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預算之間的分配不能統籌,預算之間的使用碎片化,這大大地降低了財政資金使用的效果。如何把錢花好,比提高赤字率、擴大債務更加重要。這就是當前積極財政政策的著力點。
積極的財政政策應當納入結構性改革之中,但財政政策到底應該如何理解,大家的看法五花八門。其實,財政政策既具有經濟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社會政策要托底,主要依靠財政。
那么,在當前,財政政策主要抓什么?我認為,積極財政政策,從收入方面看,那就是減稅。減稅,實際上有三個層面:
一是經濟增長下行帶來的自然性減稅。我們可以看到如今財政收入的增長,尤其是稅收收入的增長在急劇下滑,財政收入的增長已經低于經濟的增長,也低于居民收入的增長。尤其是今年我們提出的財政收入增長預期目標,已經遠遠低于經濟的增長。經濟自然性的下行帶來了財政收入的下行,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減稅。
二是通過稅制改革實現的減稅,目前最主要的就是營改增。今年5月1日,營改增將全面推開,這項改革產生的減稅規模預計在5000億以上。它帶來的影響非常大,整體而言,各個行業的稅負只降不升。能夠產生這么大的效應,主要是因為我們營改增擴大了范圍,實現了全覆蓋。從生產性增值稅,轉向消費性增值稅,從機器設備納入抵扣范圍,到把所有不動產納入抵扣范圍,它的減稅效應非常巨大,不論是服務業還是制造業,這項改革都將帶來明顯的減稅效應。
第三個層面是政策性的稅收優惠,這方面主要是針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以及小微企業的優惠政策。這幾年,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也一直在不斷升級,擴大范圍,擴大規模。
這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被動性減稅,二三層面是主動性減稅,三層疊加形成一種綜合的減稅效應。這是積極財政政策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當前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抓手。
關于財政資金的使用方面,政府的投資是大家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現在政府的投資,和以往相比,規模略有增長,同時在投資的方式上做了很大的改進,其中一點就是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四兩撥千斤,通過設立基金來引導社會資金參與PPP項目投資運營,以增加社會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
現在這種PPP模式的成效越來越明顯,但大家普遍感覺,雖然全社會興起了一股PPP熱,但人們對它仍存有很多疑問。PPP在我國還屬于起步階段,很多問題還沒有清晰的答案,相關的法律政策也不是很完善,這就導致了PPP實際的進程可能比預期的還要低一些。不過,我認為,穩健一點更好。我們要避免一哄而上。
除此之外,財政資金使用方面還有一個要點,就是擴大公共消費。實際上,我們可以通過擴大公共消費,加快人力資本的積累,使之走向高端。我們的產業要走向高端,那么我們的人力資本積累也必須走向高端,這樣兩者才能匹配。沒有人力資本積累的高端,產業要想走向高端是不可能的。公共消費從短期來看,可以擴大需求,從長期來看,又可以改善供給。就這一點而言,財政政策既可以解決短期的問題,也可以增強長期發展的后勁,兩者是可以兼顧的。
因此,通過更好地發揮財政政策作用來推動結構性改革,在我看來,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探討,財政政策的潛力,還可以再進一步挖掘。
當然,挖掘財政政策潛力,不僅僅是說簡單的提高赤字率的問題。提高赤字率有困難,我們更應該注重花錢的效果。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預算之間的分配不能統籌,預算之間的使用碎片化,這大大地降低了財政資金使用的效果。
如何把錢花好,比提高赤字率、擴大債務更加重要。這就是當前積極財政政策的著力點。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劉彥華在對作者采訪基礎上整理而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