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模糊容忍度與學習策略作為影響個體外語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倍受關注。本文通過對某知名英語培訓機構41名學生的調查,探討模糊容忍度、學習策略與閱讀成績的關系,從而為英語教學提供實證依據,對如何提高學生的模糊容忍度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學習策略;模糊容忍度
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閱讀能力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通過大量有效的閱讀,學習者能夠擴大詞匯量、掌握語言模式、學習組織篇章結構,從而為其聽說寫的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但是英語跟漢語在語音、語法、句法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中國學生在面對這種差異時總是顯得束手無策,甚至難以接受和排斥,因為他們不能像使用漢語一樣精確地使用英語,經常會遇到很多一時弄不清楚的現象或找不到明確答案的問題。這些情況映射到語言學習的具體內容上就是詞匯量的缺乏、對異國文化的不解、閱讀策略的使用情況等等。正是這些因素導致了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所產生的不確定性,進而產生焦慮的心理,種種干擾使得閱讀過程難以進行,這無疑會對學習者的學習成績造成一定的影響。
從上世紀70 年代后期, 語言學者已開始探討情感如何影響認知活動。認知和情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貫穿始終, 相輔相成。本文通過對某知名英語培訓機構41名學生的調查,試圖發掘模糊容忍度與學習策略、閱讀成績的關系,進而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策略,提高其閱讀效率及閱讀成績。
一、 理論框架:
(一) 模糊容忍度
在外語教學和學習過程中,人們愈來愈重視認知方式的作用。模糊容忍度,作為認知因素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一些學者、專家已經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和闡述,但尚未形成大的研究熱點。模糊容忍度(Tolerance of Ambiguity),又譯為“歧義容忍度”。
模糊容忍度最早是在心理學領域進行研究的。之后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使得模糊容忍度的概念慢慢延伸到了應用語言學的研究中。二語習得作為應用語言學的一大分支,許多研究者便借鑒了心理學上的研究成果,試圖從二語習得的角度來研究模糊容忍度。不同的研究者對模糊容忍度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有人認為模糊容忍度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會不斷遇到困難、挑戰和挫折所采取組織、接受和檢索語言信息的不同方式,認為它是一種認知風格。但是有學者認為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下,認知風格又常常被稱為學習風格。
模糊容忍度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Frenkel Brunswik在1948年提出。她將模糊容忍度定義為一種求助于非黑即白的解決辦法的傾向。(Frenkel Brunswik, 1949)在此之后,也有許多學者紛紛提出了他們對模糊容忍度的理解。Carlo Chapelle和Cherry Roberts認為模糊容忍度是一個人在不清楚解釋與動機的情況下理性并且冷靜處理事情的能力。(Carlo Chapelle, Cherry Roberts, 1986)Cynthia White澤將模糊容忍度與學習者聯系起來,認為模糊容忍度是學習者對不確定性或疑惑所產生的反應。(Cynthia White, 1999)
雖然以上這些對模糊容忍度的定義側重點各有不同,但它們均認為模糊容忍度的關鍵是學習者對于不確定性和疑惑所感受到的舒適的程度。
1.模糊容忍度與閱讀理解
閱讀能力被普遍認同為二語習得中最重要的綜合語言能力之一,是語言知識、關于語言交際功能的知識及人的認知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學生在接觸閱讀英語材料時,難免或多或少地會處在模糊情景中。
首先,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常常會遇到生詞,不熟悉的句型和語法項目;或者對材料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不了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假設學生經常處于陌生情景中。
其次,學生在閱讀時常會感到各種線索錯綜復雜,缺乏條理,難以理順,這時學生就處于復雜情景中。
再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時常會感到被動、無把握,難以確定所讀材料的準確意義,形成難以解決的情景。
最后,學生閱讀材料時會感到所讀文章雖無陌生的詞句,卻很難把握中心意思,于是陷入了混亂情景中。處在這些模糊情景之中,模糊容忍度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表現。
