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汽車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交通工具。可你知道嗎?圍繞著汽車的發明和設計,還有很多有趣、感人的小故事呢!
勇氣與支持
一百年多前的德國,有個城市叫曼海姆,這里住著一個名叫卡爾·奔馳的人。咦,這名字是不是很耳熟?沒錯。現在我們開的奔馳汽車就是他家的工廠生產的。世界上的第一輛汽車,也是他發明的。
不過,這位卡爾·奔馳先生是個很害羞的人。他雖然造出了汽車,但卻遲遲不敢把它開到大街上去。畢竟這還是一個從來沒人見過的東西,如果它在大街上拋錨不動了怎么辦?如果大家都笑話他那該怎么辦?就這樣,奔馳先生把他發明的汽車停在實驗室里睡大覺。要是一直這樣下去,那這個發明就永遠不會被人們知道了。

奔馳先生的妻子貝爾塔實在看不下去了,她對兩個孩子說:“如果你們的爸爸沒有勇氣把他的發明開上街,那么我來開!”
這天清晨,奔馳先生還在夢鄉中,貝爾塔便喚醒了兩個孩子,把汽車推出了實驗室,然后發動馬達。她準備把它開到100多公里之外的普福爾茨海姆,那里是她的家鄉。
汽車離開曼海姆城不久,東方就漸漸亮了,馬路兩旁早起的人們一聽到機器的響聲,都紛紛從窗口伸出頭看熱鬧:哇,這到底是什么東西呀?有些好奇的人實在忍不住,走近了這輛正在慢慢行駛的汽車,想看個究竟。馬上,一股刺鼻的機油味就把他們全“嗆”跑了。原來,那時的汽車還不懂“節能環保”呢。
貝爾塔開著它,走呀走,好久才走了十幾公里。“唉,怎么比馬車走得還慢啊!”還沒等貝爾塔在心里嘀咕完,忽然,汽車停住不動彈了!貝爾塔忙叫大兒子下車去檢查,發現油箱里已經空了!這可不能怪汽車。奔馳先生一直都沒讓它出過門,它怎么知道走多遠的路要消耗多少燃料呢?
母子三人這下一籌莫展,只好推著汽車走了一段路。那時世界上還沒有加油站這種東西,只有藥房里有賣一小瓶一小瓶的汽油。他們費了很大的力氣,總算把汽車推到一條街上,找到藥房,買了幾十瓶汽油,把油箱倒滿。大兒子使出渾身的力氣,才把車子發動起來。
可是剛走了一會兒,剎車又不好使了!這是因為,這輛汽車的制動器是用皮革做的,走了這么一段路,已經被磨損了。貝爾塔不得不再次停下來,找皮匠來修理。臨近中午,他們才在公路附近的一個小村子里找到了一位皮匠,給制動器換了一條皮帶,總算把它修好了。
就這樣,貝爾塔帶著兩個孩子,駕駛著世界上第一輛汽車走走停停。一直走到太陽快下山了,終于把汽車開到了目的地。她的爸爸媽媽和小鎮上的人都跑了出來,圍著這件新奇的發明贊嘆不已!興奮的貝爾塔立即給丈夫拍了一個電報:“汽車經受住了考驗。請速申請參加慕尼黑博覽會。”

