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多所高校面臨由綜合性大學到應用型大學的轉變,這對大學英語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基于這個背景分析了大學英語的現狀與分析和思考。
關鍵詞: 轉型期;大學英語教學;人文性;工具性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社會對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地方高校在傳統模式下培養的學術性人才,已經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地方高校必須緊緊圍繞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與地方企業緊密合作,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己任,逐步推進并完成發展轉型。教育部和省教育廳都明確提出,要在部分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中建設應用型本科大學,大力開展應用技術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要實現由“新建”到“新型”的轉變,這又給學校提供難得的發展良機。要抓住這次機遇,加快結構優化調整,轉型發展,把學校建設成為新型的應用技術大學。各學院要以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以培育特色為目標,優化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提高專業集中度,形成有競爭力的學科專業群,實現應用技術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隨著各種教育政策改革方針的推行,各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英語運用能力的需求越來越高,要求大學畢業生的專業技能和行業英語能力同步發展。因此,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自身的轉型發展來提高人才培養責任。作為大學英語教師,我們在高校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承擔著全校所有院系、所有專業(除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學生外)學生的英語教學任務。大學英語教師的轉型發展不僅關系到整個人才培養的質量,而且還關系到高校發展轉型的成敗。
一、目前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現狀調查
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我國大學生掌握英語的語言形式,更重要的是使其具備實際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然而目前,大學畢業生的英語掌握程度與社會需求之間反差頗大,無法滿足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形勢發展的需要。為了更加有效了解大學英語的教學現狀,我分別對遼東學院的10個專業300名學生和20位大學英語教師進行了調查,共發放320份問卷,全部收回,有效問卷共278份。問卷涉及的主要內容包括如:
(一)師生對大學英語教學現狀的滿意程度
(二)師生對教材難易程度的反饋
(三)對英語課教學效果不滿意的原因
(四)老師的授課模式能否接受
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效果不理想,師生均對課堂懷有失望情緒,76%的學生和84%的教師認為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令人失望,原因是有64%學生認為教材太難,上課即使老師英漢結合,根本就跟不上進度,對授課內容不知所云,令人驚訝的是有27%的學生認為教材過于簡單,大部分知識點都是高中已經掌握的,課堂上講授的內容無法滿足他們求知的欲望,但這部分學生對老師比較滿意;調查表明大學英語教學現狀令人堪憂,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學校相關設施投入不夠,教師教學觀念落后,注重知識傳授,輕視能力培養;教學手段單一陳舊,基本沿用傳統的黑板+粉筆+教師+學生的方式,現代教育技術沒有得到更好的應用;教學模式仍以掌握書本內容為目的,以“填鴨式”教學方法為主,以教師講授為中心。如今以遼東學院為例,雖然大學英語采用的是“3+1+X”授課模式,實際上英語教學還是沿襲語言中心、講授中心和課文中心的授課模式,學生對于英語的實際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能力極為低下。提高教學質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提高教學質量的主戰場是課堂,在這種形勢下,如何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原因解析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是高校改革中一項至關重要,并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科,對于遼東學院這樣一所轉型中的二類本科學校來說,學生的英語基礎本來就非常薄弱,連續進行了六年的新生入學高考英語成績統計顯示,以剛剛達到本科線的成績考入大學的學生,英語成績也低的驚人,并且學生的英語成績逐年在降低,可以說每況愈下,這給大學英語教師帶來了極大的困惑,也讓大學英語教學的何去何從備受爭議,因為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體制的束縛,各級英語教學所沿用的一直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只要教師備課認真,講解清楚,學生聽得明白,理解得透徹,課堂教學就算成功了。課堂上,教師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將學生視為被動的聽眾。課堂上,學生參與的機會少,學習氛圍沉悶,造成大部分學生學的都是“啞巴英語”、“聾子英語”。學生學了十多年英語,有的英語水平還不如小學生,簡單的日常用語都沒學會,有的通過了四六級考試,卻無法用英語進行交際,教學效果不理想。應試教學與語言能力培養的矛盾。好像是籠罩在大學英語教學之上的陰影和烏云 ,長期以來制約著大學英語的教學和改革。如今,這種矛盾不斷升級,因為即使老師講的再精彩,基礎薄弱,對學習長期缺乏興趣的學生依然無動于衷,教與學無法得到和諧的統一,因此,如何進一步改進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是廣大英語教師當務之急必須探討和解決的問題。隨著每屆學生的不斷更換,英語的教與學也在不斷的摸索新的模式,而從研究型大學到應用型大學的轉變恰好給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新的理念和定位,要求在教學理念上必須體現 “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由“教”向“學”的轉變,我們必須把這次轉型看成是大學英語發展的一次契機,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教師教有所得,學生學有所成。