2.測量方法
為了確定模糊容忍度所產生的影響,過去的幾十年中很多學者都在探索一套具有高信度、高效度的測量體系。最早的體系就要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Walk的模糊容忍度量表。這套量表有8個測量項,每個項目下可選擇從“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但由于人們對該量表信度的質疑,這套量表逐漸不為人所用了。
之后,Burner(1962),RydellRosen(1966),McDonald(1970), Kirton(1981)等人分別建立了各自的測量量表。這些量表均對二語/外語學習的研究做出了積極的影響。
最終,Ely(1989)把模糊容忍度定義為一個人對模糊現象的接受程度,包括不知道或者不了解準確的意思,不能準確或者精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面對過于復雜的語言,在母語與第二語言之間缺少對應性的不適情況這一量表被證實擁有較高的信度與效度。Ely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第二語言模糊容忍度測量量表(Second Language Tolerance Ambiguity Scale, SLTAT)。根據Ely的觀點,測量的總分越高,模糊容忍度越低。
(二)學習策略
所謂“學習策略”,就是學習者在學習外語i時所采取的認知的、有目的的行為,這些行為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投入到外語的學習中去。
不同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外語學習策略進行了分類。O' Malley和Chamot(1985)以信息處理理論為基礎將策略分為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Oxford(1990)根據策略與語言材料的關系將策略分為直接策略和間接策略。直接策略又可分為記憶策略、認知策略和補償策略。間接策略又可分為元認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會策略。
測量方法:如今最常用的用與測量語言學習策略的量表當屬Oxford的語言學習測量量表(SILL)。該量表共有50題,按照Oford對學習策略的分類共分為六大部分:記憶策略、認知策略、補償策略、元認知策略、情感策略與社會策略。每道問題一共5分,按照“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依次為1分、2分、3分、4分、5分。得分越高,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越好。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內容與研究假設:
本文探討了以下幾個問題:
1.該培訓機構學生的模糊容忍度如何?
2.模糊容忍度的水平是否與他們的閱讀成績有一定的關系?
3.具有不同模糊容忍度的學生在學習策略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
4.模糊容忍度與學習策略的使用會不會對英語閱讀產生積極的影響?
對于以上這些研究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1.培訓機構中學生的模糊容忍度不盡相同;
2.閱讀成績與模糊容忍度的水平成正相關;
3.模糊容忍度高的學生會更多地使用學習策略;
4.模糊容忍度與學習策略的應用會對英語閱讀產生積極地影響。
(二)調查對象
這項研究的調查對象是某知名英語培訓機構的41名學生。
(三)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Ely的第二語言模糊容忍度測量量表(SLTAT)以及Oxford的語言學習測量量表(SILL)另外,實驗還采用了2013年大學英語四級真題的閱讀成績作為成績依據。
(四) 數據收集與分析
數據的收集分為三個階段:
1.下發2013年大學英語四級閱讀題目(精讀部分),按照大學英語考試的時間要求學生當堂做完并上交,回收率100%;
2.下發模糊容忍讀測量量表,對問卷略作解釋后要求學生完成并上交,回收率100%;
3.下發學習策略測量量表,同樣先對問卷進行解釋,要求學生完成后上交,回收率100%。
所有數據收集之后,作者將數據輸入計算機中并利用統計軟件SPSS進行分析。
三、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 模糊容忍度、學習策略、閱讀成績的描述性數據
1.模糊容忍度的描述性數據(見表1、圖1)
上圖顯示的是41名培訓機構學生模糊容忍度的情況。由圖可知,該41名被調查者中,模糊容忍度從12到35不等,平均值是25.71。其中不難發現,模糊容忍度集中在24-25分之間。根據Ely的定義,模糊容忍度通常情況下在12到48之間。由此可以得出,該41名被調查者的模糊容忍度處于中間水平。
2.學習策略的描述性數據(見表2、圖2)
上圖顯示的是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該41名被試者的得分在60-127分之間,平均值為85.76. 這說明被試者在學習英語時的確有意識地在使用學習策略。但是使用策略的頻率有差異。從圖表上我們可以看出,被試者的得分主要集中在88-94分之間,這表明該41名被試者的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并不是太高也并非太低。
