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龍是鐵骨錚錚的英雄,為革命,全家7口人被國民黨殺害,他沒有落淚;賀龍是威震華夏的元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闖槍林,冒彈雨,吃過千回苦,歷盡萬般難,他也沒有落淚。可在創建和發展晉綏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他曾3次極度悲痛,慟哭不已。這是為何呢?
一哭犧牲的戰友:渾濁的淚水滾落在臉龐
1938年春,從2月到3月,歷時45天的收復晉西北七城的戰斗結束后,賀龍手執一份統計表,看著120師在10余次戰斗中的傷亡數目:358旅580人,359旅897人,宋支隊47人,警六團39人,總計1563人。717團政委及6名營級干部英勇捐軀……
這些中國窮苦百姓的子弟,這些和自己生死戰斗的將士,為革命,為抗戰流盡了最后一滴血。賀龍眼眶濕潤,一滴滴渾濁的淚水從那深深垂下的臉龐滾落。
他走出大門,走向山頭。眼望著戰士們挖著深深的土坑,背的背,抬的抬,抱的抱……把犧牲了的同志運來,并把一捆捆干草、玉米桿鋪在坑底用腳踩實,然后,把烈士們的遺體一具具放在上面。
由于坑小人多,只好一個擠一個,一層壓一層。犧牲的戰士有的僅僅十幾歲啊,有的還不知姓名。那情景,多揪人心啊!
戰爭,這就是戰爭。
有危險,有死亡,有勝利,有眼淚。
4月10日,毛澤東來電慰問:“望鞏固內部團結,加緊整理訓練,爭取新的勝利,配合友軍,造成鞏固的根據地,堅持華北抗戰,在全國抗日戰爭中完成自己的戰略任務。”賀龍看著毛澤東的電文,又看著遠處烈士們的新墳,邁開沉重的步履,又投入了新的戰斗……
二哭王若飛、葉挺:用淚水寫下哀祭戰友的悼文
1946年4月9日,賀龍早晨起床以后,心情格外激動。因為這一天,參加重慶國共談判的中共代表王若飛、剛被國民黨釋放的新四軍軍長葉挺夫婦及其子女、王若飛舅父黃齊生等,將由重慶乘機飛抵延安。
吃過早飯,天下起了小雨,一會兒延安上空便煙雨蒙蒙。環列延水的山峰,都被云霧所籠罩。
這陰沉的天氣,更加劇了賀龍思盼戰友歸來的心情。他想,又要和這些老戰友團聚了,特別是葉挺,從南昌起義以來,18年還未見過一面。
而今,久別重逢,這是多么大的喜事啊!賀龍囑咐警衛員:“馬上到機場,我要歡迎王若飛、葉挺將軍歸來!”
賀龍急匆匆趕到機場。隨即,其他中央領導也抵機場迎候。雨一直下個不停,寶塔山完全被雨幔遮蓋。候迎的人們都站在雨中,翹首仰望空中,盼著那滿載王若飛等人的飛機到來。
但是,人們失望了。到了傍晚,飛機還沒影兒。
人們在議論,在傳言,在猜疑……
10日一大早,賀龍就急忙趕到機場。他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一起,等啊,等啊!終于等來了一架飛機。
然而,當賀龍和大家急切地迎上前時,機上下來的不是大家迎候之人。此時,黨中央所有的領導人都很焦急,立即發出命令,讓各個根據地尋找飛機的下落。賀龍的心情時而驚疑,時而惶惶不安。
到了11日晚,晉綏軍區發來電報,報告了飛機在黑茶山失事以及王若飛、葉挺等同志全部遇難的情況。
噩耗傳出,像是霹靂在賀龍的心頭震響。他的心一陣顫抖,隨之,熱淚奪眶而出。
為了隆重悼念這些革命同志,中共中央與延安各界組成了由毛澤東、朱德、劉少奇、任弼時、賀龍等26人的治喪委員會。
4月21日,延安各界3萬人追悼公葬死難烈士,賀龍作為陪祭人之一,他眼望戰友亡靈,悲聲大慟,用淚水寫下了哀祭戰友的悼文。
烈士的忠骨安葬在機場附近靠公路的地方,賀龍在延安的那幾年,每年都要去烈士墓地祭掃,以表達戰友的懷念之情。
三哭關向應:痛失生死相交的好戰友
1946年7月21日,賀龍正在主持召開晉綏高級干部會議,當傳來關向應病逝的消息后,賀龍難以控制自己極度悲哀的感情,失聲痛哭,整個會場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關向應和賀龍有著非同一般的友情。他們是我軍高級將領中一對很好的搭檔。賀龍叱咤疆場,勇武善戰,但疏于筆墨,是地地道道的“泥腿子”將領。而關向應則是我軍高級將領中的飽學之士,他不僅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普蘭店公學堂,而且在18歲時又考上了大連伏見臺公學堂的商業科。后來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時,他仍未中斷讀書。20年代末,受我黨委派,關向應入蘇聯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深造。回國后,他將馬列主義理論用于革命戰爭的具體實踐,很快就成為了中共的一名優秀的高級政工干部。
