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國家地大物博,由于歷史或是地域環境的差異,各地文化特征都有其獨特之處,方言作為地域文化的代表更能體現當地的生活面貌和風土人情,因此,研究各地的地域方言對了解當地的地域文化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在中國下代文學史上,涌現出了很多優秀的地域小說家,其中四川省的李劼就是方言文學創作者中的典型代表,其對四川當地方言的運用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代表作之一《大波》中到處可見四川話中特有的詞匯和表達方式,研究《大波》中方言詞語的運用可以進一步掌握四川本地的方言的特點,了解當地的民俗風情。本文就針對《大波》中詞語和句法的運用特點進行重點探究,為進一步傳承四川方言文化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四川;方言;《大波》;詞語;運用
我國有悠久的方言研究歷史,自漢代楊雄的《方言》到近代的“五四運動”,可以說漢語方言學的研究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產生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地域文化的差異性決定了各地文化的差異性,研究各地的方言對于傳承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促進民族繁榮與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因此,了解漢語方言、研究漢語早已成為國內外語言學家的熱門研究話題。四川作為“天府之國”其特殊的地理和氣候環境孕育了當地燦爛的語言文化,是中華語言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報紙、期刊、文學作品、電視節目等成為研究當地語言特征的重要素材。作為土生土長的四川人,作家李劼的文學作品帶有典型的四川特色,其文章中運用了大量的四川本地的詞匯、方言、俚語等,成為研究四川方言的不二法寶。為了使更多的讀者尤其是非四川籍的讀者更好的理解《大波》中表現的人文風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本文重點對作品中動詞、名詞、形容詞等的運用作了詳盡的介紹,突出反映了四川方言的表現手法。
一、《大波》中動詞、介詞、代詞、量詞、語氣助詞等的運用
(一)動詞的運用
動詞是文學作品中最常用到的詞句結構,作者對動詞的運用最能體現當地方言的運用特點,如“車”、“馬”等名詞在四川方言中被活用為動詞,“車”引申義為“調轉、扳回”的意思,而“馬”則被用來表示“表現、突出”,通常與“臉”結合起來使用,意為呈現出一張什么表情的意思。如在以下兩句中:
(1)“一個眼力極好的人,車過頭去凝神一看......”。
(2)“黃瀾生一面遞茶給王文炳、楚用,一面馬起一張寬皮大臉向菊花說道......”。
第一句中“車過頭去凝神一看”在普通話中的意思就是“扭過頭要去凝神一看”,第二句中“馬起一張寬皮大臉”表示將一張大臉面向菊花并對其講話。四川方言中名詞活用作動詞的現象十分普遍,這極大豐富了語言表現形式,往往一個活用的動詞就使主人公的心理狀態與個人情感躍然紙上。另外,四川方言中存在大量的動詞后綴,典型的就是“道”字,如“諳道、估道”中的“道”字都是動詞后綴,這在漢語中沒有明確的意思,就是一種語氣助詞,更是一種語言習慣,如在下面語句中:
(1)“你諳道他不說!”
(2)“剛散會有把握估道走了......”
這些語句翻譯為漢語習慣時“道”字都不做明確的解釋,讀者在閱讀相應的文學作品中應該注意這個問題。
(二)介詞的運用
在這部作品中反復出現了兩個有代表性的介詞,即“著”和“等”。“著”字在四川方言中讀“遭”的二聲的音,多數情況下表示的是被動語氣,相當于漢語中的“被”,通常情況下被用來引出事件的執行者和參與者。“啪!肩頭上著人一拍。”中的“著”就是掉星的被動語態的用法,表示“被人一拍”。“等”的運用更能體現四川方言的特點,被用來表示“容許”的意思,與“讓”字的意義相近,通常“等”的后面接動詞短語,引出動詞性短語的實施者,與其他地區的方言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三)代詞的運用
