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生,山東泰安人,空軍少將
在展翅藍天將近40年里,岳喜翠安全飛行6000多小時,航程200多萬公里,是中國女飛行員中飛行年齡最長、飛行時間和執行急難險重任務最多的一位。她先后試飛改裝過的5種機型,100多次出色地完成了軍事演習、科研試飛、人工降雨等重大任務,并成功地進行了首次人工降雪、人工降雨,填補了中國航空氣象史上的空白。
強忍悲痛:駕機送別鄧小平的骨灰
1948年12月,岳喜翠出生于山東泰安的一個礦工家庭。岳喜翠兒時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像雄鷹一樣翱翔藍天,一覽祖國山川河流的壯闊美麗。1965年7月,國家招收第三批女飛行員,岳喜翠剛好初中畢業,她憑著優秀的學習成績、過硬的身體素質和良好的政治覺悟,將全縣唯一的名額劃為麾下,將夢想變成了現實。
可是,正當岳喜翠躊躇滿志之時,全身嚴重風濕性關節炎無情地將她擊倒在病床上,醫生準備下“判決書”:要么停飛回地方,要么改行做其它工作。然而,這個從不向命運低頭的女性,在住院的時間里,一邊溫習背記航空理論,一邊積極配合治療。早晨,別人還在熟睡,她就起來長跑;平時,病友大都臥床養病,她卻整天抱著書本刻苦攻關。幾個月后,岳喜翠終于以驚人的毅力戰勝病魔,重返藍天,和同批姐妹一起從航校畢業。
1969年10月1日,岳喜翠作為空軍優秀女飛行員代表應邀到北京,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觀禮,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尤其令她難忘的是,周恩來在中南海看望代表時,聽了岳喜翠報告女飛行員的情況后語重心長地說:“你們都是軍人,應該做得更好。”幾十年過去了,總理親切的話語成為她一生行為的準則。
岳喜翠23歲時就當了機長,成為同批女飛行員中的首批機長。1972年8月,作為機長,岳喜翠第一次面臨重大任務的考驗:帶機組到山東半島執行模擬衛星觀測任務。這個任務要求很高,在3000米高度飛行,投在地面的航跡誤差不得超過50米。為了達到這個標準,科研部門在兩個縣的范圍里布設了5部探照燈平行照射,給飛機指引航跡。
可就在開飛的那天傍晚,氣象臺報告:高空側風9米每秒,偏流比較大,還有顛簸,不利于保持航跡和飛機狀態。幾個部門研究,最后決定,飛不飛由機長定。岳喜翠和機組人員仔細計算了有關數據,果斷下定決心:飛!一上去就是3個多小時,岳喜翠駕駛飛機準確保持各種數據、嚴格保持狀態,一次又一次進入探照燈指示的各條航跡線。
飛行歸來,科研人員高興極了:“機長,這太符合要求了,效率比預計的還高。”兩個月里,岳喜翠機組夜間飛行達60個小時,圓滿完成了任務。從此,岳喜翠經常帶機組外出執行任務。一般情況下機組男同志多,女飛行員少,但岳喜翠認為,離地三尺不分男女,上了飛機都應該一樣。女飛行員不能當花瓶擺,要和男同志一樣勇當“藍天突擊手”。
1997年3月2日上午,一架銀色的專機,離開北京某機場,向大海上空飛去。11時25分,專機飛至1800米高空。強忍著悲痛,81歲的卓琳眼含熱淚,用顫巍巍的雙手捧起鄧小平同志的骨灰久久不忍松開,許久才將骨灰和五彩繽紛的花瓣緩緩撒向大海……駕駛這架飛機的就是岳喜翠。
“散花天女”:首次實施人工降雪
1978年冬,天山南北嚴重干旱,200多萬畝小麥急需大雪覆蓋,400多萬頭牲畜急需水源。國家氣象局決定:在新疆進行我國首次大面積飛機人工降雪試驗。
在天山一帶飛行,地形復雜,氣候惡劣,降雪又要專找復雜天氣才有效,這種任務擔有較大風險。首長把這一艱巨任務交給了岳喜翠。
11月28日,她們終于等來第一個適合降雪的天氣。凌晨時分,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岳喜翠率機組冒著攝氏零下20多度的嚴寒登上飛機。當她加大油門滑跑增速、飛機即將離陸時,駕駛艙擋風玻璃一下子被冰霜糊住了。頓時前方什么也看不清。這種情況她以往從未遇到過。如果停止起飛,收油門、減速度是舉手之勞,可方向很難保持,危險很大;如果繼續起飛,沒離地面就看不到外面,怎么操縱飛機?情況緊急,不容遲疑。岳喜翠雙手握緊駕駛桿,視線提前轉到儀表板,憑著儀表指示和機輪在地面摩擦的感覺操縱飛機離開地面。
