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便成為一個無法避免的話題,時下政府購買養老服務也是熱點話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提出“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既不能再走政府包辦的老路,也不能將其全部推向市場,而應在轉變政府職能的同時讓社會組織充當生力軍”。而本文旨在討論由社會組織充當主體開展“時間存儲”養老服務模式存在的困境?!皶r間存儲”是居家養老的一種運作模式整合了社區內的人力資源,規范了養老互助服務的程序和管理。其特有的有償互助服務既滿足了人們對助人為樂的尊崇,又滿足了人們日后需要他人照顧的需求。雖然有著諸多優點,但是就開展的情況來看仍然有難以跨越的問題亟需解決。
【關鍵詞】時間存儲、養老模式、困境分析
一、引言
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發展速度驚人,南京作為我國東部地區經濟較發達的城市,是繼上海、北京、天津之后,全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最早的城市之一。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來看:南京60歲以上人口比重為12.19%,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為8.49%,表明南京大約在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據“六普”數據顯示:南京市60 歲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3.75%,65 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9.2%,均高于全國水平。
現今的主流養老方式依然是家庭養老,家庭養老觀念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但隨著人口老齡化和計劃生育的影響,我國的家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再加上人口流動的因素,“空巢”老人的群體不斷增加,傳統家庭養老受到限制,家庭養老以其結構存在系統性風險,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我國老齡化的發展趨勢。此外,我國各個城市都在大力推動社區養老服務,以此作為居家養老的有力支撐與有益補充。但必須清醒地看到,由于老齡化來勢兇猛且社區養老服務開展時間不長,在大多數城市中,如果只是推進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是很難從根本上緩解人口老齡化的壓力。針對這種情況有人提出開展“時間銀行”養老模式。“時間銀行”的概念最早是美國人埃德加·卡恩于1980年提出,即“人們將參與公益服務的時間存入‘時間銀行’,當自己需要服務時可以從中支取‘被服務時間’”,本文提到的“時間存儲”是其改進形式,即將“時間銀行”運用于養老服務當中。
二、“時間存儲”現狀分析
“時間銀行”形式最早在1998年初出現于我國上海市虹口區提籃橋街道晉陽居委會,晉陽居委會實施以“時間存儲”形式的老年服務活動并提出了一系列具體做法,包括如何組織提供服務的人員和需求人員的對接、如何記錄服務時間、如何存儲等。此后,上海有關機構和政府提出建立‘上海老年生活護理互助會’,并起草了《上海老年生活護理互助會(試點)管理辦法》,設計了一系列具有較強操作性的實施辦法。經過上海的嘗試后,其他地方也紛紛效仿開展“時間存儲”服務,廣州市、山西省、安徽黃山屯溪老街社區等開展了“時間存儲”的試點,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試點都未得到良好后續發展和推廣,中國“時間銀行”整體上仍處于萌芽和探索狀態。
南京大光路街道大陽溝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時間銀行”活動,“志愿服務時間銀行”其實是一種時間記錄機制,每一位參與的志愿者所服務的時間,銀行和社區會為其記錄下來,等以后需要時拿出來兌換服務或實物。志愿者擁有特制的銀行卡——類似于銀行卡,只是將存錢功能轉變為存儲時間——刷卡存儲志愿服務時間,而這種特殊的銀行卡也成了一種身份憑證。志愿卡從表面看,是一張普通的藍色民生銀行借記芯片卡,卡面標有‘小區智家卡’。持有者憑卡片,在拉卡拉上刷一下,卡槽一端便會吐出一張紙片,上面記錄著卡號,簽到時間,而且存下的服務時間,不但在需要幫忙時能優先獲得免費服務,還可以到銀行的‘愛心分秒鋪’換獎品?!?/p>
三、“時間存儲”困境分析
根據先前的試點反映來看,“時間存儲”屬于典型的叫好不叫座,許多民眾、組織仍在觀望,這是由于目前的“時間存儲”養老服務模式仍是自發的、不規范的,沒有形成制度化的方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作為志愿者也會有許多顧慮:通過服務獲取的“時間貨幣”怎樣儲存和證明?在長達幾十年的回報周期之后存儲的時間還會被承認嗎?
