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一名女性企業家,做了很多年進出口貿易,她是鄭州旭日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穩扎穩打,公司一切發展很順利,很平和。她認為,奉獻愛心與企業責任沒有太大聯系,只想用自己的行為帶動身邊的人,把愛心傳遞下去,包括自己的孩子。
2016年母親節的前幾天,徐華得知愛心活動的消息,精心準備了進口牛奶、果汁和食品。(一個沒有媽媽的家庭,四個可愛的孩子。最大的13歲,最小的6歲,父親有精神病,母親離婚遠走他鄉,四個孩子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僅僅靠種幾畝地和撿破爛為生。)盡管愛人出差在外,母親住院,也阻止不了她的決心。她毅然帶著自己的孩子小雨與她世界俱樂部的母親們,一同看望沒有母親、生活困苦的四個孩子。到了目的地,六歲的小雨和四個孩子像是好朋友,很快玩到了一起。
看到幾個沒有媽媽的孩子,徐華非常難過,她說,看慣了身邊的美好,突然近距離接觸如此苦難的孩子,無法接受在這個時代,怎么還有孩子如此悲情!父母是孩子的天,保護好孩子的天,是最負責任的事。給孩子和身邊孩子更多的愛,是作為一個母親的責任。
有人說,企業家愛心奉獻是作秀或者很乏味。站在徐華的角度,她不認為企業家做奉獻是乏味的,因為人與人是平等的,都有付出和給予的責任。給予本身即是無與倫比的歡樂,愛本質上是給予而非獲取。同時給予是一種得到,在給予的時候,得到很多,反思很多,也更加珍惜這種給予的機會。
什么是給予?最易產生的一種誤解是:給予意味著“舍棄”某物,喪失某物,犧牲某物。凡其人格發展尚未超出獲取性、剝奪性或貯藏性階段的人,只可能如此理解給予。交易性人格樂于給予,但其條件是交換。無所獲取的給予相當于上當受騙,這類人多半都拒絕給予。
也有人承認給予是一種富于自我犧牲的德行,給予即道德,因為它意味著擔當犧牲。“寧予勿取”這句箴言不過意指:寧可遭受褫奪也不享受快樂。然而,生產性人格的人對給予的理解卻迥然不同,給予即潛能的充分體現,正是給予中,我領悟到我的力量。
我的力量、我的能力,對我的盎然生機與活潑能力的體會使我歡樂溢心。我體悟到自身的博大偉大、沛然活力、流暢生機,由此感受到無限歡悅。給予的獲取更令人愉快,這并非因為它即是舍棄、犧牲,而正是因為它敞開了我的活力。
在物質財富方面,給予意味著富裕,真正富有者不是腰纏萬貫,而是慷慨解囊的人。不過,給予最重要的方面不在物質財富范圍內,它存在于人性特有的領域。就愛而言,則這意味著:愛是造愛的能力。
鄭州旭日進出口有限公司在徐華的帶領下,每年都會帶著物資去看望孤兒院的孤兒,看到孤兒拿到禮物開心的那一刻,她覺得什么都是值得的。用徐華的話來說,愛心奉獻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應該去傳播正能量,為別人帶來快樂,為自己那份真誠感動。徐華做的這一切,不用去督促,用愛造就一切。“做一件這樣的事情不難,我承認做一輩子確實很難,但是只要在我條件準許的情況下,我會一輩子都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