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小時候每到過除夕時,我爺爺就給我們講中國剛解放那時候的春節是怎么過的。他說那時候都是按農歷算的,統稱過年。過年,在人們心目中可是個頭等的重大節日。即便平日過的再艱苦,再緊巴,到過年也得鋪張一下。尤其是小孩子們,更是喜歡過年。因為一年到頭都是吃粗糧加野菜,很少見油星。而過年可以吃到白面饃饃、熬肉菜和水餃,再加上穿新衣、戴新帽,這也是曠日已久的期盼。剛進臘月,人們便開始忙活開了。整理家務、清掃庭院,碾米磨面、殺豬宰羊,就開始準備過年了。
人們把一年好不容易積攢的錢拿了出來,趕集上店,給家人添件新衣服。老爺子買個新帽殼兒,做件新長袍,女人換個新發卡兒,女孩買根紅頭繩,男孩買個“狗喜歡兒”(涂彩的泥人)和幾掛鞭炮,一家人歡歡喜喜,迎接新年的到來。
臘月二十三,是人們統稱的小年。“二十三,糖瓜粘”。這天,據民間傳說,是灶王爺升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工作的日子。灶王爺上天后要把人們一年來的善、惡行為逐一向上反映,以作為閻王爺為其增、減壽命的依據。為了防止他上天后胡說亂講,人們就專門為他制作了又粘又脆的糖瓜給他供奉。其目的之一是賄賂,讓“灶火爺上天把好話言”;之二是想粘住他的嘴,難以開口講話。所以,每到這時候,人們就開始誦念: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燉豬肉……。還有攤煎餅、烙餅折、蒸饃饃、做年糕,每家都忙得團團亂轉,不亦樂乎。
蒸饃饃(饅頭),當時分為米面的和白面的兩種。米面的,是準備在過年時,平日家里自己人吃的;而白面的,則是專供大年三十兒、初一全家人聚餐,和節日期間來客人或走親戚時用的。那時,走親戚可買不起點心,基本都是帶一竹籃子白面饃饃,并用紅布包裹起來當作走親戚禮品。在親戚家吃喝完后,對方象征性地留下兩個,剩下的又就全帶了回來。這種風俗習慣,一直延續到1980年的改革開放初期。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日益改善,這種拮據的風俗習慣也在逐漸悄然變化。如今,走親戚、串朋友時帶奶制品、飲料、糕點、美酒或肉食,已經是習以為常了。
蒸白面饃饃,在那時可是個大事情。到時,一家人齊動手。有挑水的,有和面的,有抱柴禾、有拉風箱的;小孩子們則站在一旁眼巴巴地等著、看著。女人把經發酵并和好的一塊塊面團放在刻有花紋的饃饃殼(模具)里,用力摁實,待出模后再放到屜上蒸。為了使粗制面粉的饅頭發白,好看,人們還通常使用硫磺熏燎,外面看起來很白,但里面卻是黑的。等蒸熟出鍋后,再用染料點上紅點即成。到這時,久久期待的全家人高興極了,你掰一塊兒,我掰一塊兒嘗嘗,覺得好吃極了。因為已經吃了一冬天紅薯干餅子和紅薯,大家早就吃怕了。只有等到過年(或麥收時節)才偶然吃一回白面饃饃,這可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大年三十兒(除夕)這天,各家各戶街門上都貼上了紅對聯,家鄉人叫“對子”;大街小巷都吊掛上了“花花紙”。在村里主道上,還會搭起巨大的牌坊,使“年”的氣氛更加濃郁。在外邊謀生的兒子(們)一家子都要在除夕前趕回家與父母團聚,共吃年夜團圓飯。除夕夜,在震天的鞭炮、二踢腳的爆鳴聲中,村里的幾面大鼓,在不同地點,由人們分班輪替著敲,一直敲到深夜或凌晨方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