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區位于華北地臺魯東地盾膠北隆起的西北部,郯廬大斷裂東側之東西向棲霞復背斜的北翼,“招萊”金礦集中區的東北部。區域內經歷太古代-新生代多期次構造活動,形成極其復雜的構造格局。本文對該地區地質特征進行了詳細研究,并分析了成礦機理,對以后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山東省;南尹家地區;金礦;地質特征;成礦機理
1、地層特征
研究區內地層主要有王氏群林家莊組、青山群、萊陽群及第四系。
(1)王氏群林家莊組(K1lj):位于本區的南部,其巖性主要為含礫粘土質粉砂巖、夾粉砂質粘土巖。
(2)青山群八畝地組(K1b):分布在本區東中南部的臧家莊斷陷盆地中,與偉晶花崗巖脈呈斷層接觸,為一套陸源碎屑巖建造,由安山質火山角礫巖組成,其原巖主要為郭家嶺花崗閃長巖。角礫分選磨圓極差,大小不一,大的可達40×30厘米,角礫不定向。上段由紫灰色復成礫巖組成,分選差,磨圓較好。
(3)青山群后夼組(λπk1h):位于本區的中東部,沿西林-陡崖斷裂中段及東段的北側分布,其巖性主要為安山質熔角礫巖。
(4)萊陽群止鳳莊組(K1Z):位于本區的中東部,沿西林-陡崖斷裂東段的南側分布,其巖性主要為磚紅色中細砂礫巖夾薄層含礫粗砂巖及粉砂巖。
2、構造特征
研究區域內經歷太古代-新生代多期次構造活動,形成極其復雜的構造格局,區域內發育有以下幾種構造:
(1)斷陷盆地構造
位于棲霞與蓬萊兩市之間,是膠北隆起區內的中生代構造盆地。根據大量的地質和物探(重力、磁力、地震)資料綜合解釋,東西邊緣的北東向斷裂是形成東西向展布的盆地邊界斷裂,五十里鋪、西林-陡崖斷裂西段構成盆地西緣,肖古家斷裂構成盆地的東緣,西林-陡崖斷裂中段及東段構成盆地的北緣。
臧家莊盆地的基底與膠北隆起基底相同,并且具有與膠北隆起相似的構造格架。它具有與膠北隆起區相似的成礦地質條件。在盆地北緣斷裂(西林-陡崖斷裂中段)中發現的西林金礦、東尹家金礦和在盆地西緣斷裂中(西林-陡崖斷裂西段)發現的奄里金礦,為在臧家莊盆地周邊開展金礦普查工作提供了依據。
(2)斷裂構造:區域內脆性斷裂廣泛發育,形成時代主要為燕山期,并以燕山晚期最為強烈,形成區域上規模較大的北東、北北東向斷裂構造和不甚發育的北西向斷裂構造。根據斷裂構造方位,可分為四組。
①東西向斷裂構造:為西林—陡崖斷裂尹家以東部分,形成時代為前寒武紀,中生代活動強烈,規模較大,長十幾公里,帶寬可達數百米,帶內構造巖巖性復雜,有深層次的糜棱巖,淺層次的構造角礫巖及各種碎裂巖。該組斷裂帶的展布、控制區域內金礦化集中區的范圍和展布形態,西林-陡崖斷裂以北為“棲蓬”金礦田。
②北東向構造:自西向東有五十里鋪斷裂,虎路線斷裂,肖古家斷裂及西林陡崖斷裂尹家以南部分。是區內金礦的重要控礦構造,五十里鋪斷裂構成“棲蓬”金礦田的西界,肖古家斷裂構造構成“棲蓬”金礦田的東界。空間上它們切割北西向斷裂,一般延伸十幾公里至幾十公里。帶內構造巖巖性復雜,多為淺層次的碎裂巖、構造角礫巖和透鏡體、斷層泥等。主要顯示左行壓扭性特征。
③北北東向斷裂:是區域內最為發育的一組構造,帶內發育有糜棱巖和各種碎裂巖,其切割最新地質體是燕山晚期的侵入巖,斷裂以左行壓扭性為主,該組斷裂是重要的金礦容礦、導礦構造,如“棲蓬”金礦田的金礦床大部分賦存在該組斷裂帶中。
④北西向斷裂:該組斷裂不發育,一般規模較小,多發育于北東向斷裂之間,方位為北西310°~330°,延伸數公里至十幾公里,寬數米至十幾米。帶內巖石為碎裂巖及碎裂花崗巖,該組斷裂呈張扭性。區域內有三條斷裂,自南向北為洼子斷裂、齊家溝~虎路線斷裂、初格莊斷裂。
3、巖漿巖
研究區域內與金礦關系密切的巖漿巖有新元古代震旦期玲瓏超單元(L42)、中生代燕山早期郭家嶺超單元(g25),現將兩個超單元敘述如下:
(1)玲瓏超單元(L42):是膠東地區侵入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出露面積400余平方公里,總體成北北東向展布,與金礦關系密切,其巖性為含石榴二長花崗巖、含黑云二長花崗巖及二長花崗巖。
玲瓏超單元的物質來源于前寒武紀結晶基底,尤其是原巖為火山巖的膠東巖群。玲瓏超單元的形成明顯受控于北北東向斷裂的伸張作用。來自下地殼或上地幔的富鉀熱流體不斷對伸張帶中的膠東巖群進行滲透、交代以致最后重熔,從而形成原地-半原地-異地侵位型花崗巖系列。玲瓏超單元中發育有大量金礦床,尤其崔召、九曲兩單元,區域內諸多大-中-小型金礦大都賦存其中。
(2)郭家嶺超單元(g25):郭家嶺超單元廣泛出露于膠北隆起的西北部,西起三山島,經招遠上莊、焦家,東至蓬萊大柳行,延伸達百余公里,南北寬約8~10公里,總面積達700平方公里。受控于東西向基底構造,在西部以板底墊托的形式發育于玲瓏超單元的九曲、崔召單元之下,呈巖株產出,東部呈大巖基形式產出。其巖性主要為黑云角閃二長閃長巖、含黑云花崗閃長巖、含角閃二長花崗巖
4、成礦機理
區內不同類型的金礦床均受斷裂構造控制。斷裂活動是區域巖漿活動和成礦作用的主要驅動力。強烈的斷裂活動一方面提供成礦熱能,另一方面創造了成礦空間,導致金礦物廣泛發生應變改造,使成礦元素活化析出,隨混合熱液廣泛運移,在斷裂適宜部位富集成礦。礦體主要賦存在北東—北北東向韌性—脆性疊加斷裂蝕變帶內,在東西向的西林-陡崖斷裂中也發現了強烈蝕變及礦化特點,并已發現三個小型金礦,礦化帶嚴格受構造控制。
參考文獻:
[1]山東省地質礦產局.山東省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
[2]胡偉華,邱介玲,王厚琴等. 山東棲霞市虎窩頂礦區金礦地質特征及礦床成因找礦方向[J].山東國土資源,2014.
[3]顏丹平,萬天豐,欒久春. 山東招遠北截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深部成礦預測[J].礦床地質,1997.
作者簡介:葉官威,男,1977,地質工程師,主要從事野外礦產勘查技術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