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世界和平’這一人類共同的期許,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和威脅,法語地區多元文化的發展以及傳播是抵抗無知最強有力的武器。”音樂節主辦方如是說。
香頌是法語“chanson”的音譯,本意為歌曲。自2008年首屆“三月香頌饕餮”音樂節創辦以來,每年3月,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大街小巷便會相繼充滿法語的獨特氣息。音樂節為何要在3月舉行?或許可以用拆字的方法解釋,法語中3月Mars可以分解為M,代表Musique音樂;A,代表Amour愛;R,代表Rêve夢想;S,代表Spécial特別。音樂無國界,無論是在浪漫之都巴黎,青山綠水的日內瓦,繁花似錦的蒙特利爾,氣質非凡的布魯塞爾,還是我們工作生活的北京、上海……,香頌從未間斷。
聽覺盛宴讓耳朵嗨翻天
由法國、瑞士、比利時/瓦隆-布魯塞爾、加拿大魁北克這四個法語國家/地區的駐華機構和中國法語聯盟攜手舉辦的第9屆“三月香頌饕餮”音樂節,不僅是第21屆法語活動節的開幕活動,也是其標志性文化活動之一。法語活動節本身就像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實驗室,以法語為媒介,融合并展現全球各地法語社會中豐富多彩的文化。而這種文化多樣性也正是“三月香頌饕餮”的組織者們,帶給中國的法語愛好者及音樂發燒友們最真實的感受及體驗。
今年的“三月香頌饕餮”音樂盛宴,發揚了往屆音樂節主題鮮明、朝氣蓬勃、友好浪漫、求知交流的傳統,曲目豐富,激情四射,更加充滿青春活力,更加精彩紛呈,自3月10日到25日,北京、上海、青島、南京、成都、香港、澳門等14座城市30多場音樂會不停歇,使之越來越成為在我國舉辦的境外語種音樂會場次多、規模大的標志性活動。來自比利時/瓦隆-布魯塞爾大區的尼古拉·米修(Nicolas Michaux)帶來的獨立音樂,抑或浪漫、抑或哲理,他用“下跌”歌手的自稱反嘲經濟一味“上漲”帶來的全球問題,尋到不少聽懂他的知音。瑞士“叛逆者”法比安·塔蘭(Fabian Tharin)顛覆常規,將沙龍朋克特別的曲調搭配華麗的辭藻。他熱衷于改編人們熟知的歌曲,為觀眾不斷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游走于爵士與說唱之間的法國巴別塔四重奏(Babel)組合,把文字韻律與優美旋律巧妙結合,在歌唱與吉他、大提琴、唱機轉盤等樂器的配合及使用上盡顯自由風骨,處處表達他們想要擺脫傳統音樂規則束縛的渴望。來自加拿大魁北克的流行音樂詩人菲利克斯·迪奧特(Felix Dyotte)在流行音樂中糅合了無盡的美麗與優雅,用流暢、通俗、唯美的曲風和清新的詩句,詠唱跌宕起伏的愛恨纏綿。
迥然不同的多種音樂充斥著現場觀眾的耳朵,群星閃耀,帶來超乎想象的震撼。盡管臺上臺下語言不通,但有些旋律鮮明、節奏感強的歌曲在重復副歌時,現場觀眾甚至可以跟著哼唱,一呼百應,隨著音樂搖擺。不少聽眾在觀看演出后都表示對法語,甚至法語區國家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事會計工作的張小姐告訴記者,她剛學習法語才4個月,聽了這些樂隊的精彩演唱,更加堅定了她學習法語的信心,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去這些國家旅游或學習,實地檢驗自己的法語水平。“不出國門就能欣賞到這么多種原汁原味的法語表演、聽到這么多法語世界名曲,感覺真棒!”剛從劇場出來的劉先生說。
