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益51A系由黃岡市農業科學院和湖北農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金23A作母本,益51B(嘉育948/金23B后代的選系)作父本,經連續回交選育而成的水稻三系不育系,于2014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益51A在湖北黃岡市6月播種,播始歷期52±1 d,柱頭發達、外露率高、易制種,配合力強,所配組合優勢強,米質好。
關鍵詞:水稻;三系不育系;益51A;選育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22-5745-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22.004
The Breeding of Early Maturity and High Quality CMS Line Yi 51A
ZHOU Qiang, WANG Huan, L?譈 Rui-ling, ZHAGN Sheng, CAI Xing-xing,LI Xing-hua
(Huangg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uanggang 438000, Hubei, China)
Abstract: Yi 51A, breeding by Huangg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Hubei Benefit Farmers Bio-Technique Co. Ltd,as an CMS line, which was developed by successive backcrossing with Jin 23A as female and Yi 51B (progeny of Jiayu 948 and Jin 23B) as male parents respectively. It was released by the Hubei crops variety approval committee in 2014. Yi 51A was usually sowed in June in Huanggang City, Hubei province, about 52±1 d from sowing to heading. It has character of high percentage of exserted stigma, high combining ability, high quality and simple seed production.
Key words: rice; CMS line; Yi 51A; breeding
水稻育種目標為選育育性穩定、株型理想、異交性好、配合力強、優質(主要是高直鏈淀粉含量、低堊白率和堊白度)的三系不育系,適合培育出優質、高產的水稻新組合。制定以育性穩定為核心的育種目標、恰當的選育技術路線是不育系選育成敗的關鍵[1-4]。
育種人員在優質米選育過程中,發現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優質的不育系,而主要是缺乏高直鏈淀粉含量、低堊白率和堊白度的不育系。因此,本試驗以強配合力、高直鏈淀粉含量以及株型好的金23B作為骨干親本,與低堊白率、抗倒伏的嘉育948雜交,通過多年多代系譜法選擇和成對回交相結合的方法選育出聚合雙親多個優良性狀的新不育系。其中,金23B是從湖南常德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引進,嘉育948是從浙江省嘉興市農業科學院引進。
1 選育過程
2000年在黃岡市農業科學院梅家墩試驗農場和海南育種基地,用嘉育948作母本、金23B作父本雜交經系譜法多年多代選擇出益51B,與金23A經多年成對回交轉育而成益51A。至2005年其農藝性狀基本穩定,2006年春季海南開始測配組合,當年株系鑒定中其所配組合表現優勢強,2007年海南人工繁殖益51A并大量測配組合,2007年黃岡繁殖制種益51A并進行組合鑒定,2008年小組合制種,2009年開始推薦益51A所配多個組合參加各級區試。其中益51A/岡恢988在2012年湖北省晚稻區試中表現突出,2013年進入續試和生產試驗,2014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其具體選育過程如表1所示。
2 特征特性
2.1 農藝性狀
不育系的特征特性直接或間接影響所配制組合的生產利用價值及種子產業化能力[5]。益51A屬野敗型早秈不育系,感溫性強,株型好,較緊湊,較矮,分蘗力中等,莖稈較粗,葉色濃綠,劍葉較長、微外卷,葉片挺直、耐肥抗倒。穗層整齊,穗型較大,著粒均勻。谷粒長型、無芒,葉鞘、稃尖、柱頭紫色。柱頭發達,外露率較高,異交結實好,容易繁殖和制種,有利于商業化生產。在黃岡5月上旬至7月上旬播種,播始歷期51~54 d;株高58~60 cm,主莖葉11~12片;花時較早,午前花率較高,10:00左右進入盛花;穗長18~20 cm,每穗總粒數120粒左右,千粒重24~25 g。
2.2 育性及抗病性表現
育性穩定,千株群體不育株率100%,套袋自交不育度100%;花粉不育度99.99%,花粉敗育屬典敗類型,無自交結實情況。抗性鑒定為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
2.3 一般配合力及品質產量
