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建設腳步加快,也帶動了許多城市的建設發展,城市河道不僅有防洪排澇等功能,還具有維持自然生態平衡,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等重要生態功能,對城市生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對城市河道整治與景觀生態設計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河道治理;生態景觀;存在問題;應對措施
一、城市河道整治及景觀生態設計理念
1. 遵守自然規律
遵循自然發展規律是城市河道生態設計的首要原則。城市河道景觀生態設計主要目的是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以及自然生物的生存繁衍,在不破壞總體自然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對河道進行景觀美化,結合生態學的相關知識,充分發揮河流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維持河流的自然形態,建設一個符合城市發展的生態河道景觀。
2. 堅持可持續發展
城市河道整治,不僅要滿足河流防洪、排澇需要,還要滿足人們生活休閑娛樂,觀賞景觀的需求。在河道生態治理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保證足夠的水面率和水體容量,保證水體循環流通,進而改善整個流域的自然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全方位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綜合規劃沿河小區的開發,工業用地的使用,同時,通過建設生態護坡所形成的植被空間,又可為水生動物、鳥類提供繁衍棲息的場所,讓城市河道景觀成為有生命活力的水生生態系統。
3. 合理設計生態河道
河道是城市生態環境的首要基礎。對于城市河道的治理,應通過人工模擬河床呈現自然的初始面貌,建立以河道為主的生態濕地系統。生態治理是近年來發展的趨勢,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動植物生命的活動轉移和降解,實現生態的修復。這種理念可促進水體生態系統的建立,促成水生動物和水生植物生產繁殖的空間,而且造價比較低、耗能少,不會形成大量的二次污染,因此,逐漸成為現代城市水污染與水體治理的發展方向。在修復和恢復生態河道時,修復的不僅僅是一條河道,而是河道流域內相關基礎設施的綜合治理與改造;流域內污水的有效處理;雨水的收集與處理;垃圾的收集與處理;甚至還涉及流域內的經濟、旅游和社區建設等。發揮城市河道的作用,不斷為城市自然環境和生存環境提供水源,改善城市的小氣候,使城市河流生態系統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構成一個具有良好景觀的生態系統。
二、城市河道現存問題分析
1. 水體自凈能力差、水質污染嚴重
多數城市河道作為城鎮周邊地表徑流的匯集區域,地表徑流將攜帶地面污染物匯入河道。同時,部分生產與生活污水未達到排放標準,甚至未經過處理直接排入河道,致使河道水體流動性減弱,隨流輸運與擴散功能下降,從而造成水體污染加重,水體自凈功能降低。
2. 生態環境惡化
隨著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的沉積與水質惡化,水體含氧量驟減,水生動植物種群迅速減少。同時,過度硬化、渠化的河道阻隔了水體與土壤間的物質交換,割裂了河濱動植物的棲息環境,導致河岸濕地面積萎縮,最終造成濱河生態環境系統服務功能喪失。
三、城市河道整治及景觀生態建設的應對措施
1. 水質保護措施
1.1 采用引水治水策略
可通過向城市內河引水以提升河流水質自凈更新速率,同時可改善河道流態擾動嚴重、河道比降過小及泥沙淤積等水體與水環境問題。可通過對城市水質及水系河網現狀實施調查,構建城市水網調控引水體系。此外,可通過采取引水入城等工程措施,提升城市運河與其他水系的調水調控力度。
1.2 采用生物治理技術
可通過在具有相關生物條件的河道培植人工浮島與人工水草等水生生物,以消納降解水中磷、氮、鉀等富營養元素,重塑城區河道水生態系統,增強水系自凈能力,改善河道水質。同時,可通過將生物、化學、物理等凈水方法集成綜合利用,利用生物柵、人工濕地、生態河床、前置庫等技術凈化河道水質。此外,可通過裝配視頻監控、強化水質質量監測、分析河道富營養物質并探索水生生物增殖規律,開展對河道水質污染的實時監控,實現對河道污染物的科學打撈,清除河道富營養化生物及入侵外來物種,從而提升對河道生態系統及水質的保護。
2. 河面率保護措施
增加和保護城市河面率,應在河道保護需要及城市發展定位基礎之上,明晰河道界樁范圍及河岸線,選定合適的城市區域河面率。此外,為便于規劃和管理,應制定明確合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城市河道因其具有獨特的資源及地理優勢,易造成河道用地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被侵占使用。鑒此,可通過規劃城市河道保護區,合理提升河道與周邊區域的土地使用價值,從而將此土地差價補充至河道維護建設領域。通過抬升河道土地價格,不僅可有效抑制河道用地被侵占現象,同時可將河道土地使用補償收入補充至河道維護運行管理方面,以實現通過有償使用激勵制度有效保護城市區域河面率。此外,可通過強化執法監督的力度,查出違章侵占河道行為。同時,應定期或不定期巡查河道違法侵占使用行為,依法對沿河居民及河道建設方侵占建筑物予以拆除,釋放河道空間,增加及保護城市河面率。可通過將河道區與城市公共設施結合的方式,增加城區蓄水設施及區域,緩解城區河面率的降低。同時,可通過在城市沼澤地、濕地等適宜地區建設滯洪區,通過構建人工湖泊,從而在改善城市景觀的同時,提升城市河面率。此外,可將污水經深度處理后引入河道,以增加城市河道水資源量及緩解河道淤積問題。
3. 優化河道結構
3.1 河道形態建設
針對流速及水面落差較大、河岸沖刷嚴重的河道岸坡建設,可通過采用干砌或漿砌石、預制混凝土及現澆混凝土等安全系數較大的材料,使用L型混凝土擋墻、重力式塊石擋墻等河道直立式護岸結構形式。此外,針對流速較小、水面落差較低、防洪風險較低的河道岸坡建設,可使用生態護坡技術。
3.2 河道生態建設
建設生態河道護坡,可在城市河道建設中采取三維植被護坡、混凝土草坪地毯式護坡、河岸綠竹護坡等生態護坡技術。此外,在河道生態治理中,可采取生物珊、植物浮島等生態恢復技術。
3.3 河道景觀建設
可通過結合城市河道整治規劃與環境建設規劃,強化河道防護林建設力度,加強對河濱環境及生態系統的修復治理,加強河道生態系統修復與環境改善力度。同時,加強規劃實施力度,優化城市河道景觀系統,形成水城一體、結構完整的景觀體系。
四、結束語
在城市河道整治設計中,既要重視河道景觀建設,又要保護生態環境。通過景觀生態建設、河道整治,發揮了防洪排澇的功能,滿足了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和對自然審美的要求,為人們提供舒適的休閑娛樂場所,并且提升了整個城市的形象,實現了城市河道景觀生態設計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賀福洋,黃婭.對城市河道景觀建設的認識與思考[J].中華民居,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