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藥與西藥同時服用的情況,從臨床經驗看,應相隔半小時服用。因為大部分西藥開始被身體吸收約需半小時左右,經新陳代謝后對中藥的影響很小。相反有些中藥,如醫治傷風、感冒的藥材,其藥性發揮會較快,同樣約半小時后可吃其他藥。如果是具有滋補作用的中藥處方,相距時間應再適當延長一些。
中西藥相沖的情況,對于長期病患來說威脅會更大一些,因為像哮喘、心臟病、糖尿病等患者,或長期需藥物抑制病情的患者,除了需要定期服用西藥外,多會選擇中醫藥治療、調理。兩藥相撞后,有可能相互抵消了功效,或令藥性過猛,產生不良副作用。
不論是中藥還是西藥,在服用時間上都頗有講究。藥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呈現明顯的生物節律性,不同時間服藥,其療效和毒性可能相差幾倍甚至幾十倍,所以要充分發揮藥物療效,同時讓不良反應降至最低,就必須掌握最佳的服藥時間。
1、首先,在用藥前請仔細閱讀說明書或取藥時仔細聆聽藥師的提示。通過餐前餐后間隔給藥、服中西藥間隔半小時的原則既能增強藥物的有效性,又可以減少藥物的相互作用。
2、其次,可參考“時辰藥理學”,針對病情選擇最佳給藥時間能最大限度發揮藥物作用,盡可能降低毒副作用。例如氫氯噻嗪宜在7點服用,不良反應最少;呋噻米于10點服用,作用最強;地高辛在8~10點服用,血藥濃度低,但生物利用度和效應最大,下午2~4點給藥,則血藥濃度高而生物利用度低,暴風雪和氣壓低時,人體對強心苷的敏感性顯著增強,這種情況下用藥劑量應減少,否則容易發生中毒等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