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東省灌區共32900多個,大部分始建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運行,基礎設施毀壞嚴重,無法滿足現代化灌區建設的發展需要,灌區節水改造受到各界廣泛關注。如何在現有的資金安排下改善灌區形象,加快灌區建設,減少水資源浪費;已經在建的灌區工程,如何安全、文明施工,加快建設進度。提出現有灌區制度不足以及在建工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給出自己對灌區節水改造的一些建議,希望與大家共同學習進步,改善廣東省基層水利建設。
【關鍵字】廣東省;灌區;問題;建議
1、概述
1.1 流域水系及水資源概況
廣東省位于珠江流域下游,境內河流眾多,除珠江流域的河流水系外,尚有韓江流域及粵東沿海、粵西沿海等諸小河流水系。全省集水面積在100km2以上的各級干支流共542條,集水面積1000km2以上有62條;其中獨流入海的河流52條,較大的有韓江、榕江、漠陽江、鑒江、九洲江等。542條河流中發源于鄰省或部分集水面積在鄰省的有44條,發源于本省流入鄰省的有8條,即省際河流共有52條。珠江三角洲網河區有重要水道26條。
廣東省的地理位置致使全省的水資源量較為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達到1771mm,多年平均年徑流深1025mm,干旱指數均小于1.0,達到濕潤氣候。2010年全省水資源總量1998.8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1989.5億m3,地下水資源量478.3億m3,地表水與地下水重復量為469億m3,相對于其他地區而言,廣東省農業灌溉用水量保障程度較高。但由于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汛期4~9月的降雨量約為全年降雨量的70%~85%;部分地區受地形地貌以及地質構造影響,降水量相對較小,難以蓄水,如粵北的石灰巖地區、雷州半島部分地區等;加上工農業污染物、生活污水對水質的污染,造成工程性、水質性及少部分資源性的缺水。
1.2 歷史旱災情況
由于位于熱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省光熱條件較好,水資源總量較為豐富,農作物種類繁多,土地復種指數高,廣東省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干旱災害是影響廣東省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是造成旱災的主要原因,同時季風氣候和地理、地質條件的影響,也是致旱的因子,在這些因子共同作用下,經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旱災。廣東省的主要農作物是雙季稻,故廣東省干旱季節與作物生理期相應,以春旱、秋旱為主。
廣東省受季風氣候和地形的影響,北部地區處于南嶺的地形影響范圍,春季降水較為充沛,春旱并不嚴重,而秋后熱帶氣旋較少深入大陸,雨季一般結束較早,易造成秋旱。大陸中部以南地區春季由于鋒面活動較少或偏北移動,容易出現春旱,雷州半島和粵東沿海地區屬于春旱比較頻繁的地區。一般而言,廣東省春旱呈由北向南加重的趨勢,秋旱則呈由南向北加重的趨勢。若秋春連旱,則影響范圍更大,且造成更大危害,廣東省韓江中下游和粵東沿海地區、西江河谷地區、粵西茂名以西及雷州半島地區均是干旱頻繁發生的地區。
近20年來,廣東省頻繁出現大旱年, 1991年、1999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均出現秋春連旱,每次受旱時間之長,范圍之廣,災情之嚴重,均為建國以來所少見。2002年是廣東省歷史上最嚴重的干旱年份之一,干旱災情波及全省19個市,水庫干凅1775座,還有很多水庫已經到了或接近死水位,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達1390萬畝,其中重災540萬畝;由于旱災造成360萬人飲水困難。
1.3 灌溉現狀
1.3.1 現狀灌區分布情況
經復核,全省灌區共32900多個,其中大型灌區3個;中型灌區472個,中型灌區包括重點中型灌區(原設計灌溉面積介于5~30萬畝之間)80個,一般中型灌區(設計灌溉面積介于1~5萬畝之間)392個;小型灌區32000多個。
(1)大型灌區
全省灌溉面積在30萬畝以上的3個大型灌區分別是雷州青年運河灌區、高州水庫灌區、韓江粵東灌區,總設計灌溉面積334萬畝,現狀總灌溉面積為301.7萬畝,其中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為296.4萬畝。
(2)中型灌區
