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普及肩負著引領公眾以科學的方式認知世界的職責與使命,只有當它與科技創新比翼齊飛時,才能幫助中國從容邁進全面小康社會。
2018年世界杯預選賽亞洲區1 2強賽,中國隊的表現牽動著億萬人民的心,從目前來看,小伙子們表現不錯,但我們的實力與我們的期望之間仍舊存在不小的差距。令人慶幸的是,中國足球貧弱的癥結,我們早就看得清二楚,那就是青訓——足球人口的匱乏,讓我們的足球水平難以在世界上占據席之地。
和“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道理類似,簡單的基礎性工作往往決定了一項事業的發展高度。科學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從蒸汽機到互聯網,歷史經驗表明,科技革命總是能夠深刻改變世界發展的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揭示了我們整個社會對于科學的認識與評價。可以說,我們對于科學的崇敬與信仰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堅信在科學技術上的不斷突破,將是引領我們成為世界強國的正確道路。
改革的紅利要惠及百姓,科學的紅利也應如此。我們在鉆研尖端科技的同時,也不能不屑于最簡單的科普工作。無論是“綠豆治百病”,還是“碘鹽防輻射”,在有些人民群眾還不具備分辨科學真偽能力的時候,科普工作的短板便難辭其咎。
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6.2%;中央財政科技預算支出為2587.25億元,其中科普經費為19.16億元,占科技經費預算支出的0.74%,全國人均不到2元。而西方發達國家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在20%以上,美國科普經費更是達到了人均9.2美元。兩相對比,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還有全民科學素質這么
道門檻要跨越。今年上半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發布,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實現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的目標,科普工作被提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科學之于民眾,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是我們認知社會、改造社會的工具,如何使用好它,科技創新要不斷突破,科學普及也絕不能落下。習近平總書記不只在個場合提到:“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9月17日,以“創新放飛夢想,科技引領未來”為主題的2016全國科普日活動開幕了。今年的科普日,共3000多個單位參加,組織開展了9400多項重點科普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孩子們的身影是最多的,科學的種子就此播撒,誰敢斷言這些孩子不會成為未來中國科技界的璀璨之星呢?
“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只有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兩翼齊飛,才能幫助我們跨過個個門檻,讓我們從容邁進全面小康社會。
科學普及不只是時代要求、職責使然,也是項有高度的高水平事業,科普不只限于把常見現象的科學道理說清楚,更重要的是由此出發,引領更多的公眾以科學的方式認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