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水資源的經濟學視角,分析與探討水資源安全問題的調控機理,水資源作為一種基礎性的自然資源,是生態環境的重要控制因素;同時,水資源又是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一種公共性的社會物品,又是有價的經濟物品,具有社會經濟的雙重屬性,對于人類生存、社會發展與生態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水資源;調控機理;經濟學分析
一、引言
水資源作為一種基礎性的自然資源,是生態環境的重要控制因素;同時,水資源又是戰略性經濟資源,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水資源具有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雙重屬性,其不僅對人們的生命健康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至關重要,而且直接關系到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問題,其安全性問題引起了國內外學者、政府部門和國際組織的廣泛關注。本題結合湖北省實際,研究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安全保障問題,對構筑適合湖北省情的防洪減災保障體系、水資源供給保障體系和水環境保障體系,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安全性支持全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和諧小康社會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指導意義。
二、水資源安全的經濟學解釋
在水資源處于稀缺的狀態下,實現水資源安全要確保兩個目標:一是要確保水資源的可獲得性與供應的持續性、穩定性,即要實現水資源利用的最優配置和代際公平;二是要確保水資源—生態復合系統的生態穩定或可恢復性。我們可以水資源供給安全為例來對水資源安全做出合理的經濟學解釋。
在水資源市場逐漸建立并完善的經濟背景下,一個地區是如何通過征收水資源稅作為水資源安全的“風險成本”或“保險費”,進而利用價格機制來調控水資源區內生產量、戰略儲備量與水資源貿易量,實現資源最優配置與代際公平分配,保證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這樣分析的前提是區內水資源生產成本高于國內平均成本,企業追求的最終目標是經濟效益最大化,區內需求對國內水資源市場價格影響暫且忽略不計。
綜上所述,在完全市場調節和國家不干預水資源交易的情況下,企業為追求成本最低和效益最優會購買q5數量的水資源,其中,q1由區內供給,q5-q1由區外調水獲得。在這種完全由市場配置資源的情況下,企業沒有也不愿意承擔由于其區外調水而給社會所帶來的風險成本,把它以“風險成本”的名義攤派到有關企業中去,“水資源保險金”的征收結果是,在正常時期將水資源供應價格提高到p1,這有3個效果:一是有利于刺激區內水資源生產企業適當把生產量提高到q2,從而減少區內消費對區外水資源的依存度;二是政府掌握了相當數量的“水資源保險金”,用以建立國家戰略性水資源儲備,以備在水資源市場價格劇烈波動或供應中斷時,動用區內儲備平抑水價和保障供應,起到水價振蕩“吸收器”的作用;三是可以避免為抵御水資源危機而盲目排斥區外調水,過量開發區內水資源,減少可供未來使用的資源儲備量所造成的資源代際分配不公問題。如果當代過度享用資源,雖然減少了短期風險,但由于區內水資源生產成本上升,不僅使得生產、加工和消費幾方面都受到損失,同時由于區內未來可采儲量降低,增長了長期風險。
三、水資源安全的調控機理分析
水資源安全調控機理的核心是要對影響水資源安全的相關因素予以篩選,在此基礎上進行分類,以便客觀地描述同類因子內部以及非同類因子之間的耦合關系,解釋各因素對水資源安全的影響過程、結果和調控方式。在研究過程中,我們要把水資源、經濟和社會作為一個系統來觀察,這樣有助于理解和分析與其有關的各要素相互作用過程及影響程度。
為闡述水資源安全機理,我們可以借鑒姚予龍、谷樹忠的研究成果,他們通過借鑒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部門所發展的一項反映可持續發展機理的概念框架,即“壓力—狀態—響應”模型。PSR概念模型中使用了“原因—效應—響應”這一邏輯思維來描述可持續發展的調控過程和機理,并且在該理論的指導下建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該模型主要是用以解釋發生了什么、為什么發生以及我們將如何應對和反應這3個問題。“壓力”(P)是造成發展不可持續的人類活動、消費模式或經濟系統中的一些因素,它是影響可持續發展的“負效應”——消耗資源和產生污染;“狀態”(S)反映可持續發展中各系統的狀態,它既反映經濟的狀態又反映資源環境的狀態,表示發生了什么,因而是問題的核心;“響應”(R)過程表明人類在促進可持續發展進程中所采取的有效對策,是“正效應”——減少對資源的耗竭和對環境的污染,對環境實施投資。“狀態”的變化不會只與一個或一類特定的因素有關,也不是只與一個或一類特定的反應有關,而是與許多因素包括自然的、社會的各因素都有關,各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程度是相當復雜的,利用“PSR”概念框架可以簡單地揭示這一過程,同時,可以解釋影響資源安全的各類因子的相互作用過程及所產生的結果,從而揭示資源安全的機理,對于水資源安全機理的研究也可運用該方法。
人口增長、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給資源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P),人類耗竭性的攫取水資源,通過各種社會經濟活動向水環境排放污染,改變了水環境的質量和水資源存量的狀態(S),反之也影響了人類自身的發展和后代人的福利。壓力和水資源環境問題向水資源環境研究和管理決策提出了挑戰,要求采取應對措施(R)。首先要對資源環境狀況和開發潛力、資源供求態勢、資源政策、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和社會經濟狀況等做出精確的診斷和評價;然后依照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制定出體現水資源最優配置和代際公平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政策;最終還要對水資源安全狀況進行動態監測和評估,對政策執行效果實時跟蹤,以便適時調整資源管理政策,確保水資源安全開發和社會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沈滿洪:《中國水資源安全保障體系構建》,《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卷第1期。
[2]宋松柏、蔡煥杰:《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綜合評價方法》,《水科學進展》,2005年16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