全省原設計灌溉面積在萬畝以上的中型灌區共472個,總設計灌溉面積為1489萬畝,現狀總灌溉面積為1008萬畝,其中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為948萬畝。其中設計灌溉面積在5萬畝以上的重點中型灌區有80個,1~5萬畝的一般中型灌區有392個。
(3)小型灌區
全省小型灌區共32400多個,現狀總灌溉面積為1877萬畝,其中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為1564萬畝,林果草灌溉面積為313萬畝。
1.3.2 骨干工程現狀
灌區骨干工程指流量在1m3/s以上的干支渠以及干支渠上流量在0.2m3/s以上的渠系建筑物,以及流量在3m3/s以上的排水溝。
廣東省流量在1m3/s以上的干支渠共2251條,總長度為14671km,其中防滲長度3583km,襯砌率為24 %,全省尚有76%的灌渠采用土渠。全省干支渠上流量在0.2m3/s以上的渠系建筑物共37501處,其中大型灌區干支渠過水流量在5m3/s以上的有1942處,中型灌區的干支渠過水流量在2m3/s以上有17125處。平均每公里灌渠2.6處渠系建筑物。流量在3m3/s以上的排水溝900條,總長度3382km。各縣區2010年渠道襯砌率分布規律見圖1。
1.3.3 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情況
廣東省灌區大部分始建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運行,基礎設施毀壞嚴重,無法滿足現代化灌區建設的發展需要,灌區改造受到各界廣泛關注,在廣東省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中有17個代表團的代表提出了“關于加強中小型灌區改造的建議”,2011年中央1號文和廣東省省委9號文出臺后,中央和地方開始加大了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廣東省通過“先試先行”,積極開展灌區改造試點工程建設。制定了《廣東省農田水利萬宗工程建設方案》,編制了《廣東省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規劃(2011-2020年)》和《廣東省山區小型灌區改造工程規劃(2011-2020年)》,近幾年,國家和省政府逐步加大了對灌區改造建設的投入,部分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地方政府也把這項工作納入議事日程,精心組織,加大投入。
2002年以來,全省有12宗重點中型灌區(5~30萬畝)的節水改造項目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建設項目,每宗工程中央和省補助資金約2000萬元,資金不足部分由地方政府自籌,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已經通過驗收的工程,改善灌溉面積38.16萬畝,恢復灌溉面積9.04萬畝,增加灌溉面積1.2萬畝,節水1.39億m3,渠系水利用率普遍提高到65%以上,對促進當地農村經濟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了重大作用。如開平市大沙河灌區,設計灌區面積13.55萬畝,實際灌溉面積10.77萬畝,2003年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改造計劃,2006年完成改造任務,已通過省級竣工驗收,共投入2205萬元,主要完成干支渠疏浚76.31km,干支渠防滲襯砌41.38km,改造、配套渠系建筑物45座。經過近四年的運行,全渠放水時間由過去8天縮短至3天,渠道水利用系數由0.5提高到0.65,年節約用水量3800多萬m3,恢復灌溉面積2.78萬畝,灌溉效益非常顯著。2、影響灌區工程的主要因素
2、 影響灌區現狀的主要因素
2.1.1 城鎮化建設、水源挪用等原因打破水土資源平衡
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尤其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廣東省國民經濟迅猛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鎮建設用地不斷擴大,耕地被占用現象比較突出,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也逐步遞減,隨著本世紀初對于土地嚴格管理政策的相繼出臺,耕地被占用的現象有所遏制,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趨于穩定。
另一方面,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活工業用水需求猛增,農業用水被擠占,導致農田灌溉保證率不達標和有效灌溉面積減少。
