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源地原水系統是整個城市供水安全重要環節。本文在簡單介紹了上海市水源地原水系統的發展過程及現狀的基礎上,全面分析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水源地;發展過程;存在問題;對策建議
一、上海水源地原水系統的發展過程
1、2000年前的水源地原水系統
歷史上上海的水廠均沿黃浦江沿岸建造,為提高上海城市供水服務質量,上海市政府于1985年投資5億元人民幣興建黃浦江上游引水一期工程,取水頭部推移至黃浦江中游臨江段,1987年竣工投產,供水能力230萬m3/日,受益人口400萬,自來水水質明顯提高。1994~1998年,上海市政府又投資28億元,續建黃浦江上游引水二期工程,取水頭部上移至黃浦江上游松浦大橋附近,總供水規模500萬m3/日。為適應可持續發展需要,1993年建成上海第二水源地--長江水源(陳行段) 。至1999年底,上海已建成黃浦江上游引水一、二期工程500萬m3/日的取水規模,長江引水一、二期工程130萬m3/日的取水規模。
2、2000年后水源地原水系統的建設
“十五”“十一五”期間本著控制黃浦江上游的取水規模,重點開發長江口水源地,增加長江原水供應量;按照“兩江并舉、多源互補,一網調度、安全可靠”的水源地和原水系統規劃格局,完成了長江引水三期工程;特別是“十二五”期間,在推進集約化供水過程中,關閉中小河道取水口和地下水公共供水深井,供水水源向黃浦江上游和長江口集中。
截止2014年,長江口青草沙水源地供水規模為731萬立方米/日;長江口陳行水源地供水規模為206萬立方米/日;黃浦江上游水源地現狀有6座取水口,總供水規模為781萬立方米/日;長江水源與黃浦江水源供應比例從“十一五”末的3:7調整為7:3。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本市供水水源地原水系統總體適應了本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民生的基本需求,但與國家和流域要求以及上海面臨的形勢相比,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水源地水質風險依然突出
上海市位于太湖流域和長江流域的下游,其來水水質受上游情況影響,個別指標在部分斷面和年份未能達到相應水功能區要求。黃浦江及其上游河道來水主要來自江浙兩省,其水質優劣對黃浦江上游水源地的水質影響很大。近年來,黃浦江上游來水水質不穩定已經給上海供水保障帶來了一定困擾。同時,長江口陳行水源地位于長江口南岸瀏河排放口下游,時常遭受近岸污染帶影響。另外,長江沿岸分布了大量化工產業帶,對處于最下游的上海市水源地構成了一定的環境風險壓力。本市水源地位于流域下游,盡管水量有保證,但水質風險依舊突出。黃浦江上游為開敞式、流動性、多功能水域,突發性水污染事故風險難以完全避免,且受流域來水影響,原水水質不穩定;長江陳行水源地位于長江口南支南岸瀏河排放口下游,時常遭受近岸污染帶影響;整個長江口水源地每年冬春遭受咸潮入侵威脅,陳行水源地庫容不足的矛盾凸顯,影響了本市北部地區的供水安全。此外,各水庫型水源地還面臨富營養化藻類爆發的風險。
2、各大水源地及原水系統之間聯動能力有限
從宏觀角度而言,目前本市已形成長江口青草沙、陳行、東風西沙與黃浦江上游四大水源地,“兩江并舉、多源互補”的系統格局已初步形成,但四大水源之間沒有形成實質意義上的連通互補,一旦其中一個水源地發生重大危險,其它水源很難完全調配支援。長江—黃浦江兩大水源之間、長江青草沙—陳行原水系統之間應急聯動能力尚顯不足,在某系統水源地或原水管渠、原水泵站發生事故時,其他系統應急供應能力不能完全滿足用水需求。
3、水源安全保障的長效機制和水源保護配套政策仍需推進和健全
上海位于流域下游,處于遭受水環境污染威脅最嚴重的城市之一,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環境的呼聲和訴求往往被促進和支持上游城市經濟發展的要求所淹沒,急需與上游省市建立健全供水水源安全保障的長效機制。雖然,本市近年來先后頒布了《上海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上海市處置水務行業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滬府辦〔2009〕)等相關法律和文件,水源保護配套政策和管理機制日益完善,但類似黃浦江上游死豬漂浮、太浦河苯酚污染等嚴重威脅水源安全的事故時有發生,監管協防供水水源的政策措施仍亟待加強。
三、對策建議
1、深化流域合作配套政策,研究相關立法工作
為保障全市水源地安全,必須深化流域區域合作,爭取國家、流域和本市相關配套政策,共同推進長江流域管理條例的立法工作,為長江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沿江產業的優化布局、跨界水污染聯防機制建設以及生態補償和污染賠償機制的建立提供依據。建立區域統一執行的環境目標、法規和標準體系,搭建區域環境合作平臺,實現區域環境信息共享和建立聯合環境執法隊伍,針對跨界環境污染等環境糾紛事件,實現聯合辦公、協作調查、共同執法等措施。
同時,推進市域范圍內環保、水務、海事部門進一步協調合作,對水源地面臨的污染事故風險、船舶運輸風險等進行全面評估,強化和提升相關工作機制。
2、推進水源地預警預報系統研究,有效提高監管水平
健全和完善由國家有關部委和流域管理機構牽頭,流域相關省市參加的供水安全保障協調機制,研究構建以省際邊界來水和水源地為主的全市水源地監控預警預報體系,提高應對突發性水污染、咸潮入侵等事件的抗風險能力。實現與長江口、東太湖、太浦河省際邊界的水文基礎設施和環保部門水源保護的信息共享,構建水源地綜合監管體系,不斷提高水源地原水系統的管理能力和監管水平。
3、注重水源地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穩定提升水源地原水水質
完善“兩江并舉、多源互補”的水源地原水格局,提高原水系統的安全保障能力,增加系統原水供應方式的靈活性,研究青草沙原水系統與陳行、黃浦江上游原水系統間互連互通總體方案,通過原水系統增能建設形成有效聯動,以實現長江、黃浦江上游實質意義上的多水源互補互備,進一步提高全市水源地整體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在保障供水能力、滿足原水需求的基礎上,加快實施青草沙水庫排水閘工程、水庫庫內生態護坡工程和水庫輸水區攔藻網等工程建設項目來進一步穩定和提高長江青草沙水源地的原水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