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臨安市小水電開發的意義、作用及主要成效,分析小水電開發中存在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及產生原因,提出促進小水電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有關建議: 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切實加強小水電開發管理;切實做好小水電流域總體開發規劃;嚴格小水電項目建設的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加強小水電開發建設及運營的全程生態保護監管;重視和加強移民安置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等工作。
【關鍵詞】小水電;生態環境;保護
引言
隨著經濟高速的發展,浙江作為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民眾對電的需求越來越大,大力發展臨安小水電,解決臨安民眾的用電需求,快速致富,但是臨安小水電的開發,也帶來諸多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如何做到在大力發展臨安小水電的同時兼顧發展和保護兩者之間的關系,做到臨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大限度的減少和消除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人們在發展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1、臨安市小水電開發的基本情況及作用
臨安市地處浙西天目山區,有昌化溪、天目溪、中苕溪和南苕溪四大干流及72條支流,河道總長3700余公里,區域內降雨充沛,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28.24萬千瓦,可開發裝機75千瓦以上水電站122座, 可開發容量為23.13萬千瓦。我市水電建設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過程,1955年前無水力發電站,從1956年至目前已建成投產98座,開發裝機容量21.174萬千瓦,開發率為74.98% ,小水電開發每年為臨安市所帶來的發電收入達2.3億余元,如果將可開發的122處23.13余萬千瓦全部開發完畢,按現行政策、價格計,年售電收入可達2.5億余元,市財政總收入可達2000余萬元;可見小水電產業的發展可成為臨安市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也在保障群眾生活用電和工農業生產用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小水電開發中存在對生態環境上的影響
2.1 流域生態體系的影響
小水電開發普遍缺少科學合理的流域總體開發規劃,造成流域生態問題,使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河流濕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和灌叢生態系統四種類型受到了損害。 一些小水電項目修建的攔河大壩阻隔河道,在大壩上下游形成不同的水生生態系統,阻斷洄游性水生動物通道,淹沒產卵場,使水生生物物種、珍稀瀕危物種及特有物種逐漸絕滅。在我市尤其明顯的大峽谷區塊、苕溪區塊,把原有風景優美的連片天然景觀隔開,河道流量急劇減少,河谷灌草叢植被類型大量減少,部份植株直接消失,嚴重影響區域內的生態平衡。
2.2 流域水質的影響
小水電站在小水電建設及運行中,只考慮項目建設經濟效益,未考慮生態環保效益。運行時只考慮工程蓄水發電需要,未考慮下游生態用水和下泄生態流量,缺乏相應的泄水建筑物和合理用水調度方案,導致壩下出現脫水、河床干涸等,這對山區河流水生生態系統受到毀滅性破壞。據調查,我市新橋后溪石門潭一級下游、華光潭一、二級下游、苕溪梯級水電站河段,河水被大量引走,河道成為時段性脫減水河段,沉淀的腐化物大量增加,懸浮物濃度增高,BOD 、COD 濃度加劇,水環境將受到嚴重破壞,甚至直接影響下游人畜的飲水安全。
2.3 水土流失的影響
一些小水電項目建設水保或環評缺失,未能落實工程建設與水保、環保措施“三同時”, 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嚴重問題。 由于小水電大多處于山高坡陡,河道落差較大的區域,在施工過程中,廠房、取水壩、引水樞紐等區域的施工極易造成區域內的水土流失,滑坡等現象。
3、臨安市小水電生態環境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
3.1 對小水電環保問題認識不足
一些地方人們對小水電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認識不足,總認為小水電地處偏僻山區,工程建設量和淹沒量小,運行用水有限,對當地生態環境影響不大,沒有多大必要投入巨資落實環保措施認識不足。
3.2 環保違法成本低。
一些小水電開發工程建設和運行中環保違法行為查實后,大多是罰款了事,難以最大限度地震懾或制止環保違法行為。目前,我市小水電開發環保監管缺位,環保違法成本低,環保違法現象比較普遍。
3.3 環保監管難度大。
由于小水電大多地處偏僻山區,數量眾多又布點分散,環保監管難度大,成本高,如何做好眾多小水電工程建設尤其是運行期的環保監管工作一直是一個難題。
4、臨安小水電開發所帶來生態環境問題的保護對策及建議
