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觸網,一大撥青年人返鄉創業,借力電子商務,實現著自己的創業夢。
“陳升這個小伙子不錯,是我們村為數不多的大學生,一直是村里的驕傲。”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樹兜村的一位村民說,“現在的年輕人,就是有想法,有好好的工作不干,有高工資不拿,硬是要跑回來當農民,開電商,雖然我們搞不懂,但是,我們父老鄉親還是比較支持的。”
32歲的陳升是一個畢業近8年的本科生,在廣州這樣的大城市也穩定地工作了7年,然而他現在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能把家鄉的特產通過網絡推銷出去,完成他的電商“創業夢”。
回家鄉創業
之所以會放棄在廣州還算不錯的工作和薪酬回鄉創業,源于陳升多年來的親身感受。
2008年陳升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辭職以前在廣州的一家互聯網科技公司工作,剛過30的年紀已經是公司的中層領導,年薪在30萬元以上。
“以前我給別人介紹自己家鄉在寧德,都沒有人知曉。近年來,一提到寧德古田,同事和周邊的朋友們還是有人知道那是食用菌之鄉,而且他們中有的還去過,對當地的銀耳和香菇特別感興趣,但卻不知道怎樣才能買到正宗的。”陳升回憶道。
“我是從古田農村走出去的農村娃,每年逢年過節都回家看望父母和長輩,同事們和朋友都會喊我順便帶點古田的銀耳、香菇、竹蓀等特產回去。”陳升說,“每次回去,車里除了人,就是土特產。”
久而久之,陳升心想,自己周邊的小圈子都這么感興趣,那還有更大的圈子,更多的人也一定有想法。從那時起,他就開始琢磨,是不是可以回鄉弄個網店直接把家鄉的食用菌特產銷售出去?
而此時,全國上下正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浪潮。于是,2015年上半年的某一天,陳升便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回鄉創業,利用“互聯網+”的大好形勢,把家鄉的土特產賣向全國。
一年時間為限
其實,當時我想回家創業開網店,估計第一個反對我的應該是愛人,支持我的應該是父親。陳升說,萬萬沒有想到,剛把心里的想法告訴愛人,從她臉上的笑容就知道了答案。
當晚,立即打電話給父親,我還未把要辭職回家當農民、開網店的事情說完,平時很慈祥的父親就劈頭蓋臉的罵起來。
“陳升是我們村少數幾個考上大學的本科生,曾經是我的驕傲。現在,我既不想我的兒子飛黃騰達,又不想他當官發財,只想他在大城市好好工作,拿著穩定的工資,好好生活就是。”陳升的父親說,“鄉親們都眼巴巴看著,如果一個大學生在外打拼幾年后又回到農村來,親戚鄰里怎么想?我們的老臉哪里擱?”
有好長一段時間,部分村民還議論說是不是陳升在外面犯了什么錯誤,混不下去了才選擇回家。陳升的父親說,我以前是村干部,也是一個愛面子的人,你說反不反對?好在陳升的姐姐也是一個有想法的人,她多次在外地打電話回來做我工作,我只好給出一年的時間為條件,讓他試試。
第一筆訂單的信心
從去年5月開始,陳升便在淘寶上開起了網店。開網店容易,但想賺錢卻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網店開張的前一個月,一筆訂單都沒有,看到這樣的效果,父親顯得無比焦急,但陳升顯然更看好未來的發展趨勢。
開業后的第35天,陳升的網店迎來了第一筆訂單,是上海的一名客戶,在網上定了20斤銀耳,當時我既開心又緊張。陳升回憶說,“不敢怠慢。立馬到農戶家里組織貨源,以高出當地2~3元的價格購買品級最好的無熏硫黃的銀耳,當天下午4點左右就把貨全部發出。”
順利交易第一筆訂單后,陳升得到了客戶的一個大大好評,信心倍增,而這第一位客戶也自然成了陳升的老顧客。陳升說,“其實縣里做食用菌土特產的網店有很多,想要留住客戶,就要有好口碑。”
據記者了解,2015年上半年,古田縣電子商務活躍網店數量就有120家,電商交易總額約為6800萬元,其中主營食用菌的產值就達到了約1800萬元。目前,古田縣20%的食用菌通過互聯網銷往日本、東南亞、歐洲、美洲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不僅如此,去年2月份,為了進一步推動食用菌產業與信息產業的深度融合,古田縣食用菌電子商務創業園正式成立。園區共計1470平方米,覆蓋了15個獨立電子商務辦公間以及一個大型電子商務孵化區,可容納100~150位電商從業人員。面對如此大的市場和良好創業環境,陳升更是決心要把網店做好。
做好口碑
為了打出自己的品牌,陳升首先在自己的貨源上下功夫,保證銷售的食用菌一定是當地品級最高的。
“有了訂單我才去村民家里收食用菌,我會把我收貨的過程拍攝成小視頻發送給顧客。”陳升告訴記者,到村民家收的食用菌都是自己非常了解的,銀耳絕對不會有硫黃熏的,花菇也不會打農藥,而且自己上門收的價格比市場上要高,村民們在家就能把食用菌賣出好價錢,這樣的模式也得到了很多村民的支持。
有了好的產品,陳升銷售的商品也有了很好的口碑,隨著朋友圈的擴大,訂單也開始多了起來。看到銷路慢慢打開,陳升同時在手機微信上賣起了家鄉的土特產,同樣的銷售方式,讓他的商品開始供不應求了。
“隨著訂單的增多,村里的花菇也供不上了,但是沒貨的時候我寧可缺貨不賣,也不以次充好。”陳升說,通過這樣建立的誠信,他開始在網上銷售自家的土雞蛋,沒想到生意也非常火爆,至此,他的土特產銷路徹底打開,最多的時候一天就接了200張訂單。半年的時間他就盈利五六萬元,而且也帶動了周邊村民致富。
“我種的香菇很多,別人來村里收的價格不是很好,但自己又沒時間拿到縣里賣,多虧了陳升上門收購,既省了我去縣里的時間,還賺到了更多的錢。”村民林淑珍告訴記者,家里的食用菌都希望賣給陳升,村里很多人都愿意和他打交道。
物流成本下降70%
陳升打開銷路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物流。
據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快遞網點的鄉鎮覆蓋率為48%,還有近一半的鄉鎮不通快遞,而陳升所在的樹兜村就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從去年夏天開始我就跑快遞,最開始由于銷量少,我只能每天傍晚把當天的訂單包裝好騎摩托到4公里外的鎮上寄出去。剛開始快遞價格比較貴的,比如,一件3公斤的貨品寄到杭州需要30元,如此高的物流費用就有點吃不消。”陳升說,“剛開始由于快遞貴,能承受的顧客也就更少了,后來我和周邊其他村同樣做網店的朋友組了一個微信群,跟快遞公司協商,我們保證每天的發貨量,而快遞公司負責每天傍晚來我們這幾個村收快遞,同時,3公斤以下只需8元錢就能寄到全國各地,這樣一來,物流成本就下降70%,顧客得了實惠,銷量也就上去了。
未來就像滾雪球
盡管網店正式運營還不到一年,但在陳升的努力下,生意越來越好,昔日反對他回家創業的父親也終于放了心。
陳升表示,隨著自己業務量的增大,單靠自己經營的模式已經不可取了,未來希望能夠招募一個5人小團隊,入駐創業園區,同時計劃做一個垂直的電商網站。“我起步晚,現在的利潤還比較薄,前期一些營銷投入大,再除去物流和商品的成本,純利潤大概只有10%。”陳升坦言,“但我很看好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好了收入就像滾雪球,一年能翻好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