這時,卡爾·奔馳先生還對著空蕩蕩的實驗室發呆呢。當他接到電報時,兩手發抖,幾乎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就在這次博覽會上,世界上第一輛汽車和公眾見面了。當然,這都要歸功于貝爾塔的勇氣和她對丈夫的支持。
仁愛與珍惜
1886年1月29日,卡爾·奔馳發明的汽車獲得了專利。之后,好多國家都開始制造和生產汽車。但在僅僅13年之后的1899年,就有一位美國婦女克麗絲不幸發生了撞車事故,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死于車禍的人。
這時人們才意識到,汽車不光能為人們帶來方便,也會帶來一定的危險。為了讓人們更安全地開車,各國政府紛紛開始制定交通規則,而科學家們也開始了各種嘗試。
1951年,瑞典沃爾沃汽車公司有位工程師,名叫尼爾斯·博霍林。他的夫人是一位醫生,在醫院里,經常看到因為車禍而受傷、死亡的病人。這讓她心里非常難過。有時回家后就忍不住向丈夫抱怨:“難道你們就不能想想辦法,讓汽車變得更安全嗎?”
“親愛的,這怎么能是我們的錯呢?有些人就是喜歡開快車,或者不守交通規則。把汽車做得再結實,他們也會出事的。”尼爾斯感到很委屈。
“你不能這么想啊。”他的妻子難過地說,“我們的父母和孩子現在出門都是坐汽車。如果汽車不安全,誰能保證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呢?而且,這些受傷的人也都是別人的親人啊。”
妻子的愛心打動了尼爾斯,他開始鉆研汽車的安全措施。當時,已經有兩名美國飛行員嘗試把飛機上的安全帶安裝在汽車上使用,還申請了專利。但經過試驗發現,人開車時,身體的受力點跟開飛機時并不一樣。系上了這種安全帶的人,在汽車被撞擊時還是會移動,無法得到太多保護。
尼爾斯決定對此進行改進。他終于發明了三點式安全帶,裝備在沃爾沃生產的P120型和PV544型汽車上。后來有人問起他時,他總是說:“是女性的仁愛之心和對生命的珍惜為世界帶來了這項發明。”
為了我的家人
在一輛疾速行駛的汽車上,人在急剎車或者撞車時,身體會由于加速度產生的慣性,繼續向前沖。結果被拋出座位,猛烈地撞擊到車身上,或者干脆飛出車外,受到非常嚴重的傷害。安全帶的作用,就是把人固定在座位上,以避免發生這種悲劇。
就在尼爾斯發明安全帶的同時,在地球另一邊的美國,另一個人也在思考這個問題。這個人叫約翰·赫特里特。1952年的一天,他在與家人一起出門時,發生了一起小車禍。當時,他們正在公路上正常行駛。前方的路面上突然跳過來一只松鼠。他為了躲避它而猛打方向盤,同時緊急剎車。頓時,汽車被巨大的慣性甩向了路邊,車里的人身體都不由自主地向前沖去。他和妻子趕忙用手臂本能地去保護坐在前座中間位置上的女兒。還好,最后沒有翻車,一家人算是有驚無險。

從車禍中脫險后,過了很久,這恐怖的一幕還時時閃現在赫特里特的腦海中。慢慢地,他開始考慮怎樣在汽車上設計一種保護裝置,在緊急制動或是碰撞時,能代替手臂去保護車里坐著的人。兩周后,他把自己的設想畫成了圖紙。他的想法是,在發動機罩下裝一個盛滿壓縮空氣的儲氣筒。當汽車受到正面碰撞時,用慣性的沖擊力促使一個滑動重塊向前移動,推動儲氣筒,向隱藏在方向盤中央以及儀表板旁的空氣袋快速充氣。空氣袋就會變成一個大”氣球“,將人壓在座位上,動彈不得,但可以避免在車禍中受到嚴重傷害。
1953年8月18日,約翰·赫特里特獲得了這項“汽車緩沖安全裝置”的美國專利。但是,沒有幾家汽車廠愿意采用這個發明。因為在發動機里裝儲氣筒太麻煩,而且到底需要多大的力量撞擊,才能觸發充氣裝置,也是一個技術上的難題。等到沃爾沃公司推出安全帶之后,這項發明就更沒人關注了——相比之下,在車座上安裝安全帶要簡單很多,也不需要太高的成本。
但赫特里特并不認為自己的發明失敗了。他發現,安全帶仍然有一定的缺點。在嚴重撞車的情況下,系得太緊的安全帶反而容易勒傷乘客,而帶子不結實的話,又起不到作用。另外,還有部分司機和乘客總是嫌麻煩,不愿意系安全帶。而在汽車上裝氣囊就可以避免這些問題。所以在十幾年的時間里,他仍然呼吁奔走,希望能將安全氣囊推廣到汽車上。
1966年,奔馳公司終于開始研發安全氣囊裝置,成為第一個安裝安全氣囊的汽車廠商。1980年12月,安全氣囊被安裝在了當時最新的奔馳S級轎車上。1995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明確提出從1995年9月1日以后制造的轎車,前排座前都要裝備安全氣囊。從此,氣囊就跟安全帶一起,成為汽車上保護駕駛員和乘客生命安全的“利器“。
今天,當我們在路上盡情享受汽車帶給我們的舒服、快捷的同時,請不要忘記貝爾塔的勇敢和果斷,尼爾斯對生命的尊重與仁愛,赫特里特對家人的深切關懷。至于未來的汽車能發展成什么樣子,就讓我們天馬行空地去幻想吧!也許你就是未來的汽車發明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