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平伙”是家鄉(xiāng)對集體聚餐的俗稱。那時候,農(nóng)村還是人民公社化,實行集體經(jīng)濟(jì)。一個村莊劃為一個生產(chǎn)小隊,社員們按工分計報酬,農(nóng)活繁重,生活艱苦。一年到頭,除了過節(jié),很少有葷腥吃。小隊會在每年的夏秋兩季農(nóng)作物收獲后組織聚餐,以此來改善生活。每到這個時候,村里就如同盛大節(jié)日,大家開懷暢飲,不到酒醉飯飽,不肯罷休。
“打平伙”前幾天,小隊隊長就要安排人手做準(zhǔn)備。去供銷社買香菇、木耳和筍等干菜,去糧站買面粉,請好炸油條的師傅,然后安排屠戶殺一頭肥豬。廚師也是小隊的社員,別看她們是家庭婦女,卻是烹調(diào)高手。廚房就選在小隊長家,他家的廚房寬敞,人員活動施展得開。
這一天,炸油條的師傅早早就在廚房外面的空地上用土磚壘起了臨時爐灶,放上一口大鐵鍋,鍋里加進(jìn)大半鍋菜油。菜油不用買,生產(chǎn)隊每年都要將一定量的油菜籽和芝麻送到公社的榨油廠去榨油,再按人口多少分?jǐn)偨o小隊社員全年食用,小隊會留一點供當(dāng)年打平伙。鍋里菜油翻滾,濃濃的油香溢滿整個山村。師傅熟練地和粉、搟條、切片,然后拿在手上稍作轉(zhuǎn)動,放進(jìn)油鍋。不一會兒,白色的面條迅速膨脹、增大,成了金黃色的油條。我們小孩子聞香而至,遠(yuǎn)遠(yuǎn)地圍在油條鍋邊,好奇地看著翻滾的油條,貪婪地嗅著香味,猛咽唾沫。這時候是吃不到的,要等聚餐完由專門人員按勞動力分配好,大人拿回家去,才可以吃。老人、小孩是不能參加打平伙的。
外面炸油條的師傅在忙碌著,里面的廚師更是忙得不亦樂乎。好幾個年輕的姑娘、媳婦為她們打下手,洗菜,切魚,順豬腸。待一樣一樣的菜肴和作料準(zhǔn)備好后,就開始炒菜了。說是炒菜,實際上大都是燉的,即使有的需要炒,也是大鍋炒,跟煮差不多。炒好的菜也是用提前從各家各戶拿來的搪瓷臉盆盛。沒有現(xiàn)在聚會的盤子和碗,即使有也不用。原因是太小了,裝不下。菜肴裝在臉盆里,上面蓋上罩籃或鍋蓋保溫,只待社員收工吃。
剛收工,餓得發(fā)慌的社員就迫不及待地來到聚餐的地點。廚房里的人早就把桌子擺好。我們小隊不大,勞動力不過三十多人,八個人一桌,也就四五桌。桌子就擺在隊長家門口的稻場上,每張桌子上放著四五個臉盆,占滿了桌面。隊長一聲令下:開飯嘍!大家端起飯碗,狼吞虎咽地吃起來。一般情況下,不提供酒,只有年成特別好時,隊里也釀了酒,大家才可以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如果不喝酒,時間就短些,三大碗米飯下肚,桌面臉盆里的菜肴連湯帶水都滾進(jìn)了社員的肚子。那時候,生活條件艱苦,人人肚子里油水都不足,飯量特別大,三十幾個人沒有幾大鍋米飯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大人們打完平伙,拿著分好的油條回家;有的人還會悄悄地用碗端點魚肉回來,老人和小孩才可以跟著享用一番,感受打平伙的氛圍。那時,感覺那油條吃起來特別過癮,我一口氣就可以吃好幾根。有時候,小隊里不待打平伙也會請師傅炸油條,分配給家家戶戶嘗鮮,讓我們這些小饞鬼也沾了不少光。
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再也感受不到打平伙這種熱鬧的場面了,而我卻把它深深地保留在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