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江陽市主要農作物病蟲草鼠害(以下簡稱病蟲害,下同)發生偏重。這些病蟲害具有隱蔽性、突發性、流行性和毀滅性等特點。如果不能未雨綢繆積極防范必將對我市的農業生產安全帶來極大威脅。
1.我市植保體系現狀
(1)植保人才體系建設
遼陽市植物保護站成立于1978年,主要職能是承擔全市七個轄區(遼陽縣、燈塔市、文圣區、弓長嶺區、太子河區、宏偉區、弓長嶺區)農作物病蟲害的監測與防治、植物檢疫、農藥使用技術與指導工作,對全市的植保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目前我市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植保人才體系(表)。
人員構成上,全市植保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占比達到了90.6%農藝師以上技術職稱占比達到了50.6%從伍整體素質很高,絕大多數人員具有較高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鄉鎮一級從業人員中,技術人員占比達到了85.4%,非技術人員占比達到了14.6%,技術人員與非技術人員之間保持了相對合理的比例,有利于基層植保工作的開展。
(2)預警監測體系建設
病蟲害預測預報是植保工作的核心。目前我市實行的是逐級上報的信息傳遞制度,已基本建成了完整的測報網絡。但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們對信息傳播速度及內容需求的加強,病蟲害電視預報以其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時效性強、形式多樣、生動形象、易于理解等特點逐漸取代了傳統的預報模式。
2006年5月遼陽市植物保護站在遼陽電視臺開辦了《農作物病蟲發生與防治》節目,“可視化”成為病蟲害發生趨勢預報與防治工作新的亮點。遼陽市植物保護站的工作人員利用這個新的工作平臺,將重大病蟲害和突發病蟲害發生及防治信息第一時間發布出去,確保植保預警工作及時、準確、到位。
(3)專業服務隊伍建設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水平的提高,小農經營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集約經營、統防統治的種植模式,植保專業服務隊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植保專業服務隊是為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對農業病蟲害防治機制做出的一項創新,是專業化的防治組織形式。我市通過植保專業服務隊對農作物病蟲害實行統防統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市的植保專業服務隊已初具規模。到目前為止,全市已有植保專業服務隊70個,共有機動噴霧器700余臺,專業機防手千余人基本形成了縣為中心、鄉為紐帶、村為基礎的植保專業化服務網絡,年均作業面積200多萬畝次,防治作物的種類由過去的單一的水稻發展到大豆、蔬菜、果樹、草坪、林地等幾十種,實行“統一測報、統一開方、統一購藥、統一配藥、統一施藥、統一收費”的“六統一”防治模式,以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為主,堅決杜絕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藥。近幾年來,植保專業服務隊在重大病蟲防治和植物檢疫對象的封鎖控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一線農業人員“斷層”問題。農業的發展,最終要靠科學技術解決問題即科技興農。要把先進的科學技術推廣到廣大農戶,農業技術人員是橋梁。然而目前我市鄉鎮農業技術人員斷層問題突出。一方面有素質的年輕的農業人才不愿意到一線去,另一方面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年齡結構又偏大,勞動力不足,不利高強度應急防控工作的正常開展。如何鼓勵優秀的農業人才去條件較為艱苦的一線去,實現人員結構年輕化,制定相對寬松的政策和較為完善的薪酬體系,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2)工作經費相對不足問題。植保工作涉及農作物病蟲害的監測與防治、植物檢疫、農藥使用技術與指導工作三個方面。目前,由于經費有限,很難做到全面開展。建議國家加大對植保體系建設方面的支出,確保植保工作順利運轉。
3.結束語
植保機構承擔著病蟲草害的防治工作,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是我市現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戰略任務之一。建設現代植保體系,是事關我市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安全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因此,各級植保部門,一定要團結協作、再接再厲,把構建現代植保體系工作落實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