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幾年以來,黨中央及國務院對農田水利的規劃與建設管理予以高度重視,中央1號文件已經連續多年將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本文主要從農田水利設施的投入及管護規劃分析入手,重點對禮泉縣農田水利設施投入及管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闡述,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措施,希望給行業相關人士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投入;管護
引言
近年來,隨著政府惠農政策的大量出臺,農村小型水利設施建設和管理的步伐不斷加快。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國家管不到、集體管不好、農民管不了”的情勢并未有所改變,加上農田水利設施老化、使用功能不足等原因,導致當前我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灌溉能力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求。為有效改善這種狀況,除了加大資金投入之外,政府還需要通過產權制度改革的方式,加大對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與管護力度。
1、農田水利設施投入和管護規劃分析
1.1 農田水利設施現狀。新中國成立以來,禮泉縣的水利建設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據權威數據統計,當前全縣擁有七座水庫,總庫容超過10000萬m3,泵站271座,農灌井16701眼,集雨窖2400個,縣域農田水利設施灌溉面積58.3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40.86萬畝。其中,泔河水庫、泔河二庫、小河水庫和涼馬水庫是禮泉縣重要的灌溉水庫,這些水庫具體分布于煙霞、城關以及昭陵等三個鄉鎮和昭陵社區。就目前來說,各個水庫的運行情況處于良好狀態。
1.2 禮泉縣農田水利設施投入規劃。禮泉縣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規劃(2010-2020年)估算總投資為六億元人民幣,工程建設資金依據現行國家投資政策,各級籌措比例為:中省投資70%,市級配套及群眾籌資30%。
2、禮泉縣農田水利設施投入及管護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2.1 存在的問題
2.1.1 工程老化失修。最近幾年,全縣雖然已經實施了一批急辦工程,但是與病險工程數量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其中,八成以上的農田水利工程是修建于上個世界六七十年代,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集體調控和集體經濟逐步弱化,使得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規模和速度。就目前而言,禮泉縣仍有不少水利工程存在問題,給防汛工作埋下一定的安全隱患。
2.1.2 資金投入不足。就目前而言,禮泉縣針對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投入的資金明顯不足,具體原因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近年來河堤達標工程建設占用大量資金,甚至還留下部分債務;二是全縣用于水利建設的政策尚未落實到位;三是水利設施建設資金、農業重點開發建設資金以及防洪保安資金等均由財政部門統籌撥款,并未對水利設施建設的專項資金進行單列,導致禮泉縣水利設施建設資金失去重要來源。
2.2 原因分析
2.2.1 產權不清,未明確責任主體。經過多次村組合并以及鄉鎮合并的變動之后,水利設施資產總數處于長期不清的狀態,資產關系混亂,所有權模糊。最近幾年以來,運用國家財政資金進行修建的水利工程,大多數在建成之后都會交由鄉鎮進行管理,很難明確產權和責任主體。甚至有些小型的水利設施是由幾家農戶進行管理的,缺乏統一的管理和維護準則,工程檢修、維護費用沒有穩定來源。
2.2.2 干部及群眾對水利投入不重視。農村稅費改革之后就取消了用于水利設施建設的勞動積累工,同時村鎮干部對農村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也缺乏充足認識,對水利工程建設存在領導不力、投入不足等問題。對于普通群眾而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因能力有限,也缺乏對農田水利設施條件的改善決心。此外,部分農民對水利工程建設存在思想上的偏差,很多人不愿意依據“一事一議”政策出資新修水利,導致部分小型水利設施處于失修狀態。
2.2.3 投資渠道單一,資金來源少。近年來,國家主要針對水利投入的政策進行了調整,并將重點放在大江大河等部分重大項目的籌資上,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投入則主要依靠地方財政和群眾自籌來完成,國家對這部分的投入相對較小。一旦地方財力不足,則極易導致這些小型水利工程處于難以維護的狀態,村集體以及群眾的投入微乎其微,難以解決問題。
2.2.4 經營方式粗放,難以發揮農田水利的經濟效益。因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普遍存在著管理粗放的問題,導致工程的灌溉效益日益降低。同時,為了盲目追求經濟利益,部分農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員忽略了水利工程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矛盾叢生。
3、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施的管護措施分析
3.1 水利部門積極履責。依據《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的相關規定,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施進行登記,縣級人民政府積極開展工程登記、產權界定以及頒證等一系列工作,并結合實際情況安排專人做好臺賬,采取合理措施,有效提升小型農村水利設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保障農業生產打下堅實基礎。
3.2 拓寬投資渠道。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服務范圍比較小,農戶為直接的受益者,然而單個農戶無法成為投資的唯一主體,為此各級政府應積極拓寬投資渠道,加大對水利、財政以及扶貧方面的投入力度,積極實現多元化發展道路,從而形成大投入帶來大發展的格局。
3.3 明確管護主體。針對國有和集體所有的農村水利設施而言,則需要實行承包管理或者委托管理的方式,對管護主體及其責任加以明確。同時,相關水利部門還需要積極指導和監督產權所有者對相關制度予以建立并完善,鼓勵實行服務的專業化和市場化,為工程的長遠發展提供強有力政策支撐。
3.4 加大管理力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因管理上的疏忽,導致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功能無法有效發揮。為此,相關部門應積極組織專門力量,加強管理,有效提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結語
總之,小型水利設施的建設要與當地經濟發展相符,并嚴格落實管護責任,同時,政府還需要制定相關的補助政策,加強對水利設施的維護,確保其相關功能的有效發揮。
參考文獻:
[1]李云錦.古田縣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建設經驗[J].城市地理.2016(04):36-37.
[2]李春輝.芻議小型農田水利管理[J].科技展望.2015(08):48-49.
[3]張竹梅,孟德寶.黑龍江省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情況分析[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4(03):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