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大勢所趨,但企業要想完全靠VR賺大錢還不是時候。現在,在這個行業依然是那句話——“剩”者為王。活下去,活到可以賺錢。
VR風口已至,入局者眾,他們的生存狀態如何?下一步應該怎么玩兒?圍繞這些問題,本刊記者對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副研究員翁冬冬進行了專訪。他從事虛擬現實技術研究十余載,開創了國內首套面向公眾開放的大范圍增強現實漫游系統。
《小康》:目前國內VR公司已經實現盈利了嗎?
翁冬冬:就我目前所了解的,能夠養活自己的可能是主題樂園,因為是線下體驗,變現容易。而像游戲和影視制作方面的話則比較不容易。影視制作看接活的能力,而游戲平臺還沒起來,保有量沒那么高,但是后面應該會慢慢地變好。
至于2B行業,實際原來這些團隊在行業里就已經積累了很多資源,他們并不是單純的只靠VR項目賺錢。比如贊那度,VR內容只是它產品的提升,它的主要產品還是高端旅游線路。VR對于這類企業來說只是戰略型投資。
所以說現在企業完全靠VR賺大錢還不是時候,但這是一個趨勢,就像當年說用手機賺錢大家覺得很怪異一樣。還是時間點的問題。現在,在這個行業依然是那句話——“剩”者為王,活下去,活到可以賺錢。
《小康》:今年好多巨頭都已經開始布局VR,對于創業團隊是噩耗嗎?
翁冬冬:喜憂參半吧!任何一個行業組建一個完整團隊都是很困難的事情,所以對于巨頭來說,自己組建團隊是一種方式,買買買就是另一種方式。因此對于很多創業團隊以及團隊里的人來說是好事,因為行業變大了,即使創業失敗了還有很多選擇。
但從商業角度來說的話,巨頭的進入確實會讓創業企業生存空間變窄。因為大塊的肉巨頭們要吃,小塊的肉也會順帶著吃,最后剩下些渣渣。
不過,對于行業來說,肯定是好事,因為他們會把行業帶動起來。
《小康》:移動端VR,PC端VR和一體機各有優劣勢,您覺得哪種會成為主流?多久能實現?
翁冬冬:PC端VR的性能再結合一體機的形式,這樣的VR應該是未來的主流。因為更多的大企業進人,行業發展會加速,比較樂觀的估計是3-5年能夠實現。估計明年最晚后年,無線版本的頭顯就會出來。其實現在實驗室已經有這類產品,只是還沒量產。
《小康》:您認為目前行業有發展瓶頸嗎?
翁冬冬:我個人認為已經不多了。我現在寫的行業發展預測里有一個階段是傳統行業的虛擬化,這個是真正大爆發的開始。現在已經初見端倪了,也就是說大家以后不再討論虛擬現實本身,而是討論行業的虛擬化。就像我們現在已經不討論互聯網,而是討論互聯網+一樣。
《小康》:目前行業標準制定情況如何?
翁冬冬:我們目前正在做一個比較全面的國標體系,是國家信息化標準委員會委托做的。參與的第一個是頭盔顯示器硬件設備的一個標準體系設計。接到這個任務后,我們并沒有想太急于推出標準。因為一個標準是需要非常多成熟的企業來支持的。而目前的情況是企業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太快。
其實我個人覺得現在設計標準有點早,但是由于現在談論VR的人越來越多,而很多人連定義,基本的名詞解釋都會混淆,比如有的廠家說我是16毫秒的延遲,有的廠家說我是19毫秒,但實際大家都沒想16毫秒的定義是什么?大家是在同一情景下測試的嗎?所以現在可能需要一個標準把這些定義說清楚說明白。
我們現在寫這個標準的原則,第—是把能夠明確的事情明確,大家至少站在同一個術語上對話,不要各說各的;第二個原則是盡可能不要限制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