雖然這次演出的樂隊來自四個不同的國家,但他們對本次中國行有著不約而同的感受,那就是中國觀眾的熱情。令他們收獲頗豐的是,中國文化和中國元素給他們今后的創作帶來了很多靈感。來自法國巴別塔樂隊的Sebastein Rousselet甚至表示,再來中國,他們不會將歌詞僅限于法語,如果有機會,他們非常想把中文寫入自己的歌中,為此,他們要學些漢語,寫寫方方正正的中國字。在本次巡演中,他們還與中國音樂家共同演奏了《康定情歌》等中國曲目,讓他們喜樂開懷。此次音樂節中法文化交流活動,必將為他們留下十分美好的回憶。
法語驚艷說的唱的都好聽
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合作處參贊羅文哲表示,“從紐約到巴黎,從巴黎再到北京,音樂節不拘泥于一個國家,說明了我們對文化多元性開放的態度。音樂可以是了解一種語言、一種文化的工具。法語說出來動聽,唱出來悅耳,寫出來賞目。”
擁有2.74億使用者的法語已然成為全球第五大語言,位列漢語、英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之后,1.25億的法語學習者也讓它成為世界上學習人數第二多的語言。目前,大部分國際組織機構都將法語設定為第二大使用語言,同時,它還是世界第三大貿易語言。
據悉,今年3月起,全中國已有200多個城市3500家KTV陸續上線法語香頌。這200多個城市北至哈爾濱,南至三亞,西到成都,東達青島。在英文歌曲獨霸中國KTV外國曲目多年的背景下,這是首次KTV曲庫對法語歌曲的集中大放送,曲目從經典之作《玫瑰人生》,到席琳·迪翁的《愛已足夠》,再到人們耳熟能詳的《我叫洛麗塔》……所有類型,所有年代,所有法語國家的歌曲應有盡有。而“三月香頌饕餮”音樂節的主辦方也正是一家法語培訓機構——法語聯盟(Alliance fran?aise)。該聯盟1883年創建于法國,是一家非營利性的老牌語言文化推廣機構,使命旨在傳播法語及法國文化。據悉,歷屆法國總統都自動成為其名譽主席。
聯盟中遍布世界的所有分支機構均采用不同的形式介紹法語國家的文化,并致力于與所在國開展文化交流。
分支機構制定的辦學章程須得到法國法語聯盟基金會的認可,法國法語聯盟基金會則監督各法語聯盟的執行,如理事會的工作不取報酬,不介入當地的政治、宗教和種族爭議等條款。法語聯盟的課程與正式大學不同。它通常由法國派遣的校長安排設置,校長的工資由法國外交部支付。作為輸出法國文化的重要機構,巴黎法語聯盟前任主席讓·皮埃爾·德洛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我們主張維護文化的多樣性,不是和英語進行斗爭。除了英美文化外,我們應該有其他的選擇。”
如今,該組織擁有1040多個分支機構,分布于全球136個國家和地區,學員多達4萬名。其中,竟有超過一半的學員來自中國,他們中65%處于18~25歲這一年齡段,24%處于25~35歲,學員的年輕化決定了他們大多數都還是學生,在職人員約占32%,學習法語的動機多為留學、就業。這讓許多人驚訝和感慨,原來有這么多中國人在學習法語。
在中國,每個法語聯盟都會遵循2003年頒布的中外合作辦學條例進行運作,即與一所當地大學結為合作伙伴,如北京語言大學、中山大學等。目前,中國法語聯盟的教師主要是法國人,也有來自中國、比利時、魁北克等地的教師,他們均是擁有對外法語教學文憑(F.L.E.)的專業教員。此外,法語聯盟所頒發的學習證書也得到了法國國民教育部的承認,獲得了包括ALTE(歐洲語言測試協會)在內的歐洲組織的認可。
