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利工程設計工作是保證水利工程可以順利進行的基礎,也是保證水利可以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的保證。水利工程設計決定著水利工程的成本,如果對設計方案進行優化,并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根據其實際情況進行改正,就能節省水利工程的整體建設成本。水利工程設計能夠節約工程成本的同時,也能抓好工程質量。
【關鍵詞】水利工程;工程環境;壩體設計
水利工程設計要考慮的因素有防洪、灌溉、排澇、發電、水資源的調配供給等,類型不同,規模不一,功能各異,卻整合在一個系統內,按照調度使用的要求,發揮著抗旱、排澇、泄洪、灌溉等多種功能,體現出它的科學性、多樣性、先進性和實效性,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
1、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地理環境及地質條件
1.1 地理環境
察布查爾縣位于伊犁河南岸和中天山西端的阿拉喀爾山脈北麓。 地理坐標為東經80°31′~ 81°43′,北緯81°43′~43°57′,北面隔伊犁河與伊寧市、霍城縣相望,東面與鞏留縣接壤,南部以阿拉喀爾山脈與昭蘇、特克斯縣相鄰,西與哈薩克斯坦接壤。東西長約96 km ,南北寬約72km ,面積為4430.24 km 2 ,占伊犁地區總面積8 %. 屬大陸性溫帶的干旱氣候,熱量豐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夏季炎熱 ,冬季寒冷、降水少、空氣干燥、蒸發旺盛,溫度年日變化大,適宜以農為主,農林牧結合。
根據察縣氣象站多年實際觀測資料統計:該地區多年平均氣溫7.9℃,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9.5℃,極端最低氣溫-43.2℃,多年平均降水量205.8mm。最大凍土深108cm,最大積雪深65cm,多年平均風速為2.5m/s,盛吹西風,最大風速28.0m/s,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614.8mm,多年平均日照時數2810.8h。
1.2 地質條件
1.2.1 地形地貌
工程區位于烏孫山山前傾斜沖洪積平原,區內地形較平坦,受地表徑流切割,南北向梳妝沖溝發育,自東向西發育有烏爾坦溝等14條較大沖溝,溝深3~10m,溝寬8~120m??傮w地形南高北低、東高西低,地形坡度1/50~1/30。烏孫山山前帶海拔800~1500m,為黃土丘陵低山區,由更新世中期沉積及晚期沖洪積礫石、含土礫石、粉質黏土組成。
1.2.2 水文地質條件
工程區地下水埋深由南向北隨地面高程的降低而逐漸變淺,其埋深在3-200m。沖洪積平原主要接受黃土丘陵區地下水側向補給,地下水流向為由南向北。
地下水(基巖裂隙水)水質良好,水質礦化度一般小于0.5g/L。
1.2.3 工程地質條件
上更新統沖洪積層(aplQ3)在工程區廣泛分布,巖性有沖洪積粉質壤土和沖洪積砂卵礫石,是構成各類建筑物基礎的主要地層,除1號灌區一泵站基礎座落于沖洪積粉質壤土層外,其他泵站和干管基礎均為沖洪積砂卵礫石,地層結構密實,物理力學指標能夠滿足各建筑物對地基的要求。
2、某水庫壩體設計
2.1 工程概況
某水庫工程由大壩、放水隧洞和溢洪洞組成,是一座以灌溉為主, 兼顧城鎮供水、防洪、發電、旅游的綜合性山區水庫。水庫總庫容 1436×104m3 , 壩型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 最大壩高 63.85m, 壩頂長175m, 壩頂寬 6.0m, 上下游邊坡皆為 1︰1.4。壩體填筑分墊層區、過渡區、堆石區三個區域。墊層區設計水平寬度為3m;在周邊縫下游設墊層小區,頂寬0.6m;過渡區設于墊層料下游,水平寬 3m 。堆石區及過渡區填筑料采用爆破料,為凝灰巖和輝石閃長巖;墊層料采用河床砂礫料。
