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
MSCI明晟再拒A股
MSCI明晟將首次把巴基斯坦股指納入了其新興市場指數,而再次拒絕了中國A股。自2014年以來中國A股已經兩次被拒,MSCI明晟在聲明中指出,中國大陸股市仍存在一個尚待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即投資資金無法自由進出。全球有1.5萬億美元資金追蹤該指數。
盡管大型外國基金管理公司存在這樣的關鍵性保留看法,很多中國以外的分析人士此前曾預計MSCI明晟這次將接納A股。高盛(Goldman Sachs)在MSCI明晟做出決定之前稱,MSCI明晟接納A股的可能性為70%。高盛研究中國問題的策略師劉勁津稱,MSCI未接納A股令人感到意外。
《路透社》
日本美元債市:信用降級或是利好
信用降級對債券來說通常是壞消息,但對日本政府公債而言卻并非如此。分析師稱,日本10萬億(兆)美元的公債市場已經獲得日本央行量化寬松計劃下大規模購債行動的支持,或許可以經受降級的影響,甚至還可能從中受益。“由于日本央行的購債行動在市場上占據主導,而對評級敏感的外國投資者的拋售將被央行吸收,”巴克萊首席利率策略師Akito Fukunaga表示。
盡管日本政府負債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超過200%,但由于幾十年來經常賬都是盈余,因此日本是全球最大債權國。日元和日本公債對國內資本流動比對外資流動要敏感得多。因此,日本投資者對于日本政府近日決定推遲上調消費稅,從而引發對該國信用評級可能很快被下調的事實并不驚慌。
《經濟學人智庫》
“便宜”未必等于“買得起”
美國臨床腫瘤學協會調查了治療癌癥的15種非專利藥物和8種專利藥物在六個國家的價格,并且在芝加哥舉行的會議中公布了研究結果,結果表明專利藥物在美國的價格最高,在印度的價格最低。除此之外,研究還在購買力平價的條件下計算了每月所支付的藥品費用占月人均GDP的比例,在這項調查中表明,在印度專利藥物的價格最高,每月支出高達人均GDP的313%,而在美國這一數字為192%。所以“便宜”未必等于“買得起”。
《彭博》
OPEC未設產量上限
由于各成員國未能就設置新的產量上限達成一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將堅持其無約束的石油生產政策。原油價格在倫敦市場跌幅擴大。隨著油價重挫開始對供應造成約束,原油價格在今年1月份創下12年低點后已經上漲約80%。這表明,隨著高成本產油商減少產量,2014年沙特主導的在全球供應過剩之際維持產量不變的政策終于帶來效果。雖然沙特在6月的會議上表現出與現金短缺的OPEC成員國彌合分歧、設立新產量上限的意愿,但伊朗表示,該國只支持每個國家分別設置產量限額這種方案,而這種設想顯然難以在一次會議上達成一致。
《合眾國際社》
俄羅斯上演機器人版“越獄”
日前,一個俄羅斯機器人——最新版的Promobot從彼爾姆市的實驗室跑到了馬路上,導致了交通堵塞。“在實驗場地,機器人學會了自主運動的算法。”實驗室創始人之一基沃科采夫表示,“我們的工程師開車去了試驗場,卻忘記了關門。于是機器人跑了出來。”但只跑出大門不到50米,就因為電池耗盡而站在了馬路中間。不過也有人懷疑這次機器人“越獄”事件其實是實驗室有意搞的噱頭,為Promobot爭取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