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十二五”期間丹鳳縣水生態建設發展近況,總結了在建設過程中探索的新的治理思路,實現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三贏”。
【關鍵詞】十二五期間;水生態建設;治理思路
丹鳳縣地處秦嶺東南麓,屬丹江流域中上游地區,是全省水土流失重點縣份之一。全縣總面積2438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068.41平方公里,流失程度達43.82%。大量的水土流失不僅使農村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十二五”期間,丹鳳縣緊扣“科學治水、突破發展”的主題,圍繞“生態美、百姓富”,確保一江清水送津京的目標,將水生態建設工作作為水利工作的頭等大事,不斷加大組織和投入力度,高標準規劃、高水平治理、高效能監管,累計治理小流域9條,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95.47平方公里,其中,實施坡改梯325.13公頃,栽植經濟林1092.22公頃,營造水保林5633.65公頃,實施生態修復124.96平方公里,修筑排洪渠20公里,蓄水池、沉砂池各56座,谷坊150座,新建河堤10.9公里,田間道路24公里。累計完成投資0.81億元,總投工273.2萬工日,移動土石方0.65億立方米。通過治理,項目區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防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森林覆蓋率增加至78.5%,境內主要河流斷面水質均達到三類以上標準,使縣域內水生態建設邁上了新的臺階。
一、因地制宜
科學規劃,打好新時期水生態建設攻堅戰??茖W規劃是搞好水生態建設的基礎,沒有科學的規劃,水生態建設不會有好的成效。目前,蔡川、竹林關、鐵峪鋪、武關、商鎮、棣花、留仙坪等水土保持建設成效較好的鄉鎮,都得益于長遠且周密的規劃。為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可操作性,傾注全部力量,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從實際出發,在治理目標、治理模式、發展方向等多方面進行了廣泛論證,科學制定具體的規劃方案,主要采取了以下兩種措施:一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根據項目區內地形地貌、水土流失程度等實際情況,提出了“大封禁、小治理”,預防與保護兼顧的治理策略。對水土流失嚴重、群眾治理愿望迫切、工程比較集中、示范作用較大的區域,規劃為重點治理區;對水土流失程度較輕,降水條件適宜,破壞不嚴重,退耕還林成活率高,人工林面積比較集中的區域,規劃為重點生態修復區;對荒山、坡耕地面積比較集中,生態脆弱區域,規劃為重點監督治理區。二是統籌兼顧,全面規劃。為確保治理成效,本著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兼顧的原則,大力推行了適合項目區特點的“封、管、建、改”治理體系。“封”即封禁,通過設立標牌和標志碑、修建網圍欄等措施,落實封育制度,對成片的林草進行封禁保護?!肮堋奔磁嘤茏o,對幼林、中齡林進行定期撫育管理,對疏幼林進行補植?!案摹奔锤脑?、改圈舍,解決封育后的燃料、放牧等問題,大力推行節柴灶,提倡種草養畜、舍飼養畜?!敖ā奔唇ㄔO小型水保工程,在林草與耕地交界處開挖截流溝,減少坡地徑流,提高生態修復效果。把科學規劃貫穿于水生態建設、治理、管護的全過程,項目區形成了“山頂防護林戴帽,山腰果樹纏繞,山腳梯田糧菜豐茂”的水生態建設新格局。
二、人水和諧
再創治水新理念,為水生態建設摸索一條新路子。丹鳳水利人在思考中狠抓建設,在建設中又勤于思考。為使水保工作又快又好的發展,積極探索了新的治理模式,即:基本農田方田化、植樹造林規?;⑺こ膛涮谆?、防洪工程標準化、封禁治理制度化、交通道路等級化、村容村貌整潔化和流域治理公園化的水土保持“八化”治理模式。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注重人與水和諧、田與林和諧、水保工程措施與水質環境和諧,在每個項目區都建立了上部修復區、中部綜合治理區和下部保護區三道防線。積極開展工程技術試驗示范,實施了喬、灌、草相結合的立體植被層;為防止重力侵蝕發生,對項目區的高邊坡,采取生物復綠技術;依據溝道泥沙特性,實施了鋼構攔石壩、混凝土攔砂壩、石質谷坊和插柳谷坊治理,并創造了省時省力且低成本的混凝土預制件“魚鱗坑”整地技術,內徑0.7m,高0.3m,壁厚0.08m,混凝度強度等級不小于C20,埋置深度不小于10cm,兩邊里外夯實,呈“品”字型布設,以達到分段、分片攔蓄土壤和徑流的目的,從而控制水土流失。
三、嚴格管理
規范運作,確保水保工程永續發揮作用。在工程實施中,丹鳳縣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行業規范和上級業務部門的指導精神要求,按照國家基建程序實行項目管理,落實項目法人負責制、工程監理制、公示制。針對水保工程量大面廣、季節性強、施工時段與農事矛盾等問題,研究制定了工程建設管理制度,工程質量與工程進度并重,工程項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縣委督查室、縣政府督查室采取聯合督查、明查暗訪、跟蹤督查等方式,加大項目實施督查力度,促進了項目的快速有序進行。同時,按照“誰轄區、誰負責,誰受益、誰管理”的原則,將已竣工驗收的工程全部移交所在鎮、村、組進行管護和維修,確保工程永續發揮作用。
四、拓展宣傳力度
創新宣傳思路,提升公眾水文化新概念。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項社會性、群眾性的工作。丹鳳縣在水土保持宣傳方面堅持走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之路。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水土保持法頒布紀念日”等有利時機,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形式廣泛宣傳《水土保持法》、《水法》、《陜西省水土保持條例》等法律法規,印制了《水土保持科普讀本》、《丹水清清送北京》、《人水和諧看今朝》、《小流域綜合治理精品工程畫冊》、《水資源保護小常識》等宣傳資料15000余份,在主要交通干道兩側布設大型宣傳牌,利用報紙、網站、電視等媒體對水土流失治理動態進行跟蹤報道。每年一次走進校園宣傳活動,開展中小學生水土保持專題講座、校園板報、作文競賽和主題日水文化宣傳活動,極大地提高了青少年學生的水土保持意識,并形成了小手拉大手、學校帶家庭、輻射全社會的良好效應。使廣大群眾逐步認識到水土保持與生態家園建設息息相關,維護良好生態環境必須從自身做起,在全縣營造了濃厚的水土資源保護氛圍,有效地提升了公眾水土保持意識。
結論:
本文分析了“十二五”期間丹鳳縣水生態建設發展近況,總結了在建設過程中的創新思路和具體做法。通過工程的建設,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有了巨大改善,當地群眾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實現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三贏”。 “十三五”時期是一個“追趕超越、干事創業、奮力攻堅”的關鍵階段,丹鳳水利人將以水生態建設為戰略重點,大力弘揚“獻身、負責、務實”的水利行業精神,苦鉆研、勤探索、求創新,為全省水利工程的建設發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