飛機沿天山北麓飛向作業云層。“開始作業!”隨著一聲令下,機組人員不失時機地紛紛將一袋袋催化劑通過專門裝置撒向云端。剎時,云層在催化劑作用下,由白變成墨藍色,翻滾加劇,起伏如潮。
在云層中飛行,飛機顛簸得越來越厲害,岳喜翠和機組人員惡心難耐,嘔吐不止,但她手不離桿,腳不離舵,嫻熟地操縱著飛機在云層中來回耕犁。突然,耳機里陸續傳來驚喜的呼叫:“下雪了!”岳喜翠放眼艙外,只見漫天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地飄向大地。
11月29日,新華社發出電訊:“昨天,我國首次大面積飛機人工降雪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天山南北,銀裝素裹。這一年,岳喜翠機組在新疆3個月,飛行120個小時,成功降雪十幾場,有效解除了旱情,保證了冬小麥和牲畜安全過冬。從那時起,岳喜翠連年奉命執行人工降雨降雪任務,被各族群眾譽為“散花天女”。
歷經考驗:鏗鏘女子展英姿
為了飛行,岳喜翠的飛行姐妹中,先后有幾名同志血灑藍天。在岳喜翠漫長的飛行生涯中,也多次經歷生死考驗。1987年底的一天,岳喜翠帶領機組在前線緊急空運執行作戰任務的人員和物資,當飛機飛行在5400米高空時,突然左發動機“停車”了,失去了一半動力的飛機頓時偏轉、傾斜、速度減慢、高度急劇下降。機翼下是海拔3000多米的崇山峻嶺。危急關頭,岳喜翠沉著冷靜、準確果斷地下達了一連串重新開車的各種口令,終于啟動成功。
1991年12月,岳喜翠由一名普通飛行員走了航空兵某師政治部副主任領導崗位。1994年8月,她晉升為該師副師長,成為我國第一個女飛行副師長。之后,她又晉升為廣空參謀長助理、廣空副參謀長等領導職務。
1993年5月,第一屆東亞運動會在上海舉辦,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要出席隆重的開幕式。但氣象部門預報開幕時的天氣不太好,中科院和上海有關部門請求空軍派飛機消云,以保證開幕時不下雨。經驗豐富的岳喜翠又一次披掛出征。她帶領3架飛機飛赴申城,圓滿完成我國首次人工消雨試驗,保證了東亞運動會如期舉行。
1993年8月,解放軍在某地舉行了一場以現代戰爭為背景的諸兵種合成作戰演習。岳喜翠以政工負責人和九機編隊機群三中隊長機的雙重身份參加了演習。在兩個月的時間里,岳喜翠積極協助師領導,組織部隊開展戰前練兵。演習中,所在機群以“準時到達誤差0秒,空降半徑誤差0米”兩個5分,上交了優異的答卷。她以編隊飛行3300米云上集合解散,云上推測空降等復雜條件飛行的新紀錄,開創了我軍運輸航空兵部隊訓練史上高難戰術課目的先例。
1994年,岳喜翠走上副師長領導崗位。此時,又一次嚴峻的考驗在等待著她,所在部隊裝備了我軍最先進的大型運輸機。為縮短改裝時間,她提前開始了自學。從別人那里借來一大摞該型飛機的資料,利用每天早上和晚上的時間,抓緊學習,強化記憶。整整一個夏天,她硬是將借來的資料,裝入頭腦之中。
正式參加改裝時,岳喜翠經過教員短時間授課,便熟練地掌握了所改裝機型的各方面原理。航理考試和模擬機訓練,均獲得優異成績。岳喜翠再次拿到了藍天“通行證”,成為我軍最先進大型運輸機的首批女機長。岳喜翠駕駛大型飛機,上高原、涉長途,50多次飛進西藏執行任務,多次到大西北從事科研工作。
不辱使命:為衛星和“神五”幕后建功勛
最值得岳喜翠驕傲的是為“神舟”五號飛船返回艙模型高空空投的試飛任務。
“神舟”五號空投實驗的目的是要使將來正式被發射的返回艙不僅能準確地降落,還要在降落過程中保證宇航員和到過太空的所有設施、物件,都能夠平平穩穩,安全無事。
接受飛船返回艙模型高空空投的試飛任務時,岳喜翠已飛了兩年的大型運輸機。中國進行飛船返回艙模型高空空投試飛,其他機型都難以做到,唯有大型的運輸機載重量能達到。大型運輸機機艙大門可以比其他機型開得更大,同時能攀升到理想的空中高度進行作業,因而是唯一能夠進行飛船空投試飛的機型。
