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次扇貝復關成功不僅意味著這塊4萬噸的市場機會的打開,也是中國食品安全進一步獲得世界認可的標志,更是中國企業閉關19年修煉的成果。
全國“兩會”開幕的第二天,歐洲人獻上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祥瑞”。不大,是因為它每年涉及的直接經濟利益大約只有數億美元;說它不小,是因為它或許能給中國經濟發展與供給側改革帶來非常深遠的啟示與影響。
據國家質監總局官網的消息,從3月4日起,歐盟恢復對中國徹底去除內臟和生殖腺的扇貝閉殼肌進口。被“封殺”19年之久的中國扇貝將重回世界最大市場。
失關:內因與外因
1997年7月,來自歐盟一紙通知讓正為東南亞金融風暴乍起而憂慮的中國貿易部門,感到了一絲雪上加霜:以山東某企業出口的冷凍熟貽貝肉中發現副溶血性弧菌為由,歐盟決定全面禁止中國水產品的進入。
20世紀80年代,歐盟曾經大量進口中國的雙殼貝類產品。但屢屢發生的衛生事件,暴露了中國在貝類產品的衛生安全方面監管能力與制度的不足。如1987年,食用被污染毛蚶導致上海29萬人感染甲肝病毒;1992年,廣西、江蘇等沿海地區的養殖水域出現大量文蛤死亡;此后,中國雙殼貝類產品多次因產品衛生安全不過關而被多個國家通報退貨;1993年中國出口至西班牙的貝類產品安全性受到質疑,并被要求中國方面出具相關的貝類衛生安全管理規定……
在此前后,中國出口至歐盟的水產品檢驗也屢次不達標。當歐盟官員到中國考察貝類產品的生產管理情況時,中方提供的監控計劃不能滿足歐盟的要求,因此,在1997年起全面禁止進口中國水產品,扇貝產品也包括其中。
雖然在中國入世后不久的2002年,歐盟恢復了中國絕大多數野生魚類產品,包括模擬蟹肉、腸衣、海魚、小龍蝦等向歐盟出口;2004年又解除蝦、養殖魚類、蜂蜜、蜂王漿、兔肉和其他一些動物源性產品(禽肉除外)的出口禁令,但是雙殼貝類產品一直在禁止之列。
歐盟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貝類市場,成品年需求量約4萬噸,也是扇貝產品出口的最后一塊待突破堡壘;因食品安全標準、檢測標準為全球最嚴,歐盟市場的產品價格相對于美國、澳洲等市場價格高出約15%左右,是一塊全球扇貝出口國競相爭奪的高附加值“寶地”。而自歐盟對扇貝類產品發布禁令以來,中國海產養殖業僅在該品種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數億美元。
事實上,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最大阻礙。以毒餃子事件為例。受該事件影響,2008年,中國對日出口食品同比下降11.5%,輸日企業同比減少13.9%,中國花生、包餡面食、烤鰻、紫菜、豌豆等出口量也都下降一半以上。
雖然,歐盟市場前景如此廣闊、附加值高;雖然,中國企業一直積極爭取對歐盟復關,但就當時中國企業所處的環境而言,要達到世界標準可以說是“癡心妄想”。
那時,中國企業生產方式以“小作坊式”生產為主,其最大特點就是較為分散,難以管理,產品質量難穩固;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的海洋養殖業,企業又沒有足夠資金,導致很多產品生產出來,只能達到最低的標準要求,離世界標準相去甚遠。
因此,在中國改革開放不久后,許多食品安全問題,在世界貿易的過程中大量暴露出來,這也是后來中國產品被貼上低質廉價標簽的主要原因。
付出慘重代價的中國和中國企業開始反思,并開啟奮發圖強模式,對產業進行升級轉型,以期獲得世界認同。此次扇貝復關成功正是如此。它不僅意味著這塊4萬噸的市場機會的打開,也是中國食品安全進一步獲得世界認可的標志,更是中國企業閉關19年修煉的成果。
閉關修煉:彎路與長路
復關工作正式啟動于2007年7月,此時距離中國貝類“失關”,已整整10年。
1997年以后,歐盟對中國部分品類水產品陸續恢復進口,但名單中一直沒有扇貝。即便是2006年,國內最大扇貝養殖企業獐子島代表國家通過了美國FDA和香港食環署的檢查,依然沒有任何復關跡象。
2007年7月,在農業部的主持下,中國進出口檢驗檢疫部門和海洋漁業部門連同獐子島共同發起貝類產品恢復對歐盟出口的申請工作。
為什么選獐子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張國范教授解釋:“1997年被檢驗微生物超標的貝類并非來自大連海域,但是大連卻跟著遭殃。獐子島地處大連,擁有眾多的全球合作伙伴,在歐盟擁有一定的市場,該禁令對其影響巨大。而且,就國家層面而言,無論從規模還是產量來看,獐子島是國內最大的扇貝養殖企業,可以達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非常具有代表性。”
