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節水型農業是 21 世紀我國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農業節水灌溉技術作為節水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減少在輸水和配水過程中出現滲漏蒸發損失和在田間灌水過程中出現的深層滲漏損失,這樣可以提高灌溉效率、使更多的灌溉水能達到田間地頭的工程措施的總和。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節水節能效果顯著、改善土壤肥力、降低環境濕度等諸多優點。
【關鍵詞】農業噴灌設;噴灌設施利
目前,我國農業灌溉用水,特別是北方地區大多仍采用傳統的灌溉方式,主要為漫灌和溝灌,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較低。據估算,每年農業浪費用水量超過 1000 億m3。
一、宣化區城郊農業發展現狀
宣化區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是張家口市市轄區之一,全區總面積2327平方公里,共轄8鄉9鎮356個行政村,7個街道辦事處48個社區居委會。其中,城中村13個,城郊村28個。全區現有農業人口29.5萬人,耕地面積69.7萬畝,其中城(中)郊農村現有耕地4.8萬畝,全部具備灌溉條件,特別是河川區的耕地土質肥沃,屬高產穩產田。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為5.8萬畝(含復種),其中,糧食3.1萬畝、蔬菜2.45萬畝、其他經濟作物0.25萬畝。設施農業4400畝,占全部耕地面積的9.17%,發展設施農業潛力較大。
近幾年,區委、區政府提出了城(中)郊三鄉“同城化”的農業農村發展思路,圍繞 “以工業理念經營城郊農業,以旅游理念提升觀光農業”的發展戰略,依托城市、服務城市、融入城市,著力發展城郊設施農業、休閑觀光農業,打造高效精品設施農業圈,積極建設農業園區和農業產業化項目,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呈現出許多不足。總體來看,宣化區城(中)郊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較好,交通便利,農業向二產、三產方向發展的優勢明顯,但城市大、農村小、工業強、農業弱的城郊農業劣勢也較突出,城中村無地或少地,城郊村糧食播種面積占比偏高,農業種植效益較低,城郊型精品農業發展相對滯后。多數農民收入多元化,主要來源為打工、經商等其他產業,對土地依賴程度日趨減弱。
二、宣化區城郊農業噴灌設施利用率低的原因分析
(一)噴灌的統一性與一家一戶的土地經營方式不相協調
土地經營規模對農戶采納節水灌溉技術有較大的影響,一般來說,土地經營規模越大,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后可能得到的經濟效益就越好,而如果土地經營規模達不到一定規模,經濟效益的總量就很難做大。目前,宣化區城郊農村土地基本是以農民自主經營、各自為戰,專業合作生產組織不多,種植結構、播種時間、作物壟向難統一,而噴灌只能同時澆地,戶與戶之間互相牽制,在澆水時間、澆水順序、澆水量等多方面很難協調。
(二)噴灌設施運行成本與農民接受程度不相適應
噴灌耗電量高,費用投入大,特別是在地下水位較淺的地區,機井配套水泵噴灌比管道灌溉電機功率大,噴灌比管道灌溉相對費電。而大部分農民尚受傳統大田漫灌的影響,總是用大田漫灌澆灌水平和單位耗電量來衡量噴灌的運行效果,認為噴灌不如漫灌澆的透,同時群眾更關心的是用水成本,節水意識不強。特別是,本區城郊農業的農戶兼業程度較高,相對于農業來說,工業和服務業產生的經濟效益常常更大,付出的勞動相對更少,這部分兼業農民對節水灌溉技術的投資意愿大幅下降。
(三)噴灌設備操作工作與農民的能力水平不相吻合
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本身是技術性較強的專業技術,而且還與作物栽培方式、土壤、氣候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是比較復雜的。一項技術性和復雜性都較強的技術,必然要求使用者具有相當的知識面、理解能力、分析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之在澆地過程中地面鋁合金管道拆移耗時費工,泥粘水淋比較辛苦,安裝拆移勞動強度大,在高稈田間的又容易損壞作物,農民大多存在能不用就不用的想法。
三、宣化區城郊農業噴灌設施利用率提升途徑
(1)地方政府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農業節水灌溉的涉及取水工程、輸水工程、田間配套設施、節水灌溉技術設備投資等多方面內容,是一項非常復雜系統工程。如此復雜和巨大的投入,僅僅依靠農戶和鄉鎮政府是難以完成的。地方政府應立足區情實際,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同時,加強基礎交通、農用電力、水利設施建設,支渠以上的灌區改造和維護,為農戶采用節水技術做好硬件配套保障。
(2)加強政府在節水灌溉技術推廣中的作用。政府在節水灌溉技術推廣的初期,為了有效推廣技術,可以進行一些政策上的優惠,第一,對采納技術的農戶提供年限較長的低息貸款,或者政府貼息貸款等措施;第二,對采納節水灌溉技術的農戶購置節水灌溉技術設備進行直接補貼或降低相關的資源價格,以提高其積極性,從而可以起到提高農戶采納新技術比率的作用;第三,政府指派基層農技人員進行跟蹤服務,專家定期到現場進行技術咨詢和技術指導,使采用技術的農戶很快能夠進行農業生產,為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節水灌溉技術應用過程中,在資金和技術上提供必要的幫助,否則很可能由于資金或者技術上的困難,導致農戶前期的投入無法收回,導致技術推廣難以持續。
(3)實行農業灌溉水價的結構性調整。首先,可以考慮對于不同的作物品種制定不同的水價。可以較大幅度的提高效益高的經濟作物的水價,而在其他政策方面對于種植經濟效益較好的作物給予政策上的鼓勵,而對于效益較低的糧食作物的水價則應相對穩定。其次,把農戶上交的一部分水費作為發展當地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發展基金,使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避免水價提高而增加農民負擔。
(4)建立激勵機制促進農戶參與灌溉工程技術管理。首先,要加強農戶的相關技術培訓。農戶是農業發展的主體力量,農戶僅有采納農業技術的意愿是不夠的,關鍵還必須有應用農業新技術的能力。因此,要對具有應用節水灌溉技術意愿的農戶進行培訓,培訓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是正規形式的培訓,也可以是田間地頭的指導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