2.1.2 灌排基礎設施薄弱,建設標準低,渠道老化嚴重,灌溉效益降低
廣東省灌區大部分始建于20世紀50~70年代,受資金、技術及施工條件等限制,工程建設標準普遍偏低,施工質量差,配套設施不完善。經過幾十年的運行,年久失修,工程老化嚴重,大部分設施損壞、淤積、滲漏嚴重,灌溉保證率和灌溉效益逐年下降,根據2010年全省農村水利基礎數據采集資料統計,全省渠系建筑物完好率只有40%左右,部分干渠淤積厚度高達0.5~0.7m,支渠淤積厚達0.3~0.5m,嚴重影響了渠道的輸水能力。雖然近年來通過不同的投資渠道,國家和省實施了水庫除險加固改造、大中型泵站水閘、小農水重點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等一系列水利工程,有效的改善了灌溉水源和田間工程,但作為水源與田間連接的干支渠和渠系建筑物未得到全面、有效整治,成為灌溉水有效利用的瓶頸,水庫防旱減災效益、灌溉效益無法充分發揮,嚴重制約著糧食安全生產和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2.1.3 灌區投入嚴重不足
最近幾年,廣東省加大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但現狀投入水平遠不能滿足建設需要,并且,目前涉及農田水利的中央財政投資渠道多達20個以上,由于政策、規劃和標準不統一,難以形成合力。水利建設融資渠道單一,而其它渠道的投入又難于擔當起推動灌區改造投入的主體責任,地方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普遍把灌區改造投入的要求和希望寄托在上級政府,除珠三角以外的縣級財政都比較困難,建設配套資金難以落實,從目前的資金投入情況看,灌區改造的80%以上資金來源于中央和省級財政,相對于灌區的改造需求,投入嚴重不足。
2.1.4 灌區管護機制仍不完善
灌區“重建輕管”現象長期存在,灌區建設主體一直以基礎設施加固、改造、重建視為首要任務,忽視建后管理,從而導致水利設施無法良性持續運行。灌區管理一直以來按照“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實行分級管理,大中型灌區基本都有管理單位,但基層管理隊伍薄弱,服務能力不強,工程管理水平低,加上水費征收困難、管護經費無法落實等原因,缺乏有效的維護和管理,小型灌區數量眾多,大多數無專門的管理單位,同時城鄉收入差距擴大致使農村勞動力短缺,務農人員日益減少,灌區水利基礎設施損壞、淤積嚴重,使用壽命和效率大幅降低。
2.1.5 灌溉節水意識淡薄,灌溉制度落后,水資源浪費嚴重
廣東省水資源相對較為豐富,農業灌溉制度落后,灌溉方式比較粗放,農業節水意識淡薄,農村稅費體制改革后,農業用水未受嚴格的經濟杠桿調控,節水無獎勵、超額浪費不處罰,灌溉用水無計劃、無節制,多數灌區缺少計量設施,難以實行量化管理,導致水資源浪費比較嚴重,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多方爭水的局面,亟需開展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推廣以及現代農業灌溉制度研究,高效利用水資源,實現農業增產。
2.1.6 灌區改造設計方案傳統,不能適應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要求
《廣東省萬宗工程建設方案》印發以來,各地積極開展灌區建設前期工作,從目前的設計方案來看,建設內容單一、傳統,重點仍集中在基礎工程設施建設,對建后管護措施涉及較少,缺乏灌區信息化建設內容,未能根據灌區所在地區的水資源條件,適當考慮與河流生態環境建設相銜接,不能適應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要求。
2.2 影響在建灌區工程的主要因素
2.2.1 征、租地難度較大
灌區在實施過程中,施工營造布置區、施工臨時道路、棄渣場及土料場等需要臨時占用部分土地,部分的渠系建筑物實施方案調整需永久占用土地。根據各灌區工程現場實施的情況來看,征、租地阻力普遍較大,建設單位協同地方政府一起推進征、租地工作仍有很大難度,對整個工程進度有一定影響。
2.2.2 群眾關系難以協調
由于灌區為線性工程,沿程施工過程中,對當地居民產生一定影響,大部分老百姓支持灌區工程建設,協助現場施工加快工程建設進度。但有少部分居民會根據當地習慣,風水等問題要求配套建設一些合理甚至不合理的工程措施,阻擾施工,建設單位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來協調群眾關系,對工程建設進度有較大影響。
2.2.3 局部勘測工作不滿足設計深度