三、轉型期中大學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不再只注重英語的工具性
階段的英語課程已經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就工具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進一步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為今后繼續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就人文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發展創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英語課程有利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反思以往的英語教學,教師更多考察的是學生記住了多少單詞,學會了多少語法,只關心能否通過期末考試以及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這都是急功近利的知識本位教學思想,只重視了英語作為交際工具的社會功能,關注了其工具性,而忽視了其人文性。我校作為一所二類本科大學,尤其是正轉變為應用型大學,在這個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理念顯得更加意義重大,因為工具性著眼于英語課程培養學生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突出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知識的積累運用,以體現能力為主,因為英語是公共交流工具、學習工具、思維工具,由個人掌握,可以共同使用。英語教學的人文性著重于英語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人文學科的特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英語課程中的滲透,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心智發展,人格升華,體現德育為先。人類文化中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是重視人的文化。可以說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與途徑,人文性是工具性的載體與靈魂。只有明確了“雙性”之間的辯證關系,作為教師的我們才會淡化知識本位的教學,走向或者是用心思考“雙性”并舉的重要性;才不會過分強調單詞、短語、句型一類的純知識技能操練,即強調其“工具性”;也不會片面強調“人文性”,即過分關注文化差異、挖掘文本思想教育等對學生進行文化浸染熏陶;而是在教學實踐中,既注重夯實學生的人性根基,豐厚其人生積淀,增強文化底蘊,端正價值觀與世界觀,又注意到必要的知識技能(聽說讀寫)學習,使二者合一,高度統一。
(二)加強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人文關懷
所謂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與發展給予的關心、愛護、尊重”。而教育中的人文關懷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雙向互動。它不僅僅只是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在健全人格、開闊視野、傳承文化、繼承創新上發揮著的重要作用,還表現為受教育者在這一過程中,積極主動地促成自身價值觀的形成。這種人文關懷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亦是如此,隨著英語教學的日益重要,人文關懷的樹立與培養已經被逐漸提到議程上來。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要改變傳統觀念。學生應激發自己感受語言中的人文精神,教師應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在滿足基本教學要求后,讓學生根據自身學習能力調節學習進度和內容。可鼓勵學有余力者進行超額閱讀,甚至以作文的方式與老師交流學習心得。
另外,可適當增設一些英語專業領域中的相關課程,如英美文學欣賞、英美文化概況等文化教育類的課程,從其他方面補充學生對英語的理解與文化背景知識。也要通過各種形式如QQ、微信等方式為學生在課后和老師交流創造機會,讓學生不管是有學習上的問題,還是生活心理上的問題,都能和老師進行交流探討。相比中學校園在升學壓力下學習氣氛較為壓抑緊張,大學校園的氛圍相對輕松民主,校園的大環境以及學術氛圍往往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學校每年舉行英語演講、朗誦等比賽,都能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提高英語能力。
四、結語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一種潛在的素質,是學習的動力,是學習的一種需要。它能激發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心理上的愛好和追求傾向。它是克服困難、推動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實踐表明,輕松、愉快的學習氛罔,能夠消除學生的疲勞感,喚醒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為了養成一輩子學習的習慣。”我們的學生現狀是不會學英語,不想學英語,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正處于轉型期,加強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人文關懷既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又是改進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手段,這需要學校、教師、學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學校要提供更為開放的教學環境,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尊重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學生則要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探索知識。大學英語教學只有充滿了“人文性”,才能有利于學校、教師、學生等各方的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姚敏,肖維.工具性與人文性:大學英語教學的價值取向[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3(2).
[2]梁世敏.對大學人文精神的幾點思考[J].青年學研究,2003(3).
[3]覃建巧.論人文視角下的外語教師教育[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
[4]利潔紅,翟子惠.大學英語教師轉型發展探析[J].欽州學院學報,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