法語聯盟基金會駐華總代表羅迪賽告訴記者,明年將是法語香頌音樂節舉辦的第十個年頭,因此今年的音樂節可以說是為明年做準備。明年音樂節將盡可能把法國、瑞士、比利時、加拿大人們享受生活的精神傳遞給中國,以此展現法語的豐富性、多樣性、多種形式和表現手段。此次音樂節,在放票后短短一周時間內就被一搶而空,樂迷十分熱情。在中國,每年大約有10萬人學習法語,去年在法語聯盟注冊學習的人數超過4萬名。目前,在全中國有15個聯盟分支機構,明年有可能新增兩個城市。音樂節活動是能夠滿足中國觀眾的期待的。從法語學員那里可以了解到,他們期待掌握的不僅是語言,還有法國以及其他法語國家的文化、生活、藝術、歷史、經貿、時尚等等,所以,音樂節在中國是完全可以延續下去的。
以音樂之名唱響世界和平
2014年,法國以接待游客8370萬人次的成績蟬聯全球熱門旅游目的地榜首,而在促成這一結果的游客大軍中,中國游客可以說是居功至偉。據法國國際旅游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歐洲游客赴法旅游人數下降了1.7%,而亞洲游客赴法旅游人數增加了16%,其中中國游客占主流。
然而,從年初的《查理周刊》遭襲事件到年底德法足球友誼賽場的爆炸案,2015年法國恐怖襲擊不斷,對當地旅游經濟帶來巨大影響。據當地媒體《費加羅報》報道,在2015年11月13日巴黎發生系列恐怖襲擊事件后短短4天的時間,僅高級酒店的退房率就高達50%,11月份同比營業額銳減30%以上。此外,法國餐飲業、酒店和咖啡廳聯盟公布的數據顯示,恐怖襲擊過后,巴黎咖啡廳、酒吧以及餐館的營業額下降了80%,客流量也減少了近40%。
往日人潮洶涌的香榭麗舍大街瞬間門庭冷落,敞篷旅游巴士上也看不到昔日人頭攢動的景象,大批外國游客取消或推遲旅行計劃。不少旅游業者預估,原本形勢一片大好的法國游在此次事件后將嚴重受挫,且不僅是法國,甚至對于其他法語國家/地區和整個歐洲的旅游市場都會有所影響。而“三月香頌饕餮”音樂節以及接下來的第21屆法語活動節,無疑是宣傳法語國家和地區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瑞士駐華大使戴尚賢表示,正是因為“三月香頌饕餮”音樂節所推崇的和平、民主、人權等價值觀與瑞士政府和人民的愿望相吻合,所以瑞士駐華大使館將一如既往地參與該活動。“語言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一筆寶貴的財富,以瑞士為例,瑞士共有26個省,有4種官方語言,其中24%的人口來自他國。在這樣一個國家,我們通過保持文化的多樣性,來增進彼此間友好相處和相互尊重,促進瑞士更加和平、繁榮。”
同時,音樂節主辦方重申,“如今‘世界和平’這一人類共同的期許,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和威脅,法語地區多元文化的發展以及傳播是抵抗無知最強有力的武器。”音樂能夠直接抒發情感,不受地域和語言限制地溝通友誼,把友愛和善良、美好及和平在世界各民族間傳揚,擁有直擊靈魂和不可替代的強大力量;而法語作為一門優雅而嚴謹的語言,能夠淋漓盡致地展現人類的復雜情感。以法語演繹音樂,用音樂詮釋法語,“三月香頌饕餮”選擇用這種特別的表達方式維護及傳播和平理念,受到中國和世界多國人民的歡迎和參與,音樂節能在中國歷時10年、成功舉辦9屆,就是最有力的佐證。“三月香頌饕餮”音樂巡演并不僅僅是音樂會,更是法語愛好者以及音樂發燒友文化及人文價值觀交流的平臺,這也恰恰就是舉辦中國法語活動節的初衷與宗旨。
這不禁讓記者想到在英國倫敦過新年時,來自世界各地成千上萬互不相識的陌生人相聚在泰晤士河畔,仰望夜空絢爛的禮花,用不同的語言同唱那首傳世兩百多年的《友誼地久天長》的情景。沒錯,音樂無國界,它可以連接時空,沐浴全人類大家庭,讓擁有不同膚色、國籍、宗教信仰的人們都能和平共處。世界這么大,讓友誼地久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