灌區工程一般沿線較長,很多依山而建,交通不便。灌區“重建輕管”現象長期存在,從而導致水利設施無法良性持續運行,很多渠系建筑物老化嚴重,均存在被盜竊,損壞嚴重,無法運行等現象,勘測工作很難做到不遺漏情況,對后續的設計精度影響較大,加重現場設計負擔,減緩工程進度。
2.2.4 設計工作與現場結合不夠
一方面,由于前期局部勘測深度不足,灌區沿線太長,對設計工作有較大影響,設計人員根據前期勘測資料以及設計人員現場查勘情況作出設計圖紙,存在一定欠缺,局部建筑物設計與現場不符,存在設計精度不夠,影響工程計量和進度。
另一方面,現場設計服務存在不足情況,對于灌區工程建設,現場變更較多,現場設計服務工作繁瑣,設計人員需投入大量精力,對整個灌區需要有整體了解,對每一渠段,每一座建筑物都要有足夠了解,對現場設計服務人員素質要求較高。
2.2.5 監理履行職責不到位
一方面,監理隊伍總體素質不高。監理隊伍總體素質還不高主要是缺乏經濟管理和法律知識,缺乏全方位控制的能力。一些監理單位由于人才不配套,大多只能運用技術手段進行質量檢查,而不能運用經濟手段和合同手段進行全方位全過程控制,這種狀況自然不能充分發揮監理的作用。由于項目管理與控制能力的薄弱,只能在現場進行質量監督工作。
另一方面,不少工程項目存在著監理工作不到位、監理責任不落實的問題。 有的總監理工程師兼任很多項目的總監。有的工程項目空掛“監理”人員名字,只見其名,不見其人。有的監理單位沒有確定一定的工程監理的內容和程序,也沒有規定或落實各級監理人員責任,致使一些監理人員該進行檢查時不檢查,該旁站監理時不旁站,甚至不問工程是否合格也簽字。上述問題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制定的監理法規體系還不嚴密,也反映了相應的監督管理還不夠有力。
3、建議
3.1 健全服務
根據廣東省水系、水利設施分布、農業生產特點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情況,鞏固加強現有水利服務機構,因地制宜確定管理體制。指導基層水利工程運行管理,參與轄區范圍內的防汛、抗旱、防風、防凍、灌溉、排澇、供水、節水和水資源保護工作,開展水利科技推廣工作。
3.2 強化制度
統籌工程建設和管理的各項工作。各市、縣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協調機制協調組織轄區內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的各項工作。工程實施時,應核實灌溉面積,落實建設運行管理體制,注重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并處理和協調好與有關部門、行業的關系。
對大中型灌區全面安裝量水設施,計量確定取用水量。逐步完善灌區取用水統計制度,建立統計和信息發布體系。
3.3 加大投入
灌區建設主要依靠中央和省級財政,地方配套資金份額較少,且經常不到位。可從地方城市建設維護稅中劃出部分資金用于城市防洪排澇和水資源工程建設,保證灌區改造及日常運行正常。
3.4 加快前期工作
前期工作進度是工程建設順利推進的關鍵環節。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建設項目面廣量大。農田水利建設管理責任應堅持統籌兼顧、分類指導與分級管理、分級負責相結合;建設管理過程堅持政府主導、集中建設與統一標準、村民自建相結合;建設管理程序要堅持嚴格基建程序、規范建設管理與創新建管機制、適度簡化程序相結合。
3.5 落實在建各方職責
各參建單位應提高人員素質,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提供好技術服務。建設單位應加強項目管理,完善監理制度,提高設計人員業務能力,強化現場施工要求。保障在建工程安全、文明、保質保量推進。
3.6 轉變工作作風
基層協調群眾關系人員,應改變工作作風,提高基層組織凝聚力、感召力,改善群眾關系。建立和完善土地征用或臨時占用中制度,維護失地人民的利益。
參考文獻:
[1]《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50288-99);
[2]《高州水庫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首期工程初步設計報告》;
[3]《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江東西隴灌區配套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4]《廣東省惠州龍門縣龍平渠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5《廣東省高州市龍灣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初步設計報告》。
作者簡介:湯丙煌 男 水利工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