四川方言中充斥著多種多樣的代詞,諸如“咋、朗個、啥子、老子”等都是四川話中特有的代詞運用形式。這里的“咋、朗個”是一種詢問動作、狀態的特殊結構,意為“怎么了、怎么樣”。其實四川方言中的這些代詞在川味作品影視作品中經常見到,如“光靠羅先生他們的嘴巴,那咋行?”就是“那怎么行”的意思,相信廣大讀者對此并不陌生。還有“這耍啥子意思?”中的“啥子”就是指代“什么”。另外,還有一些特定的指代詞,如“老子”一詞一方面是針對兒子來說的,特指兒子的父親;另一方面“老子”又是一種不文明地罵人語,是一種第一人稱的指示代詞,意思就是貶低別人,抬高自己。
(四)語氣詞的運用
經過我們實際的閱讀發現,在《大波》這本書中出現了大量的語氣助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四川方言的表達特點,即善于運用語氣助詞表達豐富的內涵。常見的語氣助詞有“嘛”、“羅”、“哩”等。“嘛”在四川話中有兩種解釋,一是疑問語氣,表示一種程度很低的詢問,并希望對方給出正確的回答,這與漢語中的“吧”意義相近。另一種應用在陳述句中的語氣助詞,通常用在陳述句的結尾,表示一種顯而易見的口氣。“哩”也是最能代表四川方言特點的語氣助詞之一,通常用在陳述句的末尾,表示強調的意思。
二、《大波》中名詞的運用
《大波》中名詞的運用概括起來主要由以下幾種方式,即AB式、ABC式和AAB式三種結構,下面我們就有針對性的介紹一下這三種名詞結構。
(一)AB式的名詞
“老”字和“二”字經常用在AB式詞語中,而且這兩個字是類詞的綴詞,如“老”字經常作為名詞前綴,經常用在省的名稱的前面,代指某一個省的人。如“老陜”指代陜西人,“老黑”指代黑龍江人,“據那頭目說,本不認得那老陜的”就是這種用法。“二”字可以看成是類詞綴,其作用是表現一類的構成詞,如“二年”就是很多年后。
(二)ABC式的名詞
四川地區有一些代詞的指定用法,如“洋盤貨”在民國時期指代舶來品,現代多指代時髦的產品,但多含貶義;“老人婆”多是對已婚婦女來說的,指代丈夫的母親,也就是漢語中的“婆婆”;“二郎腿”指代一種坐姿,即落座時將一條腿放在另一條腿上,多是一種不文明的舉止。
(三)AAB式名詞的運用
《大波》中經常會看到雙重音節的代詞,一種是“AA兒”的形式,如“本本兒”就是書本,“盆盆兒”是盆子,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另一種表達方式就是AAB的形式,每一類又可以分為幾個小類。
三、《大波》中形容詞的運用
《大波》中另一類有代表性的詞就是形容詞。大量的BA或是BAA式的形容詞既是書中人物的日常用語,也為文章增添了不少特有的四川地域風情。我們將從詞義和結構兩方面來對形容詞進行解釋。
(一)形容詞的詞義
前面已經提到,四川方言中注重疊詞的運用,如BAA式疊詞就因為生動、直觀的表現力深受當地人的喜愛。在AA式名詞的前面加上一個形容詞更能增加形容詞的表現色彩,如表現一個人身材瘦削時經常用到“瘦筋筋”這一形容詞,“筋”是指跟腱或骨頭上的韌帶,而“瘦”形容人身上脂肪含量相對較少,這兩個詞連在一起使用更具生動性和形象性,仿佛讓人一眼就能看出皮下的東西一樣,更能顯示出人物瘦骨嶙峋的身體狀況。
(二)形容詞的結構特點
一般來說形容詞有兩種構成結構,ABB式和B式。當A為形容詞時,A與ABB的理性詞義相同,BB不能構成單獨的詞性結構,單獨的A、B兩個字也不能構成一個新的詞語,如“肥墩墩”、“胖乎乎”、“瘦筋筋”等都是這種詞性。當A為名詞時,A與ABB的理性意義相近但不相同,但詞義也具有以上特點。BA式形容詞根據B表示的語義不同又可以分成兩種形式:B通常是抽象意義的詞語,沒有實際的意思,A為詞根,兩個詞連用可以表達強調某一種身體或心理狀態的意味,如“焦黃”、“生痛”等;另一種形式是A為詞根,B有詞匯意義。因此“墨黑、硬棒”等這些詞的結構都是偏正式的復合結構。
四、結束語
四川方言作為我國方言體系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在動詞、名詞以及形容詞等的構成和用法上更具特點。《大波》作為方言作家李劼的代表作,成為研究四川方言的重要素材。本文主要對《大波》中出現的有典型意義的動詞、名詞以及形容詞的含義以及結構進行了重點探究,希望為今后四川方言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梁艷.析《大波》中四川方言詞語的運用[J].語文學刊, 2010(21):58-62+69.
[2]張文君.成都話詞語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9.
[3]向學春.《蜀語》與四川方言詞匯研究[D].四川大學,2007.
[4]孔雪.李劼人與巴蜀地域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