(一)、時間價值無法衡量
在學術界,一部分人認為時間只是一種象征性的計量手段,為別人提供的服務無法通過實物來衡量。在實際運行中,很多提供為老服務的人也持此觀點,他們認為自己只是在奉獻自己的愛心,為別人提供幫助自己覺得很有意義,這也就是為什么現在部分地區的“時間儲蓄”中收支嚴重失衡的主要原因。同樣是提供一小時服務,但是勞動的強度和要求不同,記錄同為一小時這存在不公平的問題。很多學者認為應該參照老年人護理標準執行,對提供的各種服務進行計點,而不是不論一小時提供了什么樣的服務,都按照一小時來計算。對勞動和時間價值的衡量至今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也導致了很多地區的“時間儲蓄”養老服務的激勵機制不強的主要原因,畢竟存儲時間對于當下的人而言還屬于新生事物,真正接受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二)、通存通兌問題
目前,時間的通存通兌問題是制約“時間存儲”養老服務全面鋪開和可持續發展的最主要的瓶頸。之前提到過很多地區試點“時間存儲”模式,但是最后都不了了之,主要原因是對這種模式還持懷疑態度,如果未來自己離開所在的服務區域,另一區域沒有建立這種互助模式,那么以前存儲的時間豈不是都要作廢了。應該說要想“時間存儲”養老服務模式可持續的發展下去,就必須實現全國的通存通兌。
所謂通存通兌就是如何存、怎么兌兩個問題,關于時間如何存儲的問題又涉及到之前的衡量問題和管理系統問題(見下文)。相比于如何存,怎樣兌換顯得更為復雜,首先是服務人員最后是否可以享有他人的服務,一旦之前的服務者無法享受免費的服務那么需要如何對其進行補償。按照大數定律,只有當大量的人員參與到“時間存儲”中,才可以保證這一模式正常運轉,若出現后繼無人的現象很明顯之前付出勞動的人員將會失去接受服務的機會。其次,在長達幾十年的回報時間里,人員流動就會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在某一區域參與“時間存儲”服務后到了另一區域,這些人員應如何享受免費服務?這就像社會保險的轉移接續一樣,需要大范圍的統籌,即使做不到全國統籌也應為省級統籌,這樣又回到管理系統問題
(三)、時間存儲系統管理不完善
首先,從服務需求者和服務供給者的信息登記,條件匹配,服務提供,反饋與評價,到服務時間的確認、登記、儲蓄、換算、提取,每一步都繁瑣而不容出錯,而社區居委會人員手工記錄、各戶上門詢問確認、紙質“時間儲蓄卡”保存等管理方式在信息化的今天已然滯后了。當志愿者和需求者人數較少,服務事件較為單一時,這種簡單的手工記錄方式可能還可以保證記錄和服務的及時。但隨著社區的不斷發展,參與者人數的增加,所需要記錄和存貯的信息繁瑣性和復雜性增強,這種簡單的手工記錄方式勢必帶來信息記錄的遺漏和誤差,造成服務需求者和服務供給者的信息不對稱,影響時間銀行的順利實施。
其次,信息管理系統的區級統籌易導致社區各自為政,社區之間無法進行信息的交流和資源共享,不能形成信息互補、互通有無的良性循環機制。據了解部分試點社區的各自為政、資源孤立、信息不通,極大阻礙了時間貨幣以及志愿者的地域流動、互通有無,難以形成統一調控、多層次、資源共享的社會良性循環。因此,有必要建立更高層次的統籌單位。
(四)、“時間儲蓄”養老服務模式缺乏高質量的志愿者團隊
除了制度模式本身存在的一些的問題之外,社區開展的“時間存儲”養老服務還存著提供的服務內容層次低,缺少充足的志愿者服務團隊等問題。志愿者團隊的缺乏也是造成所提供服務過于單一的原因。目前社區的“時間存儲”養老服務在發展過程中除了社區黨員的積極努力之外,其他群體的志愿者還相對缺乏,即使有也都是不定期的來進行慰問,沒有形成長效機制。志愿者缺乏的另一個原因是人們志愿意識的薄弱,或者因為工作生活原因,很難安排時間來提供志愿服務。
(五)缺少政府的扶持
