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飲用水源污染和水量不足是農村飲用水源中兩個主要問題,不僅對農民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影響,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本文在此列出了農村飲用水源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系列飲水保護對策。
【關鍵詞】農村飲用水;存在問題;保護措施
農村用水雖說量小,但用水點分布較分散,因而水源自凈能力較差,而農村飲水凈化處理裝備上與城市相比較為落后。并且,農村農業、養殖業和工業發展中產生的各種污染物,也給農村水源造成了嚴重污染,所以我們必須要重視農村水源存在問題,并積極制定對應措施加以解決。
一、農村飲用水源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水量不足
首先,部分農村地區由于欠缺供水設備,或是供水設備較為落后,難以從河流、山泉坑塘中直接獲取飲用水源,因而造成農村飲用水量不足;其次,是隨著農村社會的發展,大多數農村地區經濟水平不斷提升,對飲用水的需求量越來越多,并且農村種植業及養殖業等產業的大力發展也增加了農村對水源的需求量;最后,是農村工業廢水、生活廢水等受污染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造成農村水源污染面積逐漸擴大,一些水域被迫停止供應水源。這些都是造成農村地區飲用水源短缺的重要原因。
(二)污染嚴重
現階段,還有很多農村尚未建立水源保護和管理體系,在水源質量安全檢測上也缺少具體對策。并且,農村農業生產產生的農藥污染,養殖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排泄物污染,工業生產中排放的各種廢物、廢水等,均能夠導致水源污染。相關調查顯示,農村周圍水源中有超過一半以上都已經受到了污染。水污染中含有的金屬元素對人體危害較大,主要重金屬污染為氟、砷、鉀等。若氟的含量超出標準值,居民長期飲用可能會出現氟斑牙,并且還會影響機體內骨質密度,出現骨質疏松;若砷的含量超出標準值,可引起砷中毒,造成機體內臟器官發生癌變;若長期飲用苦咸水可影響人體胃腸功能,致使機體免疫力下降,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二、農村飲用水管理措施建議
(一)政府加強飲水安全管制
飲用水與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直接聯系,并且具有一定跟人利益屬性。此外,飲用水安全還具備一定社會屬性,與公共社會安全及公共利益均有密切關系。因而確保飲用水安全、加強對飲用水的管制,政府承擔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
(二)減少飲水存在安全隱患
一方面農村在針對基礎設備建設上還應加大力度,并且還需對飲用水源進行全方位監測。另一方面,政府還應注重對企業開展項目對環境影響的監控,對于一些可能會造成飲用水污染的企業項目加強控制,最大程度上減少工業污染。另外,農村還應盡量減低農藥、家禽糞便及農村生活垃圾對水源的污染,針對這些污染源進行妥善處理。
(三)籌資確保農村水源安全
資金匱乏是影響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要想做好農村水源安全工作,政府必須要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同時加強水源安全宣傳,動員一些農民、企業和盈利組織貢獻部分資金,為農村飲水安全建設貢獻力量。唯有各方合力、共同投入,才可以完完全全解決農村水源安全隱患。
(四)加強宣傳力度因地制宜
我國農村不落分布廣泛,各個地區之間也存在一定差異,受氣候環境和地理因素的影響,不同農村飲水存在實際問題也各有差異。所以,在對農村飲用水源保護管理上,政府必須要貫徹落實因地制宜原則,將水源保護和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另外,政府還應進一步擴大財政投入,并且充分發動村民力量,通過宣傳來調動農民飲水安全保護主動性,從一點一滴做好飲水安全工作。
三、農村飲用水源保護的對策建議
(一)保障飲用水源地安全措施
針對因為生活垃圾、衛生環境、工業廢水或者農藥化肥等原因導致的飲用水水源地污染,可以采取的有效的保護方式一般來說有:第一,選擇不易受到污染的水源。因為地下水源不容易遭受外部環境的污染,且衛生環境相對較好,因此可以優先選擇水質達到標準的地下水。唯有地下水短缺或者水里的鐵含量、氟含量增多,水受到工業廢棄物污染而造成水質惡化之后,再考慮使用地表水。第二,要嚴把水源工程關。應當確保在水源地工程建設項目正式開工之前就對水源地水質進行檢測,同時盡可能的選擇全封閉式的水源構筑物,防止水資源受到直接污染。第三,應當強化水源衛生防護。當水源作為生活飲水時必須要設置防護地帶,劃分各個水源保護區同時制定相關保護制度,做好水源水質監測工作。
(二)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對策
1. 制定農村飲用水源保護的法律法規
現階段國內專門針對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監督管理的政策法規依舊處于空白狀態,要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制定與農村發展相適宜的飲水保護法律法規,并且在制定上還應注意符合新農村建設要求。另外,還應分階段、分層次構建農村飲水安全監督管理機制,確保農村飲用水源保護能夠科學、高效地實施。
2. 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村飲用水源保護規劃
加強農村飲水保護不僅可以對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產生一定積極作用,同時還會對農村戰略發展規劃產生影響。因此,在進一步完善當地水域功能區劃的基礎上,在相同流域中或者相鄰地區之間有機協調的前提下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確保對飲用水源進行有效保護。
3. 建立健全農村飲用水源地應急保障體系
在貫徹落實常規水源與儲存水源保護工作要求的前提下,建立完善農村水源地戰略儲備機制以及連接干旱年、水質污染等情況下的應急供水預案。必須嚴格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和其他相關政策法規中的要求,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在以屬地管理為主,下級政府部門針對自身管轄區域內飲用水污染事件負責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當地飲用水源污染事件的解決工作,真正構成全面化一體化的防范、處理機制,形成科學全面、系統完善、快速高效的農村水源污染應急處置體系。
結語:
總而言之,飲用水源保護不僅僅是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基礎,同時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措施,對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確保國民健康、維持社會穩定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馬文宗.民樂縣農村飲用水源保護的問題及對策[J].陜西水利,2012,(01):121-122.
[2]劉詠梅.試論農村飲用水源安全保障的法律保護[J].新余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