為了具體確定被試者的學習策略使用情況,本文將學習策略按照不同的類別進行統計,將數據輸入統計軟件SPSS進行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由上圖可知,在三類學習策略中,被試者最常用的策略是認知的學習策略,即一是對信息進行有效的加工與整理;二是對信息進行分門別類的系統儲存。其次是元認知的學習策略,社會/情感策略的使用程度最低。從上圖我們可以得到的啟示是學生自身應該加強另外兩種學習策略的使用,教師也應當鼓勵學生拓展自己的學習策略,尤其要鼓勵學生多多使用社會/情感策略,將英語的學習運用到日常的交流活動中去。
3.英語閱讀成績的描述性數據(見表4、圖3)
上圖是41名被試者2013年大學英語閱讀部分的得分。(仔細閱讀一共20題,滿分60分)可以發現,被試者的分數在21-48分之間不等,分數集中在27-36分之間。該數據表明41名被試者的成績較穩定,處于中等水平。
(二) 模糊容忍度與學習策略的相關性分析(見表5)
由上圖可知,模糊容忍度和學習策略的相關系數(r=0.319,p<0.05)說明模糊容忍度和學習策略之間存在著中度的正相關關系,表明模糊容忍度高的同學學習策略的使用也更好。
(三)模糊容忍度與閱讀成績的相關性分析(見表6)
上圖中p=0.006(p<0.05)r=0.422說明模糊容忍度和閱讀成績是相關的,且兩者呈正相關的關系。也就是說,模糊容忍度的得分越高,閱讀成績就越好,反之亦如此。
(四) 學習策略和閱讀成績的相關性分析(見表7)
上圖中r=0.656(p<0.05)說明學習策略和閱讀成績之間存在中度的正相關關系,學生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越好,閱讀成績就越高。
四、總結建議
本文試圖探討了以下幾個問題,并就以下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假設:
1.該培訓機構學生的模糊容忍度如何?
2.模糊容忍度的水平是否與他們的閱讀成績有一定的關系?
3.具有不同模糊容忍度的學生在學習策略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
4.模糊容忍度與學習策略的使用會不會對英語閱讀產生積極的影響?
通過研究,本文驗證的假設并得出了以下結論:
1.本文個案研究的對象即該培訓機構中學生的模糊容忍度不盡相同。研究發現,41名被試者的模糊容忍度為12-35之間不等,且主要集中在中等水平。
2.模糊容忍度與學生的閱讀成績成正相關關系,即學生的模糊容忍度越高,閱讀測試的成績就越好。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模糊容忍度的培養,要做到這點就需要學生擴大閱讀量,更多地接觸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提高學生對于不確定因素的容忍度,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
3.模糊容忍度與學習策略的使用成正相關關系,即模糊容忍度越高的學生會更多地使用外語學習策略,反之亦是如此。此外,學習策略中使用的最多的是認知策略,其次是元認知策略,社交策略和情感策略。這就要求教師注重拓展學生學習策略的使用,幫助學生熟悉、掌握多樣化的學習策略。教師應總結高模糊容忍度學習者所使用的閱讀策略,并將這些策略教授給低模糊容忍度的學習者。對于低模糊容忍度的學習者,在閱讀材料之前,教師應提供一些相關度文化背景和語言線索,這將幫助其理解閱讀材料。此外,對于低模糊容忍度學習者中閱讀能力比較薄弱的學生,教師應在其薄弱的項目上下功夫,訓練這些學生一些特殊的閱讀和學習策略。對于學習者,做閱讀訓練時應盡可能按照教師的指導有意識選擇閱讀學習策略,閱讀理解的水平就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學生自己也要有意識地避免使用單一的學習策略,做到綜合使用各種學習策略,尤其要加強社會/情感策略的使用,將英語的學習融入自身的生活,提高學習英語的效果。
4.模糊容忍度的提高和學習策略的使用會對英語閱讀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以上研究的結論,不難發現,模糊容忍度和學習策略均和英語閱讀成績呈正相關的關系,學習策略的使用越豐富、模糊容忍度越高,英語閱讀成績就越好。因此提高閱讀成績不僅要注重基礎能力的培養,還要正確使用學習策略,提升自身的模糊容忍度。
參考文獻:
[1]張慶宗.歧義容忍度對外語學習策略的影響.外語教學與研究[J].2004,(6):457-461.
[2] 劉亦春.學習成功者與不成功者使用英語閱讀策略差異的研究.國外外語教學[J].2002,(3):24-29.
[3] Budner, S. Intolerance of Ambiguity as a Personality Variable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6239-50.
[4]Oxford,R.Ehrman,M.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88-205.
[5]Ely, C. Tolerance of Ambiguity and Use of Second Language Strategies[J].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89: 437-446.
[6]Oxford, 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M]. Newbury House Publisher, 1990.
[7] O’ Malley, J. Chamot, A.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