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紹了礦區的地質特征。在地質背景分析的基礎之上,分析了礦體地質和礦石地質特征,梳理了控礦地質條件,淺析了礦床成因,闡述了找礦標志。
【關鍵詞】癩子山鉛鋅礦;礦床成因;找礦標志
一、礦區地質特征
礦區位于金雞嶺巖體北西凸出部位的內接觸帶,出露地層單一,構造復雜,巖漿發育。
1 地層
出露地層主要為寒武紀茶園頭組,分布于礦區西部,沿巖體外接觸帶展布,巖性為深灰色變質石英砂巖、長石石英砂巖夾板巖、砂質板巖。與金雞嶺(J2JJ)和雪花頂(SXH)超單元花崗巖體呈侵入接觸,接觸帶附近局部變質為角巖和斑點板巖。
2 構造
區內構造復雜,以斷裂與裂隙為主,褶皺不發育。
2.1 褶皺
礦區位于臘樹平倒轉背斜的東翼,總體為單斜構造,僅接觸帶處見一系列規模較小的撓曲和小褶皺。
2.2 斷裂與裂隙
礦區內斷裂與裂隙,主要為成礦前生成,多般被礦液充填成礦按走向分布,主要有三類,北部的走向NNE,中部走向NE和南部零星分布的NNW。
NNE—近SN向組
自西向東依次發育F1、F2、F5等3條規模較大的斷裂,具多期活動特點,沿走向切割了金雞嶺巖體和寒武紀地層,斷裂特征基本相似,均表現為規模較大的硅化鉀化破碎帶,局部見鉛鋅、鎢錫礦化。斷裂控礦明顯,其中F2為主要控礦斷裂,其次為F1,鉛鋅礦脈均分布于它們的旁側。
NE向組
規模較小的NNE向次級斷裂,成組成群分布于NNE—近SN向斷裂的旁側,集中發育于癩子山—小蓬江一帶巖體內,為鉛鋅礦脈的主要容礦構造。斷裂走向40~60°,傾向SE,傾角53~80°。斷裂交錯、分叉現象明顯。破碎帶由硅化花崗巖、石英巖、石英脈、鉛鋅礦石及鉀化蝕變帶組成。
NW向組
該組斷裂不甚發育,規模較大的有F3、F4兩條,具右行平移性質,切割了區內礦脈,為主要破礦構造。從1385中段的曾2號硐中,可見F3斷層,錯斷的礦脈體,但斷距極小,礦脈體基本沒有發生位移。
3 巖漿巖
區內巖漿巖發育,分布面積約16km2,占全區面積的60%以上,主要出露中侏羅世金雞嶺超單元、其次為志留紀雪花嶺超單元和晚侏羅世螃蟹木超單元,以及分布于巖體及圍巖中的各類酸、基性巖脈。其中金雞嶺超單元與成礦關系密切。
4 變質作用
漿期后氣液蝕變作用主要發育于巖體內,其次分布于斷裂、節理中,常見云英巖化、鉀化、硅化、鈉化、白云母化、綠泥石化、硫化物化等。其中硅化、綠泥石化與鉛鋅礦化關系密切,云英巖化、鈉化與鎢錫礦化關系密切。
5 圍巖蝕變
礦區圍巖蝕變極為廣泛,主要有硅化、綠泥石化、云英巖化、硫化物化等。云英巖化為早期高溫蝕變,硅化、綠泥石化為晚期低溫蝕變,綠泥石化、硫化物化與鉛鋅銀礦化關系密切。
二、礦體地質特征
根據以往資料,區內已控制規模不等的礦體22條,均呈脈狀產出。其中主要礦脈12條,礦脈均分布于金雞嶺巖體內接觸帶中,集中產出,成群成組分布,主要分布于黑洞古、小蓬江和沙子沖等地段,以黑洞古地段最發育。礦脈帶寬100—800m,長500~2800m。礦體走向NNE和NE為主,二次為NNW,傾向南南東與南東,傾角較陡,60度以上。礦脈主要由石英脈、石英網脈及蝕變花崗巖組成,礦化以鉛鋅為主,伴生銀、鎢、銅礦化。礦體厚度0.70~7.54m,平均2.43m。礦體品位Pb0.4~24.55%,平均6.22%;Zn0.35~9.25%,平均3.82%。伴生Ag品位0~645.62×10-6,平均172.59×10-6;伴生Cu品位0~4.76%,平均0.59%。
三、礦石地質特征
(1)礦石的礦物成分
礦石礦物主要有方鉛礦、閃鋅礦、毒砂、黃鐵礦、黃銅礦,次為錫石、黑鎢礦、黝銅礦等;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云母(絹云母為主,白云母、鋰云母、鐵鋰云母少)、綠泥石、螢石、黃玉。其中主要金屬礦物的粒度變化范圍較大,從0.5mm至3mm,嵌布較均勻,僅少量呈粒徑小于0.5mm的細小星點分布。
(2)礦石的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主要有粒狀變晶結構、鱗片花崗變晶結構、鱗片粒狀變晶結構、自形晶粒結構、緊密連晶結構、交代殘余結構、角礫狀結構、變余花崗結構等。礦石構造有浸染狀構造、塊狀構造、脈狀構造、角礫狀構造等。
四、控礦地質條件
由于礦區內礦體均賦存于寒武紀茶園頭組金雞嶺花崗巖與淺變質碎屑巖體接觸帶內帶中,并且以充填在花崗巖的裂隙為主。成礦主要受構造和巖漿巖等因素聯合控制,構造為成巖成礦不僅提供了良好的時期及動能,使巖漿在燕山期上侵入和礦液聚集,并且還為儲巖及容礦提供了恰到好處的空間為此構造是成礦先導,花崗巖類活動是成礦的再生父母,缺一不可。
1 構造條件
礦區西部走向近南北的F1、F2、F5為區域性控礦斷裂,規模較大,具多期活動特征,嚴格控制區內鉛鋅礦脈帶的就位和分布,分布于控礦斷裂旁側的北西向斷裂、北東向的斷裂群和近東西向斷裂均為其派生構造。呈組、呈帶產出的北東向斷裂群,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鉛鋅銀等多金屬礦化,為區內主要的容礦構造。
2 巖漿巖條件
區內巖漿巖發育,主要為金雞嶺巖體中侏羅世金雞嶺超單元花崗巖,分布于礦區的中一東南部,出露面積占礦區總面積的一半以上。巖石中SiO2含量均大于73%,Al2O3>CaO+Na2O+K2O,且K2O>Na2O,屬鋁過飽和酸性巖類。成礦元素W、Sn、Pb、Zn等含量較高,為成礦提供了豐富的礦質來源。
五、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1 金雞嶺花崗巖體的內接觸帶。
2 區域性斷裂旁側的次級斷裂,為找礦的構造標志。
3 云英巖化、多種硫化物化,特別是黃鐵礦化和褐鐵礦化是尋找脈狀破碎帶型鉛鋅等多金屬礦的蝕變標志。
4 民采老窿是尋找該類型礦床的直接標志。
參考文獻:
[1]湖南升天坪礦區鉛鋅礦地質特征及成因認識蔣國林《中國科技縱橫》2012年2月
[2]湖南后江橋鉛鋅礦地質特征及礦床成因李祥能《地質找礦論叢》2002年3月
[3]湖南邵東高橋鉛鋅礦礦床成因探討李佐《有色礦冶》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