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中俄歷史的相似性,兩國的文學在某些方面也顯示出驚人的相似之處。而任意一個泱泱大國都會有其苦難的歷史。所以本文將以政治苦難為主,試比較中俄兩國文學中的苦難意識。
關鍵詞:中俄文學;政治苦難;苦難意識
前蘇聯作家艾赫馬托娃曾說過:“誰記住一切,誰就心情沉重。”苦難的歷史不應被遺忘。我們記住這些苦難的歷史,是為了警醒,是為了避免災難的重演。幸好,我們看到有責任擔當的作家們記錄下了那些災難的過往。
一、苦難意識
有苦難并不一定會有苦難意識。其中的關鍵是受難者自身對苦難的反思。也就是說,苦難意識應包括對苦難根源的追索、對苦難意義的思考以及對苦難所持的或逃避或反抗的態度。進一步說,苦難意識是對讓人生存困難的認知,對人生存狀態的洞察以及對人歷史命運的內省和探索。對苦難的關注是人最切近的關注,苦難使人嚴肅地思考自然、社會、歷史和人自身。
二、中俄苦難歷史的相似
在探索社會主義的道路上,蘇聯一直扮演著中國“老大哥”的角色。中俄兩國又何止是在探索社會主義這段歷史上有相似之處呢。
革命前,俄國人民飽受農奴制的欺凌和踐踏。革命后俄國人民并沒有真正擺脫強權的奴役——大清洗和古格拉的迫害同樣令人發指。解凍后沒多久,這個超級帝國又在彈指間土崩瓦解,隨之而來的是物質與精神的巨大滑坡。
中國人民先是受封建統治的戕害。之后又陷于戰爭的水深火熱中。建國后,自然災害及頻繁的政治運動從身體和精神兩方面加害于人民。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仍面臨著社會轉型期的價值沖突、道德重建的世俗性苦難體驗。
正是基于這相似的苦難史,我們在中俄兩國文學中看到對這苦難千萬遍的書寫。
三、文學藝術中苦難意識的比較
(一)苦難根源——大多來自強權政治
索爾仁尼琴曾說:沉迷于歷史是一直眼睛失明,而忘記歷史則是兩只眼睛都失明。索氏秉持著“不原諒,不忘記,不相信”的原則和專制集權進行斗爭,其《古拉格群島》便是反映集權主義的巨著。他本人曾因在通信中對斯大林不敬而被流放,《古拉格群島》一出版,索氏更是被驅逐出國;這不由得使人想起俄國文學在那一系列的小人物形象,他們處于強權政治中,只能成為“被欺辱與被侮辱”的對象;拉吉舍夫因在作品中揭發批判了俄國農奴制的殘忍和腐朽,結果被判處死刑。書寫政治苦難,反而又受難于政治苦難的俄國作家有很多,在中國,這樣的作家也同樣存在。
自魯迅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很難看見這樣義憤填膺的作家。直到七八十年代,隨著“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的出現,有一大批作家才開始對“反右”擴大化、大躍進、十年文革的回憶。因為在文革時期,無數的工程師、藝術家等知識分子被迫害,知識分子吃夠了嘴巴上的虧。嚴歌苓《陸犯焉識》中就揭露了十年文革對知識分子的戕害以及處于政治混亂時期親情的扭曲。楊顯惠《夾邊溝記事》反映了“反右”擴大化時期,處于食物恐慌與政治焦慮中人性的變異和道德的淪喪,其中關于人饑餓狀態的描寫更是觸目驚心。
(二)苦難的意義
在中國,人們相信“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倡導苦難中堅忍不拔的精神,把苦難當做獲得成功的一種歷練;在俄國,苦難往往具有神圣性,受難的人被稱為圣人。他們在苦難面前表現出的是鎮定、堅忍,甚至是喜愛和樂于承受苦難。
(三)對苦難的態度
俄羅斯的東正教把苦難視為神圣,他們認為沒有經歷苦難的靈魂是有罪的,只有苦難才能救贖人身上的罪惡,才能使有罪的靈魂變得純凈,從而真正接近上帝。因此俄國人民樂于接受苦難、并積極赴難,同時也為忍受苦難找到了出路。別爾嘉耶夫說:俄羅斯知識分子是不切實際的階級。這個階級的人們整個地沉迷于理想,并準備為了自己的理想去坐牢、服苦役以致被處死。于是,在空前的災難面前,俄詩人爆發了:曼德爾施塔姆以自己的詩表達抗議;扎米亞京在反烏托邦小說中對制度本身予以警告;法捷耶夫自找的一槍是對文化迫害的抗爭;《復活》中,聶赫留朵夫與馬斯洛娃共赴流放地,主動和政治犯與窮苦農民待在一起,通過承受苦難來贖回年輕是犯下的罪過。但是,俄國文學中,作者經常讓主人公通過宗教得以救贖:《安娜卡列寧娜》中列文改革失敗后,在宗教里找到解脫;《罪與罰》中,拉斯科爾尼科夫在索尼婭的引導下也走向上帝以獲得救贖。
中國顯然沒有如此濃厚的宗教色彩,因此便不像俄國那樣甘于、樂于忍受痛苦。在巨大的苦難面前,中國人更多的是抱怨“老天不公”,他們問天問命問天地是否還有良心。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并沒有得到救贖,而是批判本科避免的災禍。但我們應該看到中國的苦難小說多 是從個人或受難者的角度,且以“回憶”為主。可是有的作家并未真正受到迫害,可以預想這種未經受真實苦難的作家對于苦難總是欠缺深度思考。所以中國很多小說只是停留在描繪苦難的水平或者將這些情節以抒情化的方法進行處理,雖強調了人的內心理特征,卻沒有將其上升為偉大的悲劇。當政治制度與社會環境扭曲了社會價值觀的時候,人們只有燃燒自己的勇氣和自身的力量才能看到光明與希望。索氏意識到了,而楊顯惠卻沒有意識到。
三、小結
因苦難歷史的相似性,中俄兩國的文學在苦難意識方面也呈現一定的相似。但由于俄國受東正教影響,使之對苦難的意義理解和態度有別于中國。
參考文獻:
[1]楊顯惠.夾邊溝記事[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
[2]索爾仁尼琴.古拉格群島[M].陳漢章,田大畏譯.北京:群眾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