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的執行理事,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新聞發布會上精彩解讀了會議主題“綠叢林——商業的新秩序”。本刊記者就商業新秩序、農業供給側改革及企業家精神傳承等方面的問題專訪了劉永好。
“450億”首富的濟南現場
2月24日,胡潤研究院發布《2016胡潤全球富豪榜》,大中華區以568位十億美金富豪的人數首次超越美國,劉永好家族以450億身家成為四川省首富。

事實上,在中國當代商業史上,從有富豪榜這個概念開始,劉永好就從未缺席,早期更是首富寶座的常客。如今數字積累到一種程度,大概變得籠統而抽象,“首不首富是媒體關注的事兒,我只關注產業的未來”。
在中國的商業大咖里,劉永好是農業氣息比較濃的一位,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出臺后他都四處受邀解讀文件精神。實際上他大學畢業、當過老師,對農村生活熟知是因為他有過知青的經歷。及至后來在農業領域創業成為全國第一,又涉足金融、互聯網等領域,但農業仍然是他最強烈的個人符號。
你在這位愛吃紅燒肉和麻婆豆腐的首富那兒看不到名貴的手表和腰帶,甚至身上考究的西裝和白襯衫,都是在女兒要求下才開始穿著。
創業幾十年,據說劉永好每天工作至少12小時以上。這次綠年會發布會的行程特別滿,65歲的劉永好卻仍然顯示出充沛精力。他已經很久沒有與山東媒體如此近距離的接觸,及至后來專訪,他甚至推動沙發,親手布置了采訪的現場格局。
作為新希望集團董事長、中國民生銀行副董事長,以及中國企業家俱樂部執行理事,劉永好首先就“綠叢林”、商業新秩序等概念做了自己的闡釋。在其后嘉賓的演講期間,他大多數時間是在傾聽,偶爾會拿出手機。那是蘋果公司的最高端產品,曾經是無線電發燒友的劉永好對最新的IT電子產品充滿興趣,據說還曾經“羞辱”女兒劉暢:“作為一個80后你竟然玩不轉iPhone,不覺得羞愧嗎?”
“親”和“清”的商業新秩序
商業作家吳曉波在著作《激蕩三十年》里描述,劉家兄弟每行一步都會給政府打報告,以保證企業行為不違反法律和政策。“除了他搶得先機,有行業優勢,政商關系處理得當外,更為本質的原因在于:劉永好是一個耕耘者,而非投機者。”
事實上,作為民營企業家的劉永好,包括他的其他兄弟,認為政商關系處理好對企業家非常有利,“法律法規政策允許的事兒,在這個前提下做是對的。但一味和官員走得近,甚至通過行賄、送禮拿資源,雖短期有收益,但長遠看不太好。吃飯吃不好、睡覺睡不好,說不定有一天找你談話,都不好”。
在發布會現場,劉永好闡釋自己對于綠叢林的理解:新經濟時代,企業家們更多的是拼平臺、拼聯合、拼服務。同時,經濟新常態下傳統實體經濟應積極轉型升級,并加快國際融合,特別是本土制造開始向國際化邁進和發展。綠叢林商業規則直接推動商業新秩序的形成。
另一方面,劉永好著重談到了企業家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他直言不諱地提到過去在某些地方和省份存在不正常的非市場關系,國企央企和與政府走得近的人士拿走核心優勢資源,民營企業只能接二手、三手。劉永好認為這種次序和格局正在變化,商業新秩序也更加規范和陽光。他認為新型政商關系應該是雙方像親戚一樣“親”,幫助解決問題,同時雙方又要清清白白。這種“親”和“清”實際上也是“綠叢林”的商業新秩序。
假如劉永好只有23歲
《齊魯周刊》:今年中央一直倡導“供給側改革”,在這一方面新希望六和有哪些動作?
劉永好:針對供給側改革,我們有個計劃,要在全球做資源整合,以供應國內市場。山東是農業和食品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我們需要從生產的角度改革,比如種植更受歡迎的高端水果,另外政府機構應加以引導、龍頭企業幫助推動,早一點布局早一點轉型。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技術進步是關鍵因素。新希望六和推行的“福達計劃”,通過數千人的技術服務隊伍,為養殖戶提供即時的技術服務,運用互聯網技術掌握的數據指導養殖發展,并在多年的發展中,實踐出了“公司+家庭農場”的模式,發揮企業與農戶各自的優勢,有力地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齊魯周刊》:您從中國經濟最激蕩的歲月里一路走來,經歷過完整的經濟周期。假設現在您的財富一夜蒸發,您認為自己還能東山再起成為首富嗎?如果讓您在目前環境中重新創業,您會選擇哪一領域入手?
劉永好:三十年創業為我積累了財富,也讓我擁有了創造這些財富的能力。假如財富消失,但我的自信、見識、經歷和能力還在,可以從頭再來,創業中自信和勤奮是無價的。
如果我現在23歲,大學剛畢業,我可能會尋找最具發展前景的行業,在行業內的最好公司打工兩年,沒工資都沒關系,反正也不會餓死,但了解、探索、發現的過程卻很重要。等有一定基礎后,我可能會在公司內部,或組織小伙伴再創業,應該會偏向于新興的服務平臺的領域。
《齊魯周刊》:上個月,新希望六和集團高管團隊亮相,公布了轉型發展規劃。相比于財富傳承,企業家精神的傳承方面您有何見解?
劉永好:給你講個小故事吧。1994年我聯合十位民營企業家發起扶貧的“光彩工程”,目前已經成為最有成效的扶貧項目之一。我的太太在上海浦東發起了“生命之樹”活動,與志愿者一起為小學編寫啟蒙生命教育的教材,被當地教育部門認定為教輔圖書。女兒在北大上學時發起了白內障治療的“光明行”活動,與同學老師出資出力為藏區白內障患者免費治療。藏區條件很差,我從來沒聽她抱怨過。
我還有個小兒子,兩年前開始跟小朋友合伙搞了“金種子”工程,把“年錢”拿出來為涼山州的農民提供金盞花種子,金盞花可做成食品色素,是重要的經濟作物。他不光捐錢,還參與種花過程。這些活動有人說不值,但我感覺這種精神傳承需要從小培養。女兒成為新希望六和的董事長,與這些經歷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