖排滲溝,對存在坍塌的岸坡進行削坡、護坡和固腳,以防止出現岸坡坍塌。建設和施工單位應做到文明施工,避免由于人為破壞引發的環境問題。
5.4 做好庫底清理和衛生消毒工作
水庫內的水體質量是極為重要的經濟技術指標,它影響著水庫岸畔及下游河段水質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進行水庫庫底衛生清理與消毒是水庫淹沒處理措施中的重要環節,必須按照水庫特點和功能、衛生防疫、漁業生產和航運安全的要求,建立起衛生清理和消毒機制,并結合水利工程施工進度,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在水庫初期蓄水前,嚴格按規范做好庫底清理和衛生消毒工作。水庫必須設計和設置不受人為控制的下泄生態基流設施,保證下游生態、生產及生活需水量,防止下游河段出現脫水或斷流。初期蓄水期間,應保障一定的下泄水量,以免下游用水受到影響。認真落實施工人員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禁止獵殺野生動物和下河捕魚。嚴格劃定施工活動范圍,最大限度減少人為侵擾野生動物的正?;顒?。運營期建立魚類資源增殖放流站,實行人工繁育苗種放流。
5.5 認真落實項目環境監測計劃
環境管理與環境監測是組成落實、檢查和監督該項目的一項生產監督活動,必須納入日常性的生產管理軌道和重要的議事日程。做好工程項目區空氣自動監測網備機建設,建設內容包括必備設備和選配設備。必備設備包括臭氧標準設備、氣體流量計(高、中、低)、手持式GPS定位議、高精度溫度計和氣壓計、數據傳輸與網絡化質控硬件、輔助設備如采樣系統、機架、穩壓電源等設施。選配設備包括攝影系統、能見度監測儀、顆粒物手工比對監測儀器,氣象儀和站房配套設施如防雷、消防、電力、通訊等設施。擬建項目在建設期間和投產運營期間均對周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必須采取一定措施將不利影響減輕或消除,為此需要建立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制定環境監測計劃,及時掌握項目的施工或運行所造成的環境影響程度,了解環境保護措施所獲取的效益,以便進行必要的調整和補充。施工期及運營期定期開展水質及水生生物監測工作,并將結果報當地環保部門。各單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嚴格執行專項資金使用規定和政府采購有關要求,加強項目建設管理,保障資金使用效率,杜絕違法違紀現象發生。
參考文獻:
[1]何靜;李永紅;高照良.水利樞紐工程表孔溢洪洞斜井開挖施工的分析[J].福建水利發電,2015(4):61- 6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SL277-2002 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2年.
[3]林海軍.點狀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研究 [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16): 7-8.
[4]劉丹.開發建設項目點狀工程水土保持監測 [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 2012 (1):21-23..
[5]謝銘健.開發建設項目點狀工程水土保持監測方法探討[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3, 6(5):33-36.
[6]熊明彪;胡恒;羅茂盛.四川省小流域水土流失動態監測體系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04(4):22-23.
[7]李永紅;唐林;宮爍.現階段我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制度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水利經濟,2015(10):148-151.
[8]李智廣.芻議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的監測內容[J].水土保持通報,2004(2):46-47.
[9]張建軍;高照良;高增剛.黃土高原地區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理論與實踐[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2年.
[10]高照良;張曉萍;彭珂珊.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建設及其規劃研究[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11]高照良.新疆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理論與實踐研究[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13年.
[12]李永紅;高照良 ;郭亞軍.能源開發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土流失的影響[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5):74~80.
[13]高照良,郭亞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土保持補償費收費方法和標準[J].水土保持研究,2012,(5):275~280.
[14]李智廣.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年.
作者簡介:程?。?975-)男,陜西華縣人,學士,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水利開發建設管理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