“啟動歐盟復關時,獐子島在海洋管理和食品安全的管理方面已達到國際水準,我們的產品也已進入美國等發達國家市場,歐盟是最后的禁地。但是,我們沒有想到這次復關申請一做就是10年。”負責獐子島歐盟項目協調工作的王云說。
為此,獐子島專門成立了中國扇貝歐盟復關工作小組,成員不僅包括企業人員,還有政府工作人員。然而,歐盟的標準千頭萬緒,各項標準繁雜,要求極高,如包裝和標簽、條形碼、可追溯性等,且這些要求分散存在于歐盟幾十個法規之中,“我最初接觸這個工作時,簡直是一頭霧水,我們要從各個渠道搜集信息,一步一步根據歐盟的要求,建立起自己的標準體系。”小組負責人說。
同時,小組對檢測工作進行了部署,每周,工作組都要在養殖場對扇貝進行一次貝毒檢測;每個月,國家海洋檢測中心要在這里做一次微生物檢測;每半年,工作組還要做一次重金屬檢測。僅檢測費用,獐子島每年就要花掉200多萬元。這項特殊時期的檢測工作一做便是10年。
為與國際接軌,獐子島更以企業的名義將檢驗工作全部委托給國際公認的第三方檢驗機構SGS來做。這家來自瑞士的跨國企業,分支機構遍布全球,且地處歐洲大陸,自然也對歐盟的法律法規了解至深,其檢測結果理應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2009年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大連棒棰島賓館與大連部分企業家座談。座談會上,中國扇貝歐盟復關問題被提了出來,總理當即責成有關部門協助這項工作。此后,這項工作由遼寧檢驗檢疫局和大連市海洋與漁業局具體操作,獐子島處于協助地位。
國際權威檢驗機構和國家高層領導人的支持,為復關工作添加了信心。然而,當2009年歐盟FVO(歐盟委員會消費者保護總司下屬的食品與獸醫辦公室),在接到中國關于雙殼貝類的復關申請后第一次來中國考察時,卻出現了意外。
9月8日,在考察團抵達大連后,雖然肯定了與會單位分別所做的關于對獐子島海域貝類的監管和控制情況的報告,但就在大家都認為此前所做的努力必將獲得回報的時候,考察團卻臨時決定對獐子島的海域、船只、碼頭、加工廠進行全面評估。
隨后,在北京召開的總結會議上,考察團給出了不同意見:我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個公司所做的檢測結論,而希望看到官方所做的結論。
“那次檢查,歐盟給我們提出了12條整改意見,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希望中國政府參與海洋的管理。這意味著我們之前兩年所做的工作在方向上是不對的。”小組負責人說。
多年的艱辛從一開始就錯了,對復關小組來說,不能不算一個相當大的打擊。
隨后三年,經過政府、企業、專家的多方努力,重新對復關工作進行了調整和部署。
2013年10月,為迎接歐盟FVO的第二次考察,國家質檢總局、農業部和認監委組成聯合檢查小組,對歐盟復關體系進行了全面預檢。
經過9個月的觀察期,儀器方法的檢測結果獲得歐盟承認,終于復關成功。
“雖然艱辛,但這也是企業從中國走向世界,從初創階段向國際大企業發展鍛造、自我提升,成為全球企業的必然過程。”張國范說,“在此過程中,將國際的高標準當成企業努力的方向,最終使得管理環境改善,品種改良。”
一切為了復關的歷練,都讓獐子島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獲:扇貝質量得到了提升,生產方式得到改進,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復關:量變與質變
在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指出了中國經濟要向供給側改革的方向。
向供給側改革,是消費水平快速增長與消費需求之間矛盾的必然。扇貝復關的艱難過程,恰是供給側改革的一個縮影。
如果說中央第一次提出供給側改革的2016年,是中國經濟一個質的轉折點,那么19年前,也就是中國貝類被歐盟“閉關”的1997年,其轉折意義甚至更為深遠。
根據1997年的一項統計,中國600余種主要商品中,除棕櫚油一種外,其余全部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這意味著,幾千年來,中國經濟已經全面告別了短缺時代,經濟活動的最重要使命,已經由保證人民生活和生產的基本需求向更高層次邁進。
中國的經濟發展理念與路徑,也由量的粗放式外延增長逐漸演變為質的角度上的內生式增長,同時由國內競爭向全球市場競爭尤其是發達國家的高端市場過渡。而2016年提出的供給側改革,則無疑是對這一發展理念和模式的理論升華與高層設計。
現在,獐子島發展了遍布全球的標準化管理海洋牧場,并在北美、歐洲、大洋洲、亞洲等地,建立了子公司和戰略合作伙伴。在保證產品質量穩定的同時,也做大了企業規模。
