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乍暖還寒的正月里,充滿了各種喜慶美好的節日,農歷新年過去后,最值得期待和慶祝的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佳節。吃湯圓,猜燈謎,家家戶戶鬧元宵,歡樂的氣氛堪比大年初一。說到傳統佳節,最必不可少的元素就是“美食”,而元宵節作為春節的尾巴,更應該好好犒勞自己,享受一頓味覺系大餐。
元宵湯圓分“南北”
元宵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正月十五有“南方吃湯圓,北方吃元宵;南方看花燈,北方看冰燈”的說法。其實人們口中所說的元宵和湯圓是兩回事,這是由于北方、南方地域習俗不同所致。
湯圓與元宵的不同,區別在于做法上:元宵是搖出來的,而湯圓是包出來的。
北方的讀者一定都見過在街頭現做現賣的各式元宵,攤位上擺著一個大概直徑1米多的鐵器,形似巨大的篩子,豎起來,搖啊搖,元宵餡料就在里面像滾雪球一般裹上江米粉,越滾越大,越來越圓;而湯圓則是以糯米面搟皮兒包的,過程倒是有點像北方的包餃子,所以皮兒比較薄,做得好的湯圓表面光滑發亮,口感較軟。
北方元宵多為甜餡兒,有白糖、豆沙、芝麻、山楂等類,南方的則甜、咸、葷、素皆有,尤以寧波湯圓、貴陽吳家湯圓著稱。此外,湯圓還分有餡兒、無餡兒兩種。無餡兒的個兒小、味甜,以白糖、桂圓、桂花、藕丁、蜜餞為佐料,又稱“珍珠湯圓”,有餡兒的個兒大,狀如核桃。
各地元宵湯圓餡料差別大
不僅是名字上有地域的差別,不同地方的元宵與湯圓,在餡料上的差別講究也大著呢,不妨一起來細數一下。
北京有奶油湯圓,餡里摻有奶油,味道濃郁,奶香蘊存,甜而不膩。天津有蜜餡湯圓,用蜂蜜加上白葡萄干作餡。山東有寶塔湯圓,賣家將湯圓堆成寶塔,上插柳條,綴以紅花,用豆沙、桂花、棗泥作餡。上海有咸味湯圓,用豬肉、雞肉作餡,肥瘦適當,鮮而不膩。還有四喜湯圓,一碗四粒,芝麻、豆沙、桂花、鮮肉各一,湯為清水。寧波有酒釀湯圓,用白酒釀于湯中,使之帶有酒香,常州等地亦有此食法。四川有雞油湯圓,用純凈雞油作餡,皎白如雪,柔滑細膩。咬開后一層清亮的油脂,5個一碗,可以泡在湯里,也可以沾著芝麻和白糖吃,然后再要一碗原湯。廈門湯圓俗稱“上元圓”“圓仔湯”,以甜為主,以咸為輔,有包餡湯圓和不包餡的糖水湯圓兩種,糖水湯圓有用白糖,有用紅糖,拌以花生碎、芝麻食之。包餡亦有葷素之分,肉、菜、香菇、筍絲乃至什錦皆可。福州有鴛鴦湯圓,一碗湯圓,甜咸兩味,其特點是糯米皮絕不粘牙。而“吃在廣東”,有糖姜湯圓,用小粒片糖作餡,用糖水加鮮姜作湯,別有姜糖的清香味。有扁咸湯圓,用雞湯、肉湯加少許黃牙白或蘿卜,湯圓搓好后,在掌心輕輕一按,變成扁形。還有源自廣東、香港地區的“糖不甩”湯圓,扁形湯圓,放在糖漿內煮熟,要吃才撈上來,加上芝麻、花生碎、砂糖、椰絲。
湯圓不宜多吃或油炸
元宵或湯圓的主要成分都是糯米,屬于高碳水化合物,且黏性極高不易消化。此外餡料無論甜咸,都屬高熱量高油脂。患有胃腸道疾病、腎病、慢性胰腺炎、消化能力較差的老年人和兒童、體重超重者,更應少吃或不吃。
不少人除了水煮元宵或湯圓,還喜歡油炸著吃。雖然這樣會格外香脆可口,但油脂和熱量的比例會更高。
我們建議進食元宵或湯圓時,多喝元宵或湯圓的湯水。因為糯米粉中含有較多的水溶性維生素,可保證正常的胃腸蠕動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這些維生素大部分都溶于湯中,有利人體的正常消化和吸收。
湯圓不宜做早餐
為什么湯圓不適合做早餐呢?湯圓的主要原料是精白糯米粉,黏性高,非常不易消化。再加上湯圓餡里大量的油脂,更給胃腸增加了負擔。人早起時,胃腸道功能最弱,這個時候一下子吃這么多難以消化的東西,必定會導致機體不適。
另外,從營養上來看,用湯圓當早餐也不合理。因為湯圓里含量最多的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而蛋白質、礦物質、膳食纖維等非常少。這樣的早餐,根本不能滿足人們一上午的營養需求。專家指出,吃湯圓最好在中午,這個時候人體的胃腸功能最強,也有充分的時間來消化湯圓里過多的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