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離不開金融支持,當前需要未雨綢繆,結合全球金融危機的教訓,基于我國實際,不斷完善我國金融行為監管體系,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
談及供給側改革的金融支持,它的內容非常豐富,在我看來,其中有個問題值得探討,即如何進行有效監管?我認為,現在的審慎監管,有必要向以行為監管為主來轉變。
為什么要強調行為監管?原因在于,現在金融的業務越來越多地轉向了金融市場的業務,商業銀行傳統存貸匯業務,現在聽起來都似乎已經屬于末代的恐龍了,現在的金融業務更多的是市場行為。股市、私募、公募等等,實際上體現的都是一種個人的行為。
我們現在的金融監管稱之為“一行三會”,誰家孩子誰抱。談及“一行三會”如何改革,有人建議把三會合并,但是在我看來,三會合并也解決不了問題,而應該按照市場功能,不斷完善我們的金融行為監管體系。
這種監管模式的雛形最早出現在英國。英國倫敦是全球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就金融機構而言,它的大銀行數量非常有限,但是有很多投資公司、保險經紀公司、財務顧問公司、咨詢公司等等,大大小小,總量近25萬個。這些機構的一些行為已經在金融市場形成了蝴蝶效應,必須將其納入到統一的監管中。
提及行為監管,美國的例子也很有參考價值。美國等于是把幾個監管機構一部分行為監管統一歸納到了一個叫作消費者保護局的管轄范圍。它強調的是對個人的一種監管,其職責主要表現在消費者金融方面,例如信用卡、養老金、學生貸款等等,通過加強消費者教育,解決他們的矛盾糾紛。
另外,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監管模式也可借鑒。加拿大緊挨美國,但是這次全球危機,并沒有受到多大沖擊,原因之一便是加拿大消費者保護署很早便啟用了行為監管。澳大利亞的監管機構叫作證券監管委員會,整個市場的行為監管、消費者保護都歸它。
西方國家金融監管的一些體制已經給我們趟好了一些路。為什么這么說?首先,大家的金融原理是相通的,中國的金融西方化特征非常明顯;其次,金融工作語言一致,基本上都是英語;第三,中國所有的金融實踐與全球接軌比較緊密。因此,基于以上三個理由,我認為,我們真的需要認真學習國外金融歷史變革和走過的道路。
上世紀90年代,中國搞分業監管,國際上通行綜合監管,現在國外金融監管走到了行為監管這一階段,我們再將“一行三會”合并實行大一統的監管,我擔心恐怕又晚了,過幾年還得改。
另外,行為監管監管了什么,這是最重要的問題。2015年11月國務院發布了一個關于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指導意見,里面規定得非常清楚,主要有三項:第一項監督檢查,就是對它的行為一種規范。行為的規范主要是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的安全權、知悉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索賠權、受教育權等八大基本權益的監管,在這八項權益基礎上明確機構應該干什么;第二項就是消費者金融教育。這個教育不是指學歷的教育,而是機構在開發每一種產品和辦每一項業務的同時,負有對消費者的解釋權和教育義務;第三個就是金融糾紛的調解機制。出現金融糾紛,不可能大家都去打官司,所以需要這樣的調解中心,并且已經開展了金融消費糾紛第三方解決機制試點,上海市金融消費糾紛調解中心已于2015年5月開始開展調解事務。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劉彥華在對作者采訪基礎上整理而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