如今,獐子島在大連、山東榮成等地建設了10座水產精深加工基地,世界領先的貝類加工中心、20萬噸冷鏈物流基地。銷售網絡覆蓋國內主要大中城市,國內經銷商500余家,并在美國、加拿大、香港、臺灣設立分支機構,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蝦夷扇貝產量居于國內市場首位,占同類產品銷售份額的70%以上。
在國際化的道路上,獐子島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先后在美國、加拿大、法國、香港、臺灣、韓國、日本設立境外公司8家,兼具開拓國際市場、海外資源整合與雙向貿易功能。
在國內合資項目上,獐子島與日本中央魚類株式會社、報水株式會社合資在大連保稅區建設總倉儲能力20萬噸的中央冷藏物流基地,2014年2月,一期投資3.5億元的5萬噸單體冷庫開業。經過一年多的運營,簽約合作客戶達100余家,承接了很多高貨值、數千噸級的進口冷凍散貨業務,屢次刷新行業紀錄。
2014年,獐子島總體進出口業務收入為13.66億元(2.24億美元),同比增長39%。
獐子島的發展過程帶來的最大啟示是,參與世界市場競爭,必須擁有供給高附加值市場意識,其中一個必要路徑就是按國際標準進行產品生產。這一邏輯也倒逼企業自身提高科技生產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從而逐步提高供給側體系的質量和效率。
但產品質量并非中國產品和中國經濟融入世界市場的唯一必要條件。在食品安全壁壘即將成為歷史的現在,國際貿易壁壘已經開始向更高的方向構筑。
未來:用超前理念融入世界市場
當下,世界貿易壁壘開始從產品品質向產品生產過程轉移,提出了綠色壁壘,這表明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也將影響產品進口。許多國家已經開始對商品實施低碳準入。
例如生產服裝時,要求在最終的服裝產品上標注整個生產鏈中的碳排放量。這其中包括各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環節的能源消耗,甚至連種植棉花所用的化肥消耗也計算在內,越低碳的產品越具有市場競爭力。法國、日本等國的商超都有相關規定,沒有碳足跡認證的食品不允許進入;有相關認證的產品價格則可高出20%~70%。
對進口產品設置各種壁壘,是各國保護國內產業的普遍手段,表面上看對出口國來說是危機,但同樣,與各種壁壘的對陣磨礪對中國企業和中國經濟產生了倒逼效應。
但現實中,低碳生產比非低碳生產要付出更多成本,只有少數有實力的大企業才能做到,且也只有這些大企業能夠背負起這樣的企業責任,用超前的理念征服世界。
獐子島是國內較早關注碳排放的企業之一,并且一直在改善海洋環境方面尋求世界頂尖機構的認可。海洋水質環境指標也是復關過程中歐盟FVO的主要考察項目。
2010年10月,國際權威檢測組織SGS向獐子島頒發了碳標識認證食品證書,同時認定獐子島集團是碳匯企業。獐子島成為有據可查的全球漁業企業中第一個被認定為碳匯的企業。其蝦夷扇貝也成為中國食品中第一個標注碳標簽的食品。
碳匯,意指對碳的匯聚,即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大于排出的二氧化碳量。扇貝的貝殼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扇貝養殖具有吸碳減排效果。以獐子島數據為例,2013年該公司培育的蝦夷扇貝能帶來碳減排的效果為70308.77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于約305.6903萬棵大樹一年在大氣中的碳移除量。可以想象的是,當獐子島上億只扇貝靜靜躺在海底時,就像那里存在著一片廣袤無邊的海底森林。
2013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市場轉型中國區總監李楠到獐子島考察時曾表示:“我原來的想法是企業是造成生態破壞、人為破壞的責任人,沒有把它當成一個積極的建設者。通過此次考察,完全出乎我想象,沒有想到獐子島的海洋牧場能有這么大的經濟和環境保護價值,這是一個正資源,對藍色碳匯和全人類的貢獻都是不可限量的。”
低碳生產是維持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保持海洋水質環境,保證產品質量的關鍵因素。而海洋養殖也是對環境、氣候依賴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對于這一點,去年遭遇“冷水團”之災的獐子島或許更為徹心痛骨。
中國貝類產品的被閉關和復關過程,更是充滿陣痛。未來發展之路,同樣關險重重。對于碳排放和經濟增量均高居全球第一的中國,如何通過供給側改革和低碳轉型,實現產業升級與國際化?扇貝的“復關”過程及結果,無疑將成為最好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