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生,湖南湘潭人,中國第一個留學外國學習航空工程技術的女性
王燦芝這個名字,對于現在的讀者來說可能很陌生,但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她不僅是著名女革命家秋瑾烈士的女兒,而且是一位具有強烈愛國思想的女航空教育家。從現有資料看,她是中國第一個留學外國學習航空工程技術的婦女,是中國第一個學習飛機制造的婦女,也是中國第一個從事航空教育工作的婦女。
從小習武
1901年,王燦芝出生于湖南湘潭。她的祖父王黻臣是當地的大富戶,有“百萬富翁”之稱,并且是清末重臣曾國藩的表兄弟;她母親是著名女革命家秋瑾烈士。
王燦芝從小倔強剛勇,雖從小備嘗艱辛,但她懂事早且酷愛學習,5歲就跟哥哥讀《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等書。她還和母親一樣,自幼喜愛武術,常拿著木劍與兄長比武。因此,身體十分強壯,這為她后來進入空校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07年7月15日,秋瑾就義于浙江紹興軒亭口。1912年,11歲的王燦芝日漸了解世情舊事,為替母報仇,她決心習武,曾拜名師學練武術,她的內家拳法頗有功底。
15歲這年,王燦芝立志要找謀害母親的劊子手報仇,于是背著祖母拜“王大老倌”為師學習武藝,這位“王大老倌”是家里的護院,曾當過兵。經過一段時間的苦練,她對太極、形意、八卦諸拳,以及青萍劍、三眼叉、大關刀等器械都頗為精通,樣樣皆能。據《國術名人錄·湖南王燦芝》中載,她“精太極拳、劍,形意拳,八封掌”等拳械。后來她又聽說有一位姓曾的武師,精于武術,就托人捎口信,預備拜他為師習武。不料,學校得知后,說曾某是個“惡棍”,并將此事告訴王家,結果燦芝未能拜曾學藝。、
不僅如此,王燦芝文武兼修,而且秀閨清詠已斐然成章,詩、詞、駢、散文俱瑯然可誦;她又愛好書法,筆勢奔放,毫無閨秀纖弱之氣。
女學校長
1920年,19歲的王燦芝偷偷離開湘潭,輾轉到了上海。其后,她的胞兄沅德也來到了上海,兄入讀正風大學,她入讀競雄女學,后入上海持志大學(后并入上海大夏大學)就讀。期間,她一方面不斷打聽殺母仇人的下落,一方面又尋訪母親的故友“南北大俠”杜心五、“民國第一殺手”王亞樵等武學高人,求請他們幫助和指點武藝,以手刃仇人、報仇雪恨。她的志氣得到兩位前輩高人的欣賞,并暗中授以武學秘技。
1927年王燦芝肄業,因還未尋訪到殺母仇人的藏匿信息,繼續留在上海尋訪,并由母親好友徐自華的推薦,接任上海競雄女學校長。
1927年,革命軍北伐進入上海后不久,蔣介石叛變革命,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武裝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大革命失敗,于是上海籠罩著一片白色恐怖,不僅大學未辦成,競雄女學也停辦了。
1928年春夏之間,王燦芝回到湘潭,從兄長那里爭得數千元銀洋后,遠涉重洋赴美留學。
留美學“航空”
在美國,王燦芝開始想學工業技術,將來為改造貧窮落后的祖國貢獻技術力量。后來,她見到美國人對航空十分狂熱,特別是抵美后,她目睹“見其人士對航空之狂勢,政府之提倡,軍事航空組織之完善,商業航空設備之周到,不覺愛慕之情油然而生,且見西人藐視吾國,知吾國之不強,在乎人民之太弱”,遂毅然決定學習航空,進入紐約大學航空專科學習飛機制造及航空學。
對此,她后來撰文說:“余以孤露余生,飄零身世,雖欲繼先母未竟之志,而顧力有未能,惟常懷報國之心,斯念不懈,繼迺決心學習航空,俾他日貢獻祖國,亦令西人知吾國女子猶能如此,可見男子之英勇矣。”
當時,美國對報考航空的人,從年齡到體質,都要求十分嚴格,招收女生名額更是極少。
王燦芝由于從小習武,身體強壯,又因為學業成績相當好,因此通過考試,順利地進入了美國紐約大學航空專科。在學校期間,她以頑強的毅力,系統地學習了飛機工程、航空教育、駕駛學、氣象學、機械用品、無線電、學校組織等課程,并經常到寇狄斯帶著名飛機公司參觀學習。