4.1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國家環保總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有序開發小水電切實保護生態環境的通知》(環發[2006]93 號) 等文件精神,進一步提高在小水電開發中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認識,科學合理的編制流域總體開發規劃、小水電開發規劃等。在進行流域總體開發規劃時,要注意適度開發小水電,確保小水電的開發嚴格控制在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之內,堅決杜絕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短期和局部經濟利益的小水電開發項目,嚴格制止“跑馬圈水”、無序開發和環保違法現象,嚴格禁止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建設小水電工程。
4.2 嚴格制度,完善機制。
要加強小水電開發環保立法,明確立法權限和主體,確定立法程序。要嚴格“三同時”制度,建設單位必須將環境保護措施納入工程招投標中,在施工中將環境保護內容納入工程監理中,實行“三同時”監管。工程后期要做好清庫、污染物處理、植被恢復等生態環境清理、修復工作,小水電開發工程建成后要認真進行竣工環保驗收調查,要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管理辦法》、《臨安市產業發展導向目錄與空間布局指引》和《臨安市環境功能區劃》的有關規定,依法嚴格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水資源論證和項目審批。對未進行環評或環評不合格的、水資源開發程度過大的、空間布局不合理的小水電項目,堅決不審批、不開工建設。堅決剎住小水電項目未進行環評等相關手續就上馬建設的違規行為,要進行追責。同時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積極爭取國家及地方政府應盡快研究、制定和實施生態補償機制。在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基礎上,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和環境恢復治理責任制,并從電站發電效益中提留一部分資金,用于長期改善當地生態環境,(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使小水電項目成為真正的惠農工程。
4.3 綜合治理,落實舉措。
嚴格執法,嚴格懲處在小水電建設中對臨安山區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的行為,特別是對水資源破壞嚴重、隨意亂砍濫伐森林資源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不按技術要求下泄足夠生態流量的小水電,應依法將其堅決取締。加強電站運營期環保監測及管理工作,重點是生態流量監測,防止河段斷流及生態環境破壞。一旦發現小水電建設或運營出現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要綜合運用行政、經濟和法律手段從嚴處理。
4.4 加強宣傳,強化意識。
充分利用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廣泛開展小水電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知識和政策的宣傳教育,使人們充分認識生態環境保護與自身利益的重要性,自覺參與,共同監督。同時鼓勵非政府組織、社會媒體參與小水電環保監督工作,促進小水電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5、結語
臨安市小水電的開發為地方經濟發展、GDP總量增強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同時小水電的開發也給臨安市部分區段帶來生態災難。積極研究小水電的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如何科學合理利用臨安水資源,發展當地經濟,是解決發展與災難的重大課題,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才是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當地的經濟。
參考文獻:
[1]臨安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所.《臨安市農村水力資源調查評價報告.2007.10》
[2]臨安市水利水電局.《臨安市“十三五”期間農村水電發展規劃》
[3]國家環保總局辦公廳,關于印發水電水利建設項目水環境與水生生態保護技術政策研討會 會議紀要的函(環辦函 [2OO6]11號)
[4]國家環保總局.《關于有序開發小水電切實保護生態環境的通知》(環發〔2006〕93號)
[5]臨安市人民政府.臨安市產業發展導向目錄與空間布局指引(2013年本)
[6]《小水電》2010年02期.我國小水電開發與環境保護(梁福慶)
作者簡介:
凌前江(1965年12月20日),男, 漢族, 浙江臨安人, 大專, 工程師,從事水資源管理工作多年,對水資源管理、水權制度改革、水生態保護等領域有較深研究;現為臨安市水利水電局水資源管理所所長,多次獲得過省和杭州市水資源管理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