2.2 壩體填筑設計實施與優化
2.2.1 對壩體分區的優化
初步設計壩體填筑從大的方面分兩個區:墊層區(Ⅱ區)和堆石區(Ⅲ區) , 堆石區又分為過渡區(ⅢA區) , 主堆石區(ⅢB區)和下游堆石區(ⅢC區)。在實際施工中,存在以下問題:① 根據實際地質條件,主堆石區和次堆石區的爆破料都在同一料場開采,壩料性質相近;②壩體施工場面狹窄,縱、橫坡面上主次堆石區臨時施工道路難以布置,運料交通不暢;③ 次堆石區比主堆石區的填筑料和壓實指標都要求低,容易造成相鄰兩個區域存在不均勻沉降。兩個區域的不同要求反而增加施工難度, 給施工的安全控制、質量控制和進度控制帶來隱患。經論證,決定取消次堆石區,除墊層區外,壩體按統一規格壩料填筑,用統一壓實標準碾壓。
2.2.2 碾壓參數的優化
現碾壓試驗爆破料采用進占法鋪料,堆石料每層鋪料厚度為 80cm、100cm、120cm,碾壓6遍、8遍、10遍;過渡料每層鋪料厚度為80cm,碾壓6遍、8遍、10遍、11遍、12遍。墊層料每層鋪料厚度為40cm,碾壓2遍、4遍、6遍、8遍;墊層小區料每層鋪料厚度為 20cm ,采用 2t振動平板夯振動碾壓4遍、6遍、8遍、10遍。通過現場碾壓試驗得出堆石料孔隙率、 墊層料相對密度、小于0.075m m、小于5mm顆粒含量均滿足設計的結論,并取得各區的碾壓參數。實際施工時,采用碾壓試驗所得到的各區最適宜碾壓指標,檢測壓實值經常在臨界值左右浮動,通過實際填筑碾壓,將各區碾壓指標作了調整,并要求各區灑水碾壓,其中將過渡區每層鋪料厚度調整為40cm,主要是因為墊層區、過渡區相鄰且皆為3m寬,正好為3個碾跡, 統一鋪料碾壓,便于施工質量控制。采用上述碾壓指標后,再沒有出現壓實值在臨界值左右浮動的現象。經過一段時間施工,又發現灑水碾壓的灑水量難以控制,且隨著壩體填筑高度不斷增加,取水成本不斷加大,還耽誤工期,根據不灑水實際填筑碾壓結果,將各區碾壓遍數再一次作了調整。經過不斷的調整, 使施工基本符合設計要求。
2.2.3 大壩基礎處理
原設計將河床覆蓋層清除 50cm后, 壩體直接坐落在砂礫石層上。實際在壩基范圍內開挖探槽發現在 8~9m深的覆蓋層中, 表層 2m是砂卵礫石層, 中間3~4m 是淤泥質粉土, 呈黑色、灰黑色 ,局部最小厚度 2.0m,最大厚度 5.0m,淤泥質粉土厚度沿壩軸線方向變化很大,沿垂直壩軸線方向,受基巖頂面起伏影響,厚度變化較大, 淤泥質粉土層占到壩基覆蓋層厚度的一半, 具有高含水、高含有機質、高壓縮、低抗沖刷能力等特性,不可直接作為壩體天然壩基。為確保大壩安全,將河床以下的淤泥及砂礫石層全部清除,大壩基礎直接坐落在基巖上。
2.2.4 增加過渡料填筑區
河床段淤泥層及砂礫石清除后,古河床處形成寬 20m 左右、深 7~8m的開挖面,開挖邊坡接近90°, 施工面較小不便于施工。如果采用壩體堆石料填筑, 在溝槽兩側壩料與巖面接觸處不容易碾壓密實,為保證填筑質量,使溝槽內填筑的壩料有較高的密實度, 要求基槽用過渡料填筑。同樣, 要求在壩體與兩岸山體接觸面水平寬 3m范圍內, 也用過渡料填筑 。
2.2.5 大壩后坡增設馬道
根據大壩自動化觀測需要, 在大壩后壩坡1008.08m和1028.8m 高程設觀測房、觀測墩,一方面考慮到觀測房建基面的需要,另一方面為方便今后大壩運行管理中后壩坡巡查, 在大壩下游坡1008.8m 和 1028.8m高程增設兩級馬道。
3、結語
隨著水利工程建設技術的發展,應注重在水利工程設計工作中, 提高技術和強化管理。將最新的設計技術和設計理念大膽、科學地運用到水利工程的設計工作中,水利工程的設計工作中結合本區工程水利條件,在設計的時候要能夠克服出現的問題,保證水利工程設計工作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林超.對水利工程中建筑設計的初步探討[J].中國水運(理論版), 2007(04).
[2]劉建基,等.新疆伊犁水電站工程初步設計報告(上冊)[R].2006.
[3]吳正厚.水利工程設計的現狀及發展前景[J].河南科技.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