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業和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將粉塵、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質排入大氣層,使大氣質量嚴重惡化。
【關鍵詞】大氣污染;成因分析;治理措施
大氣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環境要素之一。隨著人口的增多,人類活動頻繁,自然因素影響使大氣污染嚴重,保護大氣環境是我們刻不容緩的義務。
大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混合氣體,這些混合氣體的組成通常包括以下幾部分:(一)干潔空氣:它的主要成分為氮、氧、氬,它們在空氣中的總容積約占99.96%。此外還有少量其他成分,如二氧化碳、氖、氦、臭氧等。干潔空氣是大氣中的不變組成。(二)水汽:大氣中的水汽含量比較低,但它在大氣中的含量隨時間、地域、氣象條件的不同而變化很大,在干旱地區可低到0.02%,而在溫濕地帶可達6%。水汽對天氣起著重要的作用。(三)懸浮微粒:懸浮微粒是指由于自然因素而生成的顆粒物,如巖石的風化、火山爆發、宇宙落物以及海水濺沫等。無論是它的含量、種類,還是化學成分都是變化的。大氣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類活動和自然過程引起某種物質進入大氣中,呈現出足夠的濃度,達到了足夠的時間并因此而危害了人體的舒適,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環境環境的現象。
1、大氣污染污染的分類
大氣污染按污染范圍可分為:局部地區大氣污染,區域性大氣污染,廣域性大氣污染和全球性大氣污染。
2、大氣污染對健康的危害
空氣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空氣被各種有害物質污染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們的健康。大氣污染是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密集、煤炭和石油燃料的迅猛增長而產生的。近百年來,西歐、美國和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大氣污染事件日趨增多,20世紀50~60年代成為公害的泛濫時期,例如: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美國洛杉磯煙霧事件,印度博帕爾毒氣泄漏事件等,不僅嚴重地危害居民健康,甚至造成數百、數千人的死亡。
3、大氣污染的成因分析
所謂大氣污染是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或自然界向大氣排出各種污染物,其含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使大氣質量發生惡化,使人們的工作、生活、健康、設備財產以及生態環境等遭受惡劣影響和破壞。污染源可分為天然污染源和人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地點或地區,如排放灰塵、二氧化硫、硫化氫等污染物的活火山、自然逸出的瓦斯氣,以及發生森林火災、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地方。人為污染源則又可按不同的方法分類:按污染源空間分布方式可分為點污染源、面污染源、區域性污染源;按人們的社會活動功能可分為生活污染源、工業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分為固定污染源和移動污染源。
大氣污染的主要成分: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和人類健康威脅較大且絕對排放量較大的廢氣主要包括:NOx、SO2、P、As、PH3、CO、HF、C2HCl3、C2H3Cl3,等污染物的有毒氣體及其他氣體。
4、大氣污染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防治大氣污染的途徑大氣污染防治的途徑很多,主要有調整能源戰略、采用清潔能源、推行清潔生產工藝、合理使用煤炭資源、強化大氣環境管理、進行污染物總量控制,應用綠色植物凈化大氣等。(1)調整能源戰略,采用清潔能源。大力開發水利資源,有步驟地發展核能,努力利用太陽能、風能、海洋能等清潔能源。我國水能資源僅開發5%,還有95%待開發,大力開發利用水利資源是調整我國能源戰略、改變能源結構的首要任務。(2)推行清潔生產工藝是實現清潔生產、減輕大氣污染的重要途徑。(3)采用高新技術,合理利用煤炭資源,推廣型煤,改進燃燒方式。(4)依法強化城市大氣污染管理,進行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
隨著人口的增加,空氣質量仍在不斷惡化.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大面積生態環境的破壞,酸雨面積的逐年擴大,城市空氣質量的日益惡化以及全球性污染的出現使大氣污染呈現了范圍大,危害嚴重,持續惡化等特點.因此,從整體出發,統一規劃并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和措施治理,有效地控制大氣污染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事實。
5、結語
我國目前人均耗能水平還很低,僅為世界人均的l/4,能源消耗量也將呈現大幅度上升趨勢。在近期內,我國的能源結構仍將以煤為主,煤炭消耗量的增加將加重我國城市大氣污染程度,而大幅度提高治理城市大氣污染的投資困難較大。因此,我國大氣環境質量發展趨勢不容樂觀。根據我國多年環境保護工作的經驗,在工業污染源或固定源的污染未得到根本控制之前,我國城市大氣污染治理還必須以命令控制型和法律、法規手段為主;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環境經濟手段無疑是我國環境政策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童志權,陳煥欽.工業廢氣污染控制與利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89.
[2]覃世金.黃磷生產中“三廢”綜合利用的思路[J].湖北化工,1997,(2):51-53.
[3]林肇信.大氣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席勝偉.大氣污染危害性分析及治理途徑[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6(12):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