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鑒新疆水資源的發展現狀,本文認為在新疆水資源安全保障體系的構建過程中,要遵循水資源保護和經濟增長相協調的原則。當今社會的發展不僅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且在推進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還應當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資源和環境保護等相關問題,要堅持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持續、協調發展。
【關鍵詞】水資源;生態環境;安全保障戰略
一、水生態環境改善戰略
生態環境是關系到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自然條件。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是保障新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所必須堅持的基本方針。在實施新疆水資源戰略時,要從不重視生態用水轉變為,在保證生態環境用水的前提下,合理規劃和保障社會經濟用水。
根據新疆實際情況,實施水生態環境改善戰略,一是要重視植被建設與水土保持工作。二是要加大水環境保護力度,繼續加強和完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進一步加大節水工作力度,全面建設節水型城市和節水型社會;結合江河湖泊治理,大力減少洲灘釘螺面積。
二、水資源優化配置戰略
實現水資源合理配置,要根據新疆情,采取如下兩種不同的配置方式。一是“以水就產”的配置方式。即調整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自然分布,使之與生產力布局和生態環境保護相適應;二是“以產就水”的配置方式。即合理調整生產力布局使之與水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無論是“以水就產”還是“以產就水”,都是實現水資源合理配置的基本手段,兩者相輔相成。
要實現新疆的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必須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水資源合理配置的過程中必須緊密結合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和結構變化,結合國際國內先進科學技術、做好節約用水的各項工作。二是防洪減災、水資源配置、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必須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三是堅持開源節流并重,水利建設與經濟結構調整相結合,走內涵式發展、節水型社會之路。四是強化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實行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相統一。五是水資源合理配置與科技、政策、法律、投入支撐相協調。六是公益性水利工程應按市場經濟規律進行方案優化、經濟分析、優選比較,強調投資效益。
三、構建全疆農業用水與農村飲用水安全戰略
(一)節水高效的農業用水戰略
新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全疆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優先領域。節水高效的農業用水戰略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實施新疆節水高效的農業用水戰略,必須把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作為節水高效農業的核心。實施新疆節水高效的農業用水戰略,要實行水旱互補方針,重視發展旱地農業。根據新疆的實際情況,灌溉節水工程光靠農民投資是不行的。因此,農業水利建設投資的主要方向應實行戰略性轉移,從以開源工程和新建灌區為主轉到以建設節水高效農業為主,區委區政府應盡早把節水高效農業建設列為全疆國民經濟的重大基礎建設項目。
(二)農村飲用水安全戰略
1.完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
飲用水水源包括地表水水源和地下水水源。地表水水源保護區分為河流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湖泊、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地下水水源保護區多以開采井周圍一定范圍為保護對象。就新疆而言,確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利部門應該先對全疆水環境進行功能區劃,建立區水環境區劃地理信息系統,對區內水環境進行全局性的掌握附于農村供水設施不完善這一特殊的地區的水源保護應充分考慮其地區自身的特點。
首先,把農村中一部分可以納入城市供水系統的農村集中式飲用水納入到城市飲用水供水系統中來。新疆屬于湖域遼闊的區份,農村等周邊地區大都是一些市級城市或人口密集地區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所在地,也是大型后備水源的所在地。這些地區的飲用水供應完全可以納入到城市供水系統中來,與城市統一供應統一管理。其次,對于不能納入城市供水系統的農村獨立集中式供水系統的水源地應以飲用水水源保護點加以保護。這些自然條件充足,水質良好的農村地區,如集體村落、村落之間,應以農村居民居住點為單位,并以集中修建供水設施為首要,做到戶戶通自來水。
2.完善農村水污染防治的相關制度
應該把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點的建立與農村生活污水排放處理相配套起來。集中式修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廠。在密集型村落中完善下水道系統,偏遠人口少于10人以下居住地可新建一些簡易的污水處理設施。應充分考慮農村區域特點,以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范圍,推廣平衡施肥、精量施肥技術和生態防治技術,從源頭上控制化肥和農藥的大量施用,集中收集污水廢水,防止污水灌溉。必須嚴格執行對鄉鎮企固體廢物、農村生活垃圾、畜禽養殖垃圾、農作物秸稈等農村固體廢物的回收工作。禁止任何固體廢物隨意堆放,特別是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點的范圍內。
3.完善飲用水水源監測制度
建立農村基層環境水資源管理監測機構。目前,廣大農村和許多中小城鎮的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基礎薄弱。立法應該明確規定,在農村現有的鄉鎮一級的環境保護監測部門的基礎上,建立健全鄉鎮環境保護機構,提高他們的環境保護工作的管理效率,還要建立村一級的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在村民小組設立環境保護聯絡員。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并且水體監測政務必須公開,鼓勵群眾參與和監督。
4.建立飲用水預警和應急制度
應以縣級水利部門成立預警和應急機構,發生突發事件應即時向當地人民政府報告并采取相應應急措施。此外,還應完善飲用水安全的相關責任制度。農村由于分散的生產、經營、生活方式的影響,農村地區的飲用水具有其自身的特點農民的各種生產經營和日常生活缺少規范約束,各種生產生活廢棄物隨心所欲自由處置。對飲用水法律責任的規定,應按照“污染者負擔,受益者補償”的原則,將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刑事責任有機的結合起來,農村地區飲用水的安全保障必須當由政府部門成立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水利、環保、財政、扶貧、衛生等有關部門組成,在水利部門設立辦事機構并配備一定的人員和辦公條件,以城鎮飲用水源地為優先保護對象,實行各區、市水功能區劃政策。
參考文獻:
[1]王浩、秦大庸、陳曉軍、王建華:《水資源評價準則及其計算》,《水利水電技術》,2004年第35卷第2期。
[2]王禮茂、郎一環:《中國資源安全研究的進展及問題》,《地理科學進展》,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