目前很多地方的“時間存儲”養老服務之所以陷入運行困境,很多是因為“時間存儲”養老服務沒有形成規模,都是由所在居委會、街道等建立運行,缺少科學的管理方法和社會資源。雖然“時間存儲”走的是低成本的路線,但是在這一服務模式運行的過程中,還需要政府發揮托底保障的作用。該怎樣對不同勞動強度標準下的時間進行換算和記錄,如何設立評定服務質量的標準,以及該如何規定時間的通存通兌標準和轉讓范圍等,需要我國政府根據自身的具體國情來研究,
并建立相應的政策和制度以解答這些問題。
此外,狹窄的資金來源與脆弱的資金鏈條也是其無法持久自主運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資金這方面政府同樣是重要的支柱之一,財政可適當撥款形成專項資金專門用于“時間存儲”的正常運行。
四、關于“時間存儲”的思考與總結
設計適合國情的“時間存儲”系統:如前文所述,通存通兌問題是限制了類似“時間存儲”模式在社區和機構全面鋪開和可持續發展的最主要的瓶頸。大量的志愿者地區轉移情況是現實存在的,若各社區各養老機構之間無法達成數據共享,就會成為時間存儲模式大范圍推行的障礙,所以應力圖實現全區、全市甚至全國的通存通兌,在全社會形成一個科學的、系統的良性循環。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德國政府采取了 “時間儲蓄”的政策,規定公民年滿18歲之后利用公休日或年假日義務為老年公寓或老年病康復中心服務,不拿報酬,但義務工作時間可以累積起來,并通過“義務網絡管理系統”存入提供服務者的時間儲蓄卡或勞務檔案中,當公民年老或需要幫助護理時再把儲存的“時間”提取出來,享受免費照顧。此外,不同的服務勞動時長、類型、強度如何在時間登記、存儲、轉換應如何記錄涉及到等價問題。在設計存兌系統時,除了單純記錄勞動時間與勞動內容的項目分類外,加入由被服務者提供的服務質量對應系數、存儲至提取的時間跨度對應系數、不同勞動強度對應的時間存兌系數的影響。按照不同類型的服務內容、評價反饋、時間跨度等確立不同的等級,以設立不同的存兌系數。
政府的適當介入:將此類“時間存儲”服務模式統籌層次上升至市級或更高,這樣才能破解小規?!皶r間存儲”養老服務的困境。由政府牽頭可以提高其統籌層次,提供經濟支撐,對年輕人投入志愿服務有更強的號召力。政府介入有助于擴大“時間存儲”的宣傳面、增強宣傳力度,以政府作為后盾會使更多的人有信心、更愿意參加,政府在這一模式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種模式由誕生到雛形最后至完善,其中必定經歷過各種各樣的問題與困境,“時間存儲”作為一種新興的養老服務模式也不會例外。本文列舉了當下開展“時間存儲”模式的主要困境,諸如管理體系、存兌系統、志愿者管理、政府扮演的角色等,問題確實存在,但只要處理得當一定會得到更多人的認可,繼而得以實現。希望該模式可以得到有關部門的關注并能在中國順利地展開。
參考文獻:
[1]鄭功成.讓社會組織成為養老服務生力軍[N].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7日第005版
[2]馬貴俠.論“時間銀行”模式在居家養老中的應用[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0月第23卷第6期:117
[3]王洋.我國養老“時間儲蓄”服務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2年:36
[4]王洋.我國養老“時間儲蓄”服務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2年
作者簡介:
匡尚毅(1994—),男,遼寧營口人,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3級本科生。
鄔昭晗(1995—),女,浙江寧波人,河海大學商學院2013級本科生。
基金項目:文章系河海大學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成果之一。
項目編號:20151029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