這也是岳喜翠擔此大任的重要原因之一。1996年,岳喜翠已是某運輸航空兵的副師長。在受命為飛船返回艙模型進行高空空投試飛時,師長胡端陽向她正式交代:讓她以該師領導的身份,帶領一個清一色男同志的小分隊,去實施高空空投任務。這是個長時間的艱巨任務,前后得花5年,共要飛完5個階段,風險較大。
飛船返回艙模型高空空投實驗,是在1.1萬多米的高空進行的,這個高度是正常空中跳傘的10多倍,同時也是大型運輸機攀升的最高極限。岳喜翠的任務就是要保證在這種狀態下,把返回艙模型安全地投出去,穩穩地降落下。
“神舟”五號飛船返回艙模型的高空空投試飛在國內沒有先例,在試飛飛機的手冊上也查不到相關數據。這項沒有現成資料和前人經驗的試飛任務,需要中國科研人員和岳喜翠他們部隊從零做起。盡管機組有了科研人員的理論依據,但在試飛實踐中隨時都會面臨風險。岳喜翠清清楚楚地記得第一次在高空空投試飛的情況。
飛機上升到1萬多米的高度上,岳喜翠就開始呼吸短促起來,飛機也呈現出飄飄擺擺的狀態。飛機在1萬多米的高度上,穩定性、操縱性較差,途中飛機出現了一點偏差,她想修正它,可飛機就像樹葉子隨風飄蕩,動用了所有的操作技能,飛機終于平穩了。
然而,就在岳喜翠剛把飛機調整平穩時,突然接到后艙緊急報告:一位空投師的氧氣出了問題,呼吸困難。飛機馬上緊急下降,盡快降到4000米以下,才能緩解他的供氧問題。應急下降的下降率很大,就像跳水運動員似的,每秒鐘40、50米的速度往下降。岳喜翠和他的小分隊做這個試驗是要冒很大風險的。
操作的風險主要體現在重心與平衡問題上。機頭前部的人忙平衡重心,可后艙暴露的空投人員還面臨著高空生命的安全防護問題。在自身都很難適應的1萬米以上的高空中,他們還要熟練地完成空投任務,因此作業人員的體格要好。
岳喜翠就這樣帶著這些空投員、空投師們克服困難,進行高空空投試驗,每一次都當作是第一次,次次都不敢馬虎,為科研部門獲取了寶貴的測試數據。
飛機騰空而起,岳喜翠駕機遨游長空,飛機進入空降航路后,能見度接近100公里。雖然風較大,但是順風。岳喜翠向東飛,開始發出第一個口令:“5分鐘準備!”口令吐字清楚,簡短有力。發令畢,她穩穩地保持好航向。隨后,她又發出兩道口令:“兩分鐘準備!一分鐘準備!”作為一個飛行員,還能為國家的宇航員做好先行的輔助工作,她感到非常自豪和神圣。
1999年11月20日,岳喜翠目睹了“神舟一號”飛船成功發射和回收的全過程。正是因為這個任務的需要,空軍特別批準岳喜翠從50歲最高飛行年限延續飛到了53歲。
賢妻良母:丈夫兒子心中的“標桿”

岳喜翠巾幗不讓須眉,叱咤云天一代英豪,既是一名領導,又是一名飛行員,肩膀上承擔著雙倍重負,是有口皆碑的“領頭雁”。在家里,她是賢妻良母,是丈夫和兒子心目中的“標桿。”
岳喜翠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幸福家庭。她與丈夫聶傳春同年出生,同年入伍,又是中學同班同學。1975年,兒子聶鵬出生后,他們一家三口,天各一方。岳喜翠在運輸機部隊聶傳春在殲擊機部隊,結婚20多年來夫妻倆大部分時間,過的是牛郎織女的生活。
1991年,聶傳春轉業到地方后,才有了一個安定的家。
飛行期間,岳喜翠每次外出,走前都要把丈夫和兒子換下的衣服洗干凈,把冰箱的菜買好放滿,把他們要用的物品準備好,并列出清單,排好順序,還免不了叮囑了又叮囑。
1990年春節剛過,聶傳春關節炎突然疼痛難忍。岳喜翠陪丈夫去醫院治療,癥狀稍有減輕,這時來了飛行任務。
岳喜翠的丈夫和兒子十分理解和體貼岳喜翠,爺倆私下里還訂下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只能給岳喜翠爭光,不能給岳喜翠抹黑。
受父母的影響,兒子長大后也非常喜歡飛行,父母也非常支持,他已經成長為一名空軍軍官了,也和岳喜翠一樣經常翱翔在祖國的藍天上,一家三口成了名副其實的“飛行員之家”。
2003年,岳喜翠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少將軍銜,成為我國第一位女飛行員將軍。回首其歷程,岳喜翠總有許多的感慨,同時也有許多的自豪。
(摘自《決策與信息》、《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