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建設生態型河道的要求和特征,闡述了生態型河道建設的必要性,重點介紹了三維植被網護坡和植被型生態混凝土護坡技術在河道整治中的應用,闡明了生態護坡技術在城市河道建設的實際應用中對于營造人水和諧局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水利工程;河道整治;生態護坡
1、前言
城市中生態型河道的建設,就是在建設充滿生機和體現人文關懷的城市。現代城市概念不再以高樓林立、交通便捷、經濟發達、商業繁榮為唯一指標,還應當體現生態、人文、活力。河流親水景觀建設與城市建設相輝映,在城市河道整治建設中,應當體現出 “宜彎則彎、宜寬則寬、人水相親、和諧自然”的治理理念。
2、建設生態型河道的要求和特征
2.1 要求
生態型河道是符合防洪除澇安全要求的除害興利工程。作為工程,安全始終是第一位的。生態型河道并不是要求我們刻意地追求某種形式,而是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開展河道整治。在確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形成河道形態的簡潔樸素、自然通暢、水質改善、水體調活的局面。
2.2 特征
生態型河道直觀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生態型河道是親水型的,在體現以人為本的同時,更加注重和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建設生態型河道時必須極大地關注恢復或重建陸域和水體的生物多樣形態,盡可能地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硬質工程。河岸選擇栽種的樹種、草種盡可能用本地、土生土長、成活率高、便于管理的。即便是雜樹雜草也不要緊。由此來充分體現河道整治的生態。
因此,城市生態型河道建設,是現代社會人類渴望回歸自然、渴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迫切要求,是當前水景觀建設的最簡單直接、自然生動的客觀反映。
3、城市生態系統
3.1 城市水生態系統
城市生態系統作為一個典型的復雜系統,系統內部個體之間存在錯綜復雜的非線性相互作用,要解決當前城市非彈性、硬化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必須了解生態系統的復雜性。生態彈性城市會更好地利用綠地、自流和凈化雨水,一個城市或一個區域需要一定量的地表水流域和濕地面積,來儲存常年雨水減少地表徑流。
3. 2 水利工程中的生態技術
加強生態工程技術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研究,把生態工程技術和水利工程技術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將是未來水利工程的發展方向之一。能夠采用生態工程措施的項目,要盡可能用其代替傳統的工程設計,自然型護岸技術、多自然型河流設計、生態護坡和護岸工程等技術應大力推廣和提倡。
4、河道生態護坡的主要形式
4.1 三維植草固土網墊
三維植草固土網墊是一種類似于絲瓜瓤狀的植草土工網,孔隙率大于90%,質地疏松、柔韌,在其孔隙中可填土壤、砂粒、細石和草種。鋪設有三維植草固土網墊的岸坡在草皮沒有長成之前,可以保護土地表面免受風雨的侵蝕,在播種初期還起到穩固草籽的作用。草本植物在穿過網墊后,其根系深入土中,使植物、網墊、根系與土融為一個整體,形成牢固黏附于坡面的表皮,可有效地防止坡土被暴雨徑流或水流沖刷破壞。由于采用了高分子材料PP和PE,網墊可降解,其化學性質穩定,二年后在土中可不留痕跡,對環境無污染,起到了復合護坡的作用。
4.2 植被型生態混凝土護坡
多孔混凝土由粗骨料、水泥、適量的細摻和料組成,是植被型生態混凝土的骨架,孔隙率>40%,表面等效孔徑為2~3cm,孔隙自構件頂表面可蜿蜒通至地面。在堤防護坡工程中,受水位驟降的影響較小;在季節性寒冷地區,有利于排出和降低被保護土內含水量,減少凍害破壞。生態混凝土中加人的保水材料以有機質保水劑為主,并摻入無機保水劑混合使用,為植物提供必需的水分。表層土鋪設于生態混凝土表面,形成植被發芽空問,提供植被發芽初期的養分,很多植被草都能在植被型生態混凝土上很好地生長。其他各類型護坡形式見表1。
5、存在的問題
(1)對于河道治理仍有一部分僅僅局限于水利工程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的結合,甚至只以水利工程學為指導,并沒有充分考慮到與景觀學、生物科學、美學等相關學科的結合。
(2)對水在氣候系統、水文循環中的運移規律以及水在特定的生態系統中,與特定的生物群落的相互聯系的關系這兩方面的內容均未能夠全面地考慮到生態治理中去。
(3)對河道周邊的生物群落(動物、植物、微生物)的歷史的調查與常規的水文、地質的勘測進行的仍然不夠深入。存在對現狀了解不清,盲目根據經驗治理河道的問題。
(4)在河道治理中,公眾對水環境保護的積極參與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工程設施要造成一種人與自親近的環境,同時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學價值以及傳承水文化。
(5)注重非工程措施的應用,如建立洪泛區土地開發利用管理系統與洪水預報警報系統、設立洪水保險等。
參考文獻:
[1] 張偉.關于城市河道整治中的生態護坡技術分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13):70-70.
[2] 胡獻明,陳春惠.淺議河道整治與改善水環境[J].中國水運月刊, 2009(8):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