1931年歲末,受中共中央委派,關向應在湘鄂西根據地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員、湘鄂西軍委分會主席團委員和紅三軍政委,從此與賀龍成了并肩作戰的戰友。
1934年10月,紅三軍與任弼時、王震等人率領的紅六方面軍會師,組成了紅二軍團(后來的紅二方面軍),關向應擔任軍團副政委。以后到甘孜,關向應與賀龍、任弼時、徐向前等人一起同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活動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當時,張國燾利用紅軍總政治委員的職權,對紅二方面軍軟硬兼施,妄圖將這支部隊置于他的控制之下。當張國燾派人送來《干部必讀》的小冊子時,關向應立即通知全部封存,不準在紅二方面軍部隊中傳達。
為了維護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統一領導,推動紅二、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關向應和賀龍不顧個人安危,堅決抵制張國燾的命令,在革命的緊要關頭作出了重要貢獻。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地區與紅一方面軍會師。不久,關向應來到保安。在歡迎大會上,毛澤東走上前去,同關向應等人緊緊擁抱。
毛澤東欣慰,賀龍更是興奮。他自從與關向應搭班子后,關系一直很融洽。平日里,關向應教育部隊官兵與地方黨取得聯系,并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賀龍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他知道自己南征北戰、戰功赫赫,關向應政委在中間起著巨大的作用。賀龍對關向應十分尊敬,他要求他的部下對政委不能有絲毫的怠慢。
關向應是個極明事理的人。賀龍為人豪爽,性格剛烈,是我軍難得的將才。為此,軍事上并不外行的關向應卻極少干預賀龍的指揮。每當制訂計劃,方案研究完畢,關向應便默默地退到一邊,踏踏實實地做起了協調、輔助工作。祝捷的報喜聲中,很少有人能見到關向應。
抗戰爆發以后,關向應和賀龍率領120師挺進晉西北,后又轉戰冀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賀龍和關向應在戰斗中結成的革命友誼,被人們稱贊為團結的楷模。
人們給賀龍和關向應寫信或是他們自己簽字,常常寫作“賀關”。李井泉曾經生動地比喻說:“賀關”是我們一面旗幟上的兩個名字,正如我們黨旗上的鐮刀斧頭一樣。可是,在1940年冬,120師剛從冀中返回晉西北不久,長年征戰的關向應終于被病魔擊倒,肺病使他吐血不止。黨中央和毛澤東得知此事后,立即決定讓其回延安養病。而賀龍更關心政委的病情,得知關向應要去延安時,專程從前線策馬返回軍區醫院,親自為關向應送行。
1941年初,關向應病情稍有好轉,便又返回了前線。此刻晉西北正是危難之際。關向應回來后,又沒日沒夜地投入了工作。不久,他再次吐血不止。在賀龍和黨中央的再三催促下,關向應才不得不重返陜北,從此,便再沒能從病榻上起來。
1946年7月21日,關向應終于閉上了他那痛苦而流淚的雙眼。在他停止呼吸的前5分鐘,他還說,不要緊,我還會活下去。他一直是懷著活的信念挺到了最后。一個曾與賀龍、劉伯承、聶榮臻、陳毅等八路軍和新四軍將領齊名的高級干部,戎馬轉戰一生,終于在抗戰勝利后與世長辭。
同年8月1日,晉綏分局隆重舉行追悼大會。靈堂設在興縣城內。四面八方的群眾一萬余人,冒著炎天酷暑,扶老攜幼,絡繹不絕,結隊來到莊嚴肅穆的靈堂,默默地向關向應政委告別。追悼大會的會場設在西關外。這一天,烈日當空,邊區一級的所有機關干部,駐守興縣的部隊將士們都來到會場,嵐縣、神府等地也派來代表。興縣完小300多名小學生,最小的才6歲,也和大人一樣,滿含悲痛,悼念關向應政委。賀龍在大會上致悼詞,他聲淚俱下,泣不成聲。整個會場沉浸在極大的悲痛之中。
是夜,賀龍以極其悲痛的心情,寫下了《哭向應》的祭文。寫罷,賀龍擲筆于案,放聲大哭。此時,解放戰爭的序幕剛剛拉開,中共失去了如此好的干部、政委,賀龍失去了生死相交的好戰友,這怎能不引起他巨大的悲痛?
翌日,賀龍擦干了淚水,投入到了偉大的解放戰爭之中。
(摘自《軍事文摘》,朱崇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