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復習具有明顯的階段性,每年《考試大綱》出版之后,很多學生都開始進入第二輪復習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習方向、學習方法、學習策略是否得當直接影響高考成績。下面,筆者以2014年全國Ⅰ卷第36題為例,談談如何進行地理第二輪復習。
原題呈現(2014年新課標全國Ⅰ卷第36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所示區域海拔在4500 m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風,年平均大風(≥8級)日數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鐵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間的路段風沙災害較為嚴重,且主要為就地起沙。風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 cm高度范圍內。
(1)分析錯那湖東北部沿岸地區冬春季風沙活動的沙源。
(2)說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簡述風沙對該路段鐵路及運行列車的危害。
(4)針對該路段的風沙災害,請提出防治措施。
建議一:關注《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及其變化,回歸《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的本質要求
2016年,安徽高考將全面使用全國卷,這就要求我們要更加關注考試的綱領性材料——《課標》和《大綱》,它是高考命題人出題的依據。很多學生往往覺得這些綱領性材料太籠統,看了也白看;也有些學生只關注當年《大綱》的變化,其實這樣的想法不太恰當。筆者認為,對于《大綱》的變化要關注,但不能過度,全國卷《大綱》的穩定性非常強,穩定不變的內容才是高考命題人更關注的,而且有些變化只是表述變得更為規范,或者是結合社會發展變化做了適當的調整;對于《課標》的回歸,如果只看籠統的一句話,的確作用不大,但是如果能與歷年高考真題結合分析,多體會試題如何實現《課標》要求,就能提高學習方向的準確性,提高解題思路的清晰度。例如,從上述試題看,它很好地體現了《課標》要求,所涉及的知識點主要有兩條:一是“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荒漠化發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綜合治理措施”,二是“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簡述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四個小題縱向設問,由沙源(物質條件)→起沙(動力條件)→危害(影響)→措施(對策),結構十分清晰。
建議二:關注知識網絡構建,重視基礎知識和原理的靈活應用
地理基礎性知識和原理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內容,在第一輪復習階段學生對單個知識點和原理已基本掌握,而且往往也做了詳細的筆記,因此很多學生在第二輪復習階段往往特別關注筆記上記載的知識點,其實這樣做是不恰當的。因為憑借這種碎片化記憶,當在高考中遇到綜合程度較高的問題時,分析起來就很困難。給同學們的建議是:一要加強知識網絡構建,二要重視基礎知識和原理的靈活應用。知識網絡構建其實就是對《大綱》規定考點的重組與整合,重組與整合可以是章節內的,也可以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間的,還可以是必修與選修間的,強化考點間的邏輯關系,必須要有個基本線索,依據線索來建立聯系、對比異同和概括特征。對基礎知識和原理的記憶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如果不能做到結合真實情境分析,在高考中就很難做到遷移和變化,特別是學生容易將教材中的知識和原理絕對化處理,以致在高考中犯錯誤。例如,從上述試題看,如果學生不結合真實情境分析,認為風沙活動只有在干旱背景下才有,認為風沙只會在氣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稀少的條件下才會出現,這樣就很難正確解答此題;同樣如果只對沙塵暴的危害做碎片化記憶,不結合試題需要分析的真實情境是鐵路路段,也不能準確表達出風沙對鐵路及列車的危害和防治措施。另外,該題前兩問體現對自然地理的考查,后兩問體現對人文地理的考查,同時也體現對必修與選修知識結合的考查。
建議三:關注主干知識的考查方向,淡化追求熱點事件和熱點區域
中學地理基礎性知識和原理,指中學地理學科重要的地理事物、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基本的觀念和結論,但高考不可能做到全覆蓋,必然更多地關注主干基礎知識和原理。第一輪復習后,學生基本知道哪些是主干知識,但未必知道其核心考查方向,同一主干知識在以前分省命題的背景下,命題人的關注點是有差異的。針對安徽省2016年將使用全國卷的實際情況,建議同學們反復做全國卷試題,從試題中多體會地理學科的核心思想,多品味主干知識的考查方向和考查形式。對于熱點事件,同學們可適當關注,不必為此花太多時間,因為是否詳細了解熱點事件和熱點區域并不影響高考地理學科解題,區域是命題的載體,關鍵是看自己能否發現區域上承載的解題信息,結合原理運用解題信息來分析問題。例如,從上述試題看,根本就沒有任何熱點材料引入,對所涉及區域及背景信息無須記憶,只要我們善于發現圖中信息和文本信息,多思考信息與問題的關系,比如對風的表述、“就地起沙”、河湖信息、海拔信息等就可以解決問題。
建議四:關注高考真題的答案設計與表達,重視分析自己的慣性思維及表達錯誤
高考真題是通過較長時間的修改和打磨形成的,其情境和信息的呈現,設問的表達,選項的設計,答案的表述都非常規范,彼此之間有清晰的關聯。對于選擇題,同學們日常訓練要控制時間,如果前面用的時間過長,會導致后面主觀題缺乏足夠的答題時間。對于綜合題,一定要了解綜合題答題語言從哪里來。一般來說答題語言有三個來源:一是試題本身材料提供的顯性或隱性信息,二是中學地理教材中的規范語言,三是考試時通過對材料的把握,運用所學知識歸納的結論。在組織答題語言時一定要淡化答題模版的使用,做到有層次性和邏輯性,要克服答案組織的隨意性、通俗性,要多分析自己日常訓練中語言表述的一些不好習慣,特別是要多關注專業術語和概念的使用細節。例如,從上述試題看,該題考查比例尺較大,空間范圍較小,在較大區域下(青藏高原)選局部(鐵路某路段)考查,意圖明確。在具體的答案表述過程中,考生不能使用現成模版,必須有所變化,答案需要對材料信息做邏輯推理,同時又要結合風沙運動的動力機制進行綜合分析等。
總之,第二輪復習要做到扣《課標》、明方向、抓主干、成網絡、練真題、析錯誤、重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