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誕生
2003年,從東南大學計算機系畢業之后,周源先是在上海按步就班地做著程序員,之后轉型做了三年科技記者,在這期間,他采訪了很多商業新星和技術領袖,那些在互聯網浪潮里翻滾的人,讓他開始覺得,即使文章寫得再出彩,觀點再犀利,他也永遠只是這場互聯網革命的旁觀者。
于是,他辭職來到北京開始創業嘗試,經歷了兩次創業失敗后,直到將一個叫作“知乎”的問答社區做得有點風生水起,這個80年代的極客男才感覺找到了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

知乎是一個知識型的問答社區,建立它的初心,是為了讓人們分享彼此的知識、經驗和見解。知乎與其他社區顯著區別之處在于,知乎用戶之間的社交關系,都是建立在一問一答的討論之間。一個高質量的回答者,更容易通過文字表現出的特立獨行、卓爾不群或靈光一閃,收獲認同感和滿足感。
理想中的知乎是一個提倡認真、理性、專業的社區,然而在娛樂至死的中文互聯網世界,內容“水化”是產品必然面對的問題。所以周源最開始是以邀請制的方式請那些最具有分享精神和專業知識的朋友加入知乎,等這些人使用了一段時間后,再收集用戶反饋不斷打磨完善。
于是在知乎上線后的前40天,他們就創造了8000個問題和2萬個回答。隨著知乎的“人口”不斷增加,熱門的領域越來越熱。比如說金融、電影、法律等領域,開始的時候只有一兩個問題。但隨著社會對這些領域關注度的提升,話題吸引了很多用戶,用戶產生更多內容再吸引新的用戶,然后其中的精華便自然而然地沉淀了出來。
知乎的創新人人皆可參與
互聯網所產生的改變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不斷提升線下生活的效率,電子商務,O2O、租車,這些原來依靠人力完成的事情所需要的人會越來越少。第二類則提升了人們精神生活的品質,各種社交網絡、新型的資訊渠道,讓人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知乎顯然是第二類改變力量的集中體現。
“用科技的力量和產品的方式去解決用戶的痛點,讓他們的體驗變得更好,這是所有互聯網創業公司創新的本源,當智能手機能語音視頻聊天的時候,短信就變得不好用了,而微信在這方面就搶得先機。”周源說,“所以一定要回到創新的本源,了解用戶缺什么,再以此為本去做產品。”
我們生活的周圍可能并沒有條件、空間去回答自己擅長的問題的機會,但知乎的創新之處是給了每一個人去回答問題的機會,讓有價值的人更有價值,有影響力的人更有影響力。周源堅信,未來的知乎將會持續產生高質量、可沉淀的信息,并讓志趣相投的人們在這里找到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