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被稱為“眾籌”元年,2015年被稱為“互聯網+”元年、“社群經濟”元年,2016年被稱為“新IT”元年……如此眾多的商業元年接踵而至,這必然昭示著商業世界的某種秩序、規則已經被深刻改變。
從共享經濟到工業4.0
今天,全新的技術和商業模式正在引發全球的震蕩。共享經濟、社群經濟、工業4.0無疑是這股震蕩中,先鋒氣質十足的新商業生態。
有些事情已經在我們身邊發生,就共享經濟而言,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坐出租車,用Uber出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住酒店,通過Airbnb住在當地人家中……
就社群經濟而言,各種各樣的線上線下組織誕生,小米成為產業奇跡,自媒體高歌猛進,IP電影賺的盆滿缽滿……
就工業4.0而言,智能制造大行其道,從生產到消費的環節被重新構建,一批定制化的工業產品開始進入我們的生活……
所有這些商業生態的基礎,無疑還是互聯網,在互聯網的時代,過剩產能不再是燙手山芋。共享經濟將從消費端重新利用閑置的材料,工業4.0將從生產端化解無用產品的誕生,社群經濟則將進一步打通生產與消費的距離。

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改變傳統認知,擁抱這個基于互聯網的新商業時代。
“過去我能明顯感受到兩種觀點的交鋒,一些人對于互聯網很焦躁、很著急,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所謂的互聯網思維是騙人的。但現在,大家已經變得比較客觀和理智,有幾個方面已經有了共識。首先,大家都認可所有的用戶都跟互聯網有關,傳統行業一定考慮產品如何在線上進行銷售;第二,大家都覺得要把自己的產業鏈打開,不是簡單地平移到互聯網上,而是看哪個環節可以通過互聯網降低成本和匯聚人氣;第三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找到了跟互聯網相關的創新點,比如汽車電子接入互聯網,在線提供服務。大家開始慢慢看到新的商業模式和更大的格局。”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
事實上,這幾年來,政府促進供給側改革的一系列政策也催生了很多基于此類模式的企業。在“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下,各式各樣的創業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滴滴快的、大疆無人機等平臺、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些傳統企業也正在利用這些先進技術和模式進行自我革命,紅領集團的數字化工廠,海爾的透明工廠,均可視為變革的某種樣板。
但這些還遠遠不夠,在醫療、教育、食品、旅游等民生基礎行業,還存在著大量的資源配置失衡的問題。可以預見,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新的商業生態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期。
傳統企業的機遇與挑戰
“幾年以前,只要你認認真真做事、努力把你的企業做大,一定能有好結果。但是今天不一定了,當你勤勤懇懇認認真真做事,把企業做得越來越大,但你發現利潤會越來越低,你生產過剩的產品,環保要求提升、出口受到限制,方方面面的壓力使得你生產越多、單位毛利越低。”這是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一次論壇上的發言,在他看來,嚴峻的市場環境下,傳統行業如果不變革就是等死。原因很簡單,傳統方式走到盡頭了。

科技正在催生新的商業模式,正如《移動互聯 決勝O2O》一書中提及,“科技屬性是酸性的,釋放科技,它將燒毀經濟、工業和產品中積累的低效率環節。”信息革命創造新的業態和生態系統,同時打破工業革命的舊有基因,傳統的商業形態發生裂變。基于平等、開放、互動、迭代等互聯網思維與傳統產業相融合,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互聯網與傳統經濟之間的界限正在消失,這正是全新商業價值重構的過程。
同時,在重構的過程,企業需要打破很多壁壘,可能會經歷轉型的陣痛。這也是很多傳統企業的糾結所在:不轉型等死,轉型怕轉死。
從某種程度說,新商業時代的價值重構,對于很多企業是機遇大于挑戰,只有打破原有商業格局,重構商業價值體系,傳統企業或新興企業才有機會實現新的突破與超越,成就新商業霸主。
哪些行業更容易得到突破?在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高紅冰看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不斷成熟,經濟性、便利性和性價比越來越高,并作為一種基礎設施被廣泛安裝在數億人群和產業中間。在未來5~10年,繼傳媒、廣告、零售業之后,交通、物流、本地生活服務、批發和產業集群、制造業、農業、金融、房地產等行業會完成在線化、數據化,出現新商業生態的熱潮。
“比較容易被突破的領域:一是行政壟斷比較少、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領域,比如零售、餐飲、物流;二是供需發生轉換,供大于求的領域,例如,如果房地產供求關系發生反轉,也會加速其互聯網化;三是問題較多、老百姓不滿意、信息化水平低的行業,比如城市交通、醫療領域。”高紅冰說,“比較難突破的領域是行政壟斷壁壘高的行業,比如金融服務、能源(例如汽油零售)和通信。這些領域取決于放松管制的進程。”
值得一提的是,新商業時代還是資本推動的時代,一方面,國家正在啟動資本市場多元化改革,上市IPO呈現出以注冊制為核心全面深化審批制改革,多層次股市與機構間債市共同發力,私募及衍生品市場迎來更大發展空間。對于企業而言,盡快讓自己的公司、產品及服務證券化是一個趨勢,資本并購將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另一方面,隨著新三板、眾籌、P2P、路演等新融資模式的崛起,以及高端人脈資源的開放、融合,中國的資本運作空間將會變得更加廣闊。
未來,很多優質的中小企業,完全可以通過資本運作,借助資本力量實現企業的發展壯大與資本增值。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很多新崛起的商業項目,例如餓了么、滴滴打車、互聯網家裝平臺等等,背后都有強大的資本力量在推動。
我們可以看到,新商業時代的競爭已經不僅僅是表面看到的產品競爭、品牌競爭,它背后隱藏的還有資本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