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志丹縣位于陜西省北部、延安市西北部,總土地面積3781平方公里,年均降水量474.2毫米,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曾是黃河中上游地區水土流失重點縣之一。近年來,志丹縣按照“溝底打壩、緩坡修田、陡坡造林種草”的思路,堅持不懈地推進水保生態綜合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本文主要以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開采水土流失補償費使用項目為例,就水保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及項目實施后的效益與大家交流、分析如下:
【關鍵詞】煤油;交流;效益
1、項目區概況
武家溝流域礦區水保治理工程是志丹縣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開采水土流失補償費使用項目之一,該流域位于志丹縣中東部,屬洛河二級支流。流域總面積9.39km2,水土流失面積9.2km2。區內植被稀疏,樹種單一,農諺有“十年九旱”之說。
通過治理,武家溝小流域共完成流域治理面積5.33km2,其中新修基本農田47.68hm2,營造喬木林56.77hm2、灌木林275.8hm2、經濟林21.86hm2。人工種草0.38hm2,封禁治理130.47hm2。建骨干壩一座。
2、主要做法
我們在總結以往水保項目實施經驗的基礎上,主要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確保工程高標準、高質量完成。
2.1 搞好組織協調,保障實施環境。從項目規劃一開始,及時和鄉鎮、村組對接,讓鄉鎮領導和包村干部及村干部、部分村民參與進來,使工程規劃設計更符合當地實際。并嚴格要求施工企業文明施工,盡量減少群眾損失,避免矛盾和糾紛,維護正常施工秩序。
2.2 合理安排工期,搶抓建設進度。按照項目建設任務和時限,結合我縣氣候特點,我們合理安排工程建設工期,完善施工組織設計,按照施工任務和工期要求,合理安排每個間段的工作任務。
2.3 規范項目管理,確保工程質量。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嚴格落實項目管理制度。按照有關水保工程建設管理的有關規定和要求,制定了《志丹縣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開采水土流失補償費使用項目管理實施細則》,對項目建設進行全過程管理,使工程建設達到了保證質量、保證工期、節約投資、提高效益的目標。
2.4 合理選取流域,全面綜合治理。我縣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鄉鎮,流域圍繞縣城周邊及省道303線,延志吳高速公路沿線,按照沿城、沿水、沿路的原則,結合谷歌地球軟件影像,認真選取流域治理點,突出集中連片、規模治理的效應。結合全縣林業建設、溝道造地、淤地壩加固維修,綜合布設防護體系,控制水土流失,加快生態建設步伐。
3、效益分析
水土保持經濟效益分為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兩類,本方案分析的原理為有項目與無項目對比分析,分別采用靜態方法進行計算。首先確定各項措施項目實施前后的對比關系;調查分析確定各地類、各項措施單位面積的增產量、投入及所涉及的各種價格;然后按各種價格指標、單位面積投入產出指標及各項措施數量,通過編制效益費用資金流量表,計算出項目的內部收益率、凈現值等結果。根據各種效益計算結果分析項目的經濟合理性和可行性。
3.1 各項措施發揮效益計算期。各項措施發揮經濟效益計算期,梯田從第2年開始計算;喬木林、經濟林從第5年開始計算;灌木林、封禁治理從第3年開始計算;草從當年開始計算,期限為8年。
3.2 各項措施效益指標的確定。詳見表一。
3.3 總體效益。通過測算,該項目新增水平梯田每年農業效益為7.16萬元。新增喬木林、灌木林、經濟林每年林業效益為61.13萬元。種草效益為0.02萬元,封禁治理效益為0.91萬元。
經過治理,完成治理面積5.33km2,各項水土保持治理措施面積累計達到8.80km2,治理程度達95.65%,林草覆蓋度達到66.56%,期末新增保水能力4.65萬m3,保土2.33萬t,多數地表徑流就地攔蓄入滲,改善地表經流狀況,增加了土壤中含水量,同時增加了流域常流水量,提高了土壤徑流的利用率,有效的減少了入黃泥沙。
水土保持,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通過多年的治理,志丹縣土壤侵蝕模數降為0.6986萬噸/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蝕量減少46.3%,年輸黃泥沙減少46.6%。2012年榮獲“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