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通過營林技術對森林進行蟲害防治的具體方法,并對森林蟲害的常見類型做出總結。其次重點介紹開展林業有害生物控制的有效措施,提出設置蟲害隔離帶,加強日常監管防護等建議,幫助提升林業產區樹木成活率,蟲害問題也能得到積極的治理。
關鍵詞:營林技術;林業有害生物;有害生物控制
一、營林措施控制森林病蟲害
1、營林技術概述
樹木種植后的后期養護技術直接關系到存活率,因此營林技術一直是林業部門的重點研究內容,營林種植建設期間存在的病蟲害風險問題也會對生長帶來影響。針對林區常見的蟲害種類,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將害蟲的數量控制在安全范圍內,以免形成災害。這種營林技術不但能夠為樹木安全生長提供保障,還能減少蟲害治理產生的成本支出。
營林技術主要指的是,基于發生森林病蟲害的條件與進行撫育林木技術間的關系,綜合整個森林在栽培時采取的各種技術,為林木提供有利而不利于病蟲害繁殖的生態環境,從而實現抵御病蟲害的目標營林措施在預防和治理森林有害生物工作中已得到廣泛運用,是防治天牛害蟲的主要手段,起到了標本兼治的作用。而林業生物災害防治是一項基礎性公益事業,是現代林業建設和國家公共危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集行政、法律、經濟、技術于一體的系統工程。應用營林技術對林業有害生物進行控制,具有長期發展的現實意義。
2、林業有害生物的概念及其防治方針
不同樹木品種容易感染的蟲害種類也不相同,防治工作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森林底層生長的雜草數量過多也會對樹木生長帶來影響,在防護過程中工作人員要不斷總結經驗,制定出不同的治理方案,解決蟲害與雜草問題。根據現場分類,可以將有害生物劃分為蟲害、病害、物質入侵等方面。大面積種植森林能夠緩解工業生產以及人類活動帶來的環境污染,人工種植樹木品種過于單一,容易受到病蟲害的入侵。因此在前期規劃過程中,應結合生態環境調查結果選擇不同的品種搭配種植,增強森林的蟲害防御能力。林業建設不能對地方原有的生態平衡造成影響,應在制度允許范圍內進行,將生態林與經濟林同時種植,形成強大的森林生長體系。設立隔離帶可有效阻隔害蟲;林內的衛生要定期清潔,要及時松土除草,將發病的根源除掉要適當地施肥,加強土壤的肥力,改善林木的條件,使抗病能力增強以及在適當的時間,進行適量的砍伐或修剪可以減少侵害。這樣一來就可以有效地改善病蟲害的局面,將森林病蟲害的防治與營林技術共同進行。
3、林業有害生物的危害與種類
常見的蟲害的為白蟻,啃食樹木的枝干,并且傳播速度極快。由于白蟻的數量大,生存環境隱秘,很難通過常規的方法治理,受到白蟻啃食的樹木會逐漸枯萎死亡,治理不及時會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白蟻是一種存在比較普遍的害蟲,隨著蟲害防治手段的不斷進步,已經能夠預防治理,隨之產生了一些新型蟲害。林業人員在對樹木進行日常防護時,會噴灑一些農藥,害蟲長時間與藥物接觸,在體內形成了抗體,很難被殺死,形成蟲害的幾率也在不斷增大。松油毛蟲對樹葉傷害大,主要的特征是傳播速率快,形成后體積較小,在樹木的掩護下不容易被發現,蟲害會在短時間內向周圍的樹木傳播,危害范圍逐漸擴大,此時在進行治理造成的損失已經不能彌補。
二、提高營林技術與防治有害生物的措施
1、熟練掌握林業有害生物的調查方法
林業防護人員在日常工作開展期間,應加強對蟲害的觀察,發現樹木枝葉出現異常,應取樣研究,判斷樹木發病的原因。
具體的做法是:按照覆蓋不同林分和不同林齡等有代表性的不同地段為原則,沿林間小道或林班線確定調查路線,沿調查路線邊走邊觀測調查。再就是標準地調查在踏查的基礎上,為準確掌握有害生物的發生數量和林木被害程度,選擇1~3畝大小的樣地作為標準地進行調查,選擇標準地應該注意以下兩點:標準地要在有代表性的、獨立的林業小班內設置,不允許跨越兩個以上的小班,要遠離林緣,不能設置在小班的邊緣線上,以避免人為因素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擾。其次,標準地內寄主樹木的數量一般不少于100株,從中隨機抽取20株作為標準地樹進行詳細調查。
2、設置隔離帶阻隔害蟲
大多數森林害蟲均有一定的遷飛、擴散能力,特別是食性單一的害蟲。因此,為了達到生態平衡,保護我國的林業質量,亦可以設置了多個被稱為“害蟲避難所”的隔離帶,為害蟲提供藏身之處,并通過夾種釋放害蟲討厭氣味的金盞花、撒濃縮蒜汁等方式,避免害蟲危害樹木。當幼蟲期食物饋乏時要大批轉移,但在其幼蟲期卻不能長距離轉移,所以隔離帶可有效地阻止這類幼蟲轉移危害。因此,在營林工作中不提倡大面積栽植單一樹種,對于常發生害蟲遷飛和害蟲擴散能力強的林地,可栽植50m寬的非寄主隔離林帶,以預防有害生物的擴散與傳播。
3、混交林樹種的選擇搭配
最好的混交林應該是喜光的樹種混交于耐蔭的樹種,根瘤菌樹種混交于無根瘤菌樹種。這樣的混交既能使土壤的肥力得到改善,樹勢加強,又可以使抗病蟲能力增強。而且,采用多樹種塊狀或不規則塊狀混交模式營造混交林,既可豐富林間生物種群,又可提高森林對病蟲危害的自控能力。混交林雖然有很多的優點,但目前來說其營技術有一定的困難,基本上都是由于較低的成活率及病蟲害等因素進行了改種。在這種混交模式中,森林病蟲害依然有充足的餌料與棲息地,天敵仍舊沒有足夠的蜜源去補充營養,不能使天敵資源得到有效地擴展與病蟲害的抑制。所以,我們要真正做到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確定合理主伐期,對已感染森林病蟲害的林分和成熟林分及時進行更新改造。
三、當前營林技術防止林業有害生物存在的問題及改善措施
一是森防體系不健全,資金短缺,專業技術人員少,兼職人員多,技術力量薄弱,儀器設備陳舊,沒有完整的實驗室,尤其是鄉鎮林業站更為突出,沒有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儀器設備,全憑眼睛看,腿傳遞,一旦發生大面積森林病蟲害很難實施及時有效的防治。
二是病蟲害測報基礎還薄弱,檢疫技術手段比較落后。缺少必要的調查設備和監測預報經費,監測預報工作不能滿足防治工作的需要。
三是重培育輕保護,重除治輕預防的傾向還依然存在。對有害生物預防重視不夠。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應該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全市林業發展和生態建設大局,為推進我國林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小結林業生物災害防治是一項基礎性公益事業,是現代林業建設和國家公共危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營林措施在預防和治理森林有害生物工作中已得到廣泛運用,是防治天牛害蟲的主要手段,起到了標本兼治的作用。因此,只有實現對林業有害生物的有效防治,才能保護生態環境,保證森林健康,為我國綠色產業的持續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