不育系的一般配合力和品質關系到雜交稻的豐產性和品質[6],選育優質高產的雜交組合,關鍵在于選育配合力好的優質不育系[7]。自2009年以來,每年均有多個益51A所配組合在產量和米質方面明顯優于對照,并有1~2個組合被推薦參加省級以上區試。益51A所配品種益優988于2012~2013年參加湖北省晚稻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為8 151.6 kg/hm2,比對照金優207增產4.12%。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出糙率82.2%,整精米率68.6%,堊白粒率19%,堊白度2.8%,直鏈淀粉含量21.6%,膠稠度50 mm,長寬比3.1,品質較優,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二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
3 不育系繁殖技術要點
3.1 選擇最佳抽穗期,確定適宜播差期,確保父母本花期相遇
繁殖田抽穗期的最佳天氣條件是:日平均溫度28~30 ℃,日最高氣溫≤33 ℃,田間相對濕度80%左右,每天日照不小于10 h,無連續3 d以上陰雨或高溫天氣。根據黃岡市的氣候特點和繁殖經驗,益51A繁殖在8月中下旬抽穗揚花較為適宜。6月下旬播種,益51A播始歷期為55 d左右,故母本益51A安排在6月25~30日播種,一期父本與母本同期播種,二期父本比母本遲播5 d。
3.2 培育豐產群體,構建合理穗粒結構
良種是增產的內因,合理配套的栽培技術是挖掘品種豐產潛力的保障[8,9]。選育單產潛力更高的品種和改進栽培技術將對今后提高國內糧食產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10]。
3.2.1 稀播培育壯秧 選擇向陽、肥沃、排灌方便的田塊作秧田。秧廂寬1.5 m,溝寬0.3 m,在播種前3 d進行苗床培肥,每公頃施高效復合肥(N、P、K總含量為48%)225 kg、尿素75 kg。秧田與大田比為 1∶6,大田用種量為母本37.5~52.5 kg/hm2,父本3.8~4.5 kg/hm2,秧田播種量為150 kg/hm2。催芽后分廂定量稀播、勻播。播種至2葉1心前以濕潤管理為主,2葉1心后灌薄水上廂,施尿素60 kg/hm2。適時噴施農藥防治病蟲害。
3.2.2 適時移栽,合理密植 移栽秧齡15 d左右,做到帶蘗、帶泥、帶肥、無病蟲移栽。父母本行比2∶12~2∶14,父母本行間距19.8 cm,母本移栽密度13.2 cm×16.5 cm,每穴插2~3株苗,保證基本苗達到180萬~225萬株/hm2。父本栽插密度為19.8 cm×16.5 cm,每穴插3~5株苗。
3.2.3 加強肥水管理,培育豐產苗架 由于益51A、益51B營養生長期較短,采用重施底肥,追肥采取前期“一轟頭”施肥技術。中等肥力田塊每公頃施碳酸氫銨750 kg、過磷酸鈣375~750 kg、氯化鉀150 kg作底肥。第一次追肥在移栽后5 d內進行,一般施用尿素75 kg/hm2,第二次追肥在移栽后12 d內進行,施用尿素112.5~150.0 kg/hm2,氯化鉀112.5 kg/hm2,父本增施尿素37.5 kg/hm2。在管水方面,保持淺水活蔸,返青后露田促分蘗,夠苗曬田,以控制后期無效分蘗。幼穗分化5期后保持淺水養胎,施?;ǚ?1次,一般田塊每公頃施氯化鉀75.0 kg和尿素37.5 kg,達到控蘗增粒、提高成穗率的目的。抽穗揚花期保持3~4 cm水層,趕粉結束后至成熟應干濕交替,切忌收割前斷水過早。
3.3 適時適量噴施“九二0”,及時趕粉
益51A劍葉挺直卷曲,對“九二0”反應較敏感。抽穗10%時父母本同時噴施“九二0”30 g/hm2,第二天噴施“九二0”75 g/hm2,父本要加噴1次,第三天再噴施“九二0”120 g/hm2,使父本高于母本15 cm左右,以利于人工授粉。見穗10%以后連續7~9 d趕粉,重點抓好盛花期趕粉,每天趕粉3次,做到“輕推、重抖、慢回手”,使花粉揚起有高度,散落均勻。
3.4 嚴格去雜,確保種子純度
在整個繁殖過程中,要嚴把防雜保質關。盡量選用原原種進行繁殖。選擇自然隔離條件好、排灌方便、前茬最好非水稻的田塊進行繁殖。秧苗期、分蘗期除去葉色、株型等有明顯差異的雜株,重點抓好始穗期、齊穗期、收割前的除雜工作,特別要求在每天趕粉前把雜去掉,收割前除去保持系。打谷、曬谷時嚴防人為和機械混雜。確保種子純度達到99.9%以上。
3.5 加強病蟲害的防治,適時收割
由于繁殖田施肥水平高,栽插密度大,生長勢旺,繁茂性好,極易遭受各種病蟲害。同時由于親本沒有抗源,益51A近幾年接種鑒定結果均為高感稻瘟病,但田間種植未發現稻瘟病危害。抽穗前后應加強對螟蟲、稻飛虱、紋枯病、稻瘟病和黑粉病等的綜合防治。當95%種子成熟時搶晴天收割,單打分曬。切忌雨天收割后堆放,以免影響種子質量。
參考文獻:
[1] 雷捷成,游年順,鄭秀萍,等.野敗型秈稻雄性不育保持系選育的實踐與理論[J].福建省農科院學報,1986,1(2):16-21.
[2] 雷捷成,游年順.水稻微效恢復基因排除方法及效果[J].雜交水稻,1989(3):36-39.
[3] 游年順,黃利興,雷上平,等.水稻微效恢復基因與不育系選育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5(4):487-492.
[4] 雷捷成,游年順,黃利興,等.秈型三系不育系選育的實踐與理論[J].福建農業學報,2000,15(增刊):136-140.
[5] 張以華,黃利興,雷上平,等.高異交率、抗稻瘟病水稻三系不育系全豐A的選育與利用[J].熱帶作物學報,2012,33(5):786-791.
[6] 潘潤森,毛大梅,陳志偉,等.雜交水稻三系不育系選育的實踐與思考[J].雜交水稻,2005,20(5):6-9.
[7] 徐秋生,胡忠孝,田 妍.水稻三系不育系湘豐70A的選育與應用[J].雜交水稻,2013,28(2):11-12.
[8] 朱德峰,張玉屏,陳惠哲,等.中國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創新與實踐[J].中國農業科學,2015,48(17):3404-3414.
[9] 朱德峰.超級稻栽培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
[10] 顧銘洪.水稻高產育種中一些問題的討論[J].作物學報,2010,36(9):1431-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