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高熱病是由多種病原引起的以高熱癥狀為主的一種難治的豬病,引起高熱的病原很多,有病毒性、細菌性、霉形體、寄生蟲等。可以是原發性的,也可以是繼發感染的,而管理不當和營養缺乏引起的普通病則是高熱病的誘發原因,現筆者根據實際經驗,將豬的高熱性疾病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一、癥狀識別
病豬高熱稽留,體溫在40~43℃,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甚至廢絕,呼吸困難,皮膚發紅、發紺,流鼻涕,咳嗽,眼分泌物增多,出現結膜炎癥狀。有的病豬可表現為被毛長而粗亂、關節炎、衰弱、蒼白、黃疸、消瘦等,糞便干,呈算盤子狀,被毛毛孔鐵銹樣出血。部分豬后軀無力、不能站立或出現共濟失調等神經癥狀。不同品種、年齡、性別的豬都有發生,但主要以架子豬、肥豬、重胎母豬的發病率較高。母豬發燒,厭食皮膚發紅(陰戶、耳朵、臀部等部位特別明顯),有出血點,流產,死胎,子宮炎,返情,不發情(后備母豬特別明顯),甚至公豬也會發燒、厭食、皮膚發紅、敗血癥。仔豬和中大豬發高燒,達41%以上:厭食、嘔吐:皮膚發紅、眼瞼水腫青紫,眼結膜炎:鼻腔有分泌物,咳嗽、氣喘等呼吸道癥狀。仔豬發病率可達100%、死亡率可達50%以上,母豬流產率可達30%以上,成年豬也可發病死亡。
二、解剖病變
淋巴結尤其是腹股溝淺淋巴結顯著腫脹,切面濕潤外翻內臟淋巴結包括支氣管淋巴、膈淋巴結和腸系膜淋巴結也明顯腫脹,淋巴結出血、發黑、發黃,斷面壞死:脾臟邊緣或肺臟顯著腫大,肺間質內有膠凍樣物,氣管、支氣管內有多置的泡沫(白色、血色);腎臟呈土黃色,表面可見針尖至小米粒大出血點斑,腎旁淋巴結出血明顯:皮下、扁桃體、心臟(內外膜)、膀胱、肝臟和腸道均可見出血點和出血斑。部分病例可見胃腸道出血、潰瘍、壞死(盲腸黏膜潰瘍)。
三、發病原因
1、飼料使用不規范。有的豬場為了降低飼料成本,購進低價玉米,客觀上導致飼喂霉變飼料。由于霉菌毒素的存在,使豬的免疫抵抗力下降而發??;有的豬場飼喂賓館飯店的泔水,由于蒸煮消毒不嚴格而造成發病。
2、個別豬場病死豬處理不規范。生病豬不進行隔離治療,病死豬未進行無害化處理,導致疫情在不同范圍擴散,給防疫工作帶來隱患。
3、免疫接種不規范。不少豬場免疫計劃制訂不科學,或者不符合本場實際,隨意使用免疫程序。有的豬場預防豬瘟僅用豬三聯苗,劑量不足,20頭份的疫苗注射15-16頭豬,有的僅注射1次。有的豬場注射豬瘟疫苗7~15d后又注射豬三聯疫苗,造成免疫失敗,誘發豬病。
4、飼養管理不規范。豬群所處環境惡劣、空氣污濁、有害氣體含量過高、冬天氣溫過低、夏季濕度過大等不良因素都能產生應激反應,使豬群整體抗病力下降,病原微生物感染和傳播的機會增多。
5、仔豬補欄不規范。由于豬價上揚,不少豬場大量補欄。一些豬場不是從管理規范的種豬場引進,而是從交易市場引進。由于豬只來源復雜,免疫情況不一,加之對豬源地的疫情不了解,引進后發病、死亡率高,損失嚴重。同時,由于沒有進行隔離,個別豬場不僅引進豬發病,還造成原存欄豬發病。
四、防治建議
應加強飼養管理,實行封閉式飼養,最好全進全出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從管理規范的豬場引種,并隔離觀察7~15d無異常后方可混群;飼喂優質營養全面的配合飼料:母豬產后即肌肉注射20%的長效土霉素10~20mL/頭,預防母豬乳房炎、子宮炎和無乳綜合病:仔豬分別在3日齡、7日齡、21日齡注射20%的長效土霉素0.5mL/頭:新購仔豬立即用20%的長效土霉素2~3mL/頭肌注,到場后在飼料中添加抗菌藥物,待豬群穩定后即可進行偽狂犬病、豬瘟、口蹄疫補防工作,豬群長期實行“脈沖式”給藥,按程序定期進行免疫接種:糞尿及病死尸體要進行無害化處理。豬氣喘病發病率較高的豬場要有計劃地經常對全群進行預防性、組合式投藥,飼料添加藥物配方,可在1kg飼料中添加萬克寧2000mg、氟必康800mg、阿莫西林400ang;或1kg飼料中添加氟苯尼考400mg,喘咳停以0.1%濃度溶于水飲用,可輪流使用,每方使用1個療程。如豬群患病食欲不佳,可適當增加藥物用置,或直接改用飲水給藥。對個別嚴重者,采用肌肉或靜脈注射。豬弓形蟲病癥狀較重的病豬,用磺胺-6-甲氧嘧啶70mg/kg體重,與10%的葡萄糖100~500mL混合后靜脈注射,病初1次可愈,一般注射2~3次即可。癥狀較輕的病豬,用磺胺6-甲氧嘧啶70mg/kg體重肌肉注射,首次加倍,每天2次,連用3-5d即可康復。附紅細胞體病臨床上采用貝尼爾(血蟲凈)、九一四、土霉素等按規定劑量和療程治療有效。流行季節也可在飼料中添加土霉素、磺胺類藥物來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