由于在留學中的突出表現,王燦芝不僅深得學校老師的器重,還被美國航空界人士稱譽為“東方女飛將”,成為中國第一個留學外國學習航空工程技術的婦女,中國第一個學習飛機制造的婦女。
1930年5月,王燦芝學成歸國。她雖學有專長,但當時的中國并無她的用武之地。她到南京晉見航空署署長黃秉衡后,被委任為航空署教育科科員。但此職對她的所學專長卻無大作,迫不得已乃改任航空學校教授和編輯工作,成為中國第一個從事航空教育工作的婦女。
坎坷報仇路
王燦芝對母親秋瑾的感情非常深,少女時代就一直要為母親報仇。1931年春夏間,她終于查知殺害母親的劊子手為原紹興知府貴福,當時躲在東北,她立即準備起程北上復仇。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發動“北京事變”,派鹿鐘麟帶兵入紫禁城逼溥儀離宮。此變使貴福知道清廷復辟無望,不久就潛往東北沈陽匿藏。王燦芝得到此訊后正欲北上尋仇,不料由于“九·一八”事變爆發,侵華日軍鐵蹄數月間淪陷了東三省。于是,她手刃仇人的行動未能實施。
由于血仇未報,王燦芝極為悲憤,當時正值國難當頭,祖國北方同胞受日軍飛機的蹂躪,于是她想再度赴美“學習空戰之玄奧”,以報效祖國。此時,她已是32歲的姑娘了。由于早年身負深仇,在中學未畢業時逃婚后,為了報仇雪恨,王燦芝一直在過單身生活。
1932年秋冬,在南京友人趙鶴清勸導下,王燦芝終于同意與廣東人黃公柱(一說“黃公石”)結婚。
黃公柱是留法學生,曾任湖北漢陽兵工廠廠長,著有《歐美考察記》。婚后,王燦芝過上了一段快樂的生活,平日居家撰文消閑,所寫《留美學習航空之回憶》和《我的家庭生活史略》,先后在《空軍月刊》、《上海婦女》刊出。她還致力于母親秋瑾的遺稿整理工作,以宣揚先烈的革命精神,聊以自勵并傳以勵人。她還編了一本《秋瑾女俠遺稿》附《小俠詩文草》,1934年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之后,她又把秋瑾的事跡用英文介紹到英美等國去。
1935年,王燦芝生了個女兒,名王焱華。可是好景不長,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奮起抗戰。王燦芝的丈夫黃公柱舉家避入法租界寓居,只可惜黃公柱與她們母女只生活了八九年時間,未及抗戰勝利便去世了。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王燦芝復仇之志未泯,又欲北上遼東,但聞訊貴福已年邁生病而死,她深為未能手刃仇人而不勝傷感惆悵。
客死異鄉
1947年夏,王燦芝由陳立夫向上海市長吳國禎推薦,特批進入上海市財政局秘書室工作。不久,她即申請改隨母姓“秋”,得到上海市民政局核準備案。于是,她決心寫一本母親秋瑾的傳記,并赴杭州找到了當年紹興府審理秋瑾的全部檔案,共300多件。雖卷帙浩繁,但她都一一認真研究,并研讀了大量相關的書籍。由于此時正值解放戰爭,國統區物價飛漲,她迫于生計終日勞碌,傳記撰寫未果。
1949年4月,國共和談破裂,國民黨大批官員撤離南京、上海等大城市。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24日解放南京,蔣家王朝覆滅。5月27日上海解放,此時留滬的王燦芝滯留寓所,后被改編留用。
新中國成立后,王燦芝作為革命先烈遺孤獲安排工作。
1951年夏末,王燦芝向時任上海市長的陳毅提出申請赴香港之行,陳毅遵從“民主人士去留隨意”的原則批準申請,并報送周恩來總理。王燦芝很快就得到周恩來的同意準許。是年秋,她只身南下去了香港,寄居于朋友家中。臨走之前,她將收集到的秋瑾材料捐獻給上海博物館,卻把唯一的女兒王焱華留在上海。在港兩年后,她于1953年1月移居臺灣。
王燦芝孤身在臺十幾年,因人為的藩籬阻隔,母女相見無期。她遠離故土,舉目無親,又不滿臺灣當局政治,于是思念祖國親人和大陸之心萬分迫切,但回歸愿望始終未能實現,以致后半生骨肉分離不能團聚。
1967年的一天,王燦芝吃完午飯在家中洗澡時,突發腦溢血,保姆立即送她到醫院,因救治無效而于當晚逝世,終年66歲。
(摘自《文史春秋》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