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沙河是太子河右岸最大的一條支流,沒有較完整的防洪工程建設,歷史上多次發生洪水,沿岸損失嚴重,兩岸村屯密集,洪水沖刷將對沿岸村屯、農田以及公路造成嚴重影響,所以對險工的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北沙河;險工;治理技術
北沙河是太子河右岸最大的一條支流,流域面積1628平方千米,總長度117千米。發源于撫順市西南大頂子山,流經本溪、撫順、沈陽、遼陽等市縣,在燈塔市河洪堡匯入太子河。北沙河是一條未經統一治理的河流,沒有較完整的防洪工程建設,歷史上多次發生洪水,沿岸損失嚴重,兩岸村屯密集,洪水沖刷將對沿岸村屯、農田以及公路造成嚴重影響,所以對險工的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北沙河南紅險工位于沈陽市蘇家屯區紅菱街道南紅菱堡村北沙河左岸,長度約500米。北沙河左岸河岸沖刷不斷發展,險工護長不夠,導致河道形態發生改變,沖刷對沿岸村屯造成影響。
2013年4月,沈陽市蘇家屯區河道管理所對北沙河南紅險工進行綜合治理。根據工程具體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則,采用不同的工程措施進行處理,從而達到保護河道安全的目的。
1、地質條件
北沙河流域,地貌上屬于北沙河沖洪積扇。北沙河河谷基本上屬于寬淺型,主槽寬40-80米,槽底低于兩側漫灘2-4米,兩岸自沈大高速公路橋以下至河口,基本上筑有高3-6米的防洪堤防。堤外地形開闊平坦,總體上東南高、西北低、東北高、西南低。堤內外附近存在坑塘、洼地,地面有所起伏。
2、工程設計與施工工藝
2.1 工程規模及防洪標準。依據《防洪標準》(GB50201-94)、《北沙河河道治理規劃報告》(2009年),沈陽市蘇家屯區紅菱街道南紅菱堡村北沙河左岸段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工程級別為4級。
2.2 工程設計。根據險工段地形及河水流向情況,確定采取石籠平順護岸形式的工程措施。護岸工程的結構形式為:下部分采用7米長沉排,即以2層丙烯布護底,上鋪1×1米的柳笆網格,網格內鋪扎0.2米厚的散柴,柴排上貼7米長壓排石,壓排石粒徑為0.4-0.6米;上部分為護岸工程,即將岸坡削、填至1:3坡度后鋪砌0.35米的鐵線石籠護坡。即以封閉的整體鐵線網固定,每2米編一個獨立的鐵線網,相鄰石籠體之間互相連接成一體。鐵線網用10#鍍鋅鐵線編制而成,網眼間距為15厘米×15厘米,網眼交界處編繞兩扣,以保證鐵線網有足夠的強度。在石籠護坡下均鋪設0.2米的砂墊層,砂墊層下是一層無紡布,作為反濾層,砂墊層既可以更好的發揮反濾作用,又可以避免鋪設的無紡布被破壞;在石籠護坡頂部設寬1米厚0.4米的漿砌石護頂,在漿砌石護頂下鋪設一層無紡布作為反濾層;末端結構為漿砌石墻并埋入岸中。
2.3 工程施工
2.3.1 施工準備。實測工程區的原始斷面圖、地形圖,并進行測量定線。完成場內外施工道路建設,準備施工用水、用電及臨時設施,完成施工區內“三通一平”等工作。
2.3.2 土方工程。土方開挖利用1立方米挖掘機進行開挖完后,人工配合削坡平整,控制開挖坡度1:3,開挖后的土方除用于土方回填外,均就近回填于低洼灘地并進行土方平整。
土方回填利用2.8千瓦蛙式打夯機進行平整夯實。回填土料利用開挖后的土料,并按施工規范要求,分層回填夯實。石籠縫內種植土直接采用開挖土料利用人工進行回填。
2.3.3 土工布鋪設。土工布采用人工鋪設,在鋪設前應先進行場地平整,將場地上的雜物清除干凈,平順鋪放,松緊適度,與土面密貼。坡面上鋪設自下而上進行,在頂部和底部予以固定,坡面上設防滑釘,隨鋪隨壓重,及時回填土料。
2.3.4 石籠護坡、護腳施工。施工自下而上進行,先施工護腳沉排,后施工護坡石籠。護腳施工前,先人工平整施工面,人工鋪設土工布,鋪筑護腳沉排。護腳施工結束后,人工平整坡岸并夯實,鋪設土工布,人工鋪設護坡石籠。
3、結束語
工程實施后,控制北沙河的河流走向,控制河勢,防治水流對河岸的沖刷,使北沙河左岸的居民、耕地等免受水患水災,為新農村基本建設及沿岸居民提供了安全保障。蘇家屯區作為沈陽南窗口,是進入沈陽的必經之路,對北沙河的綜合整治直接提升了沈陽市的整體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