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其他植物相比,玉米具有較強的適應性,不論是南方潮濕的環境亦或是北方相對較為干冷的天氣,玉米都可以生長的很好,但要收獲優良的玉米果實,仍然需要采取一定的種植技術,下文就從多個方面來分析實現玉米高產的種植技術。
關鍵詞:玉米種植 高產技術 病蟲害 防治
前言:下文通過對玉米栽培、整地、品種選擇、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的防治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以期促進玉米高產的目標。
1.做好整地的基礎工作
要想種植出高產的玉米,土地是根本,因此,整地是高產的基礎,這就要求種植人員創造良好的種床,通過深耕、換茬等方式來保證土壤的質量。種植前要選擇地勢較為平坦且排水性好的地塊,在秋季起壟,施肥,為第二年種植奠定基礎。
2.種子的選擇與處理
完成土地的處理之后,就要進行種子的選擇,這是整個環節最為關鍵的一步,唯有選擇良種,方能確保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這就要求種植人員必須從正規部門采購種子,保證種子的純度、凈度。選種要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播種前還要進行篩選,選好后進行晾曬,提高種子的發芽率與出苗率,然后進行藥物浸種,方可進行播種。
3.科學施肥
基肥的撒施要根據土壤的元素含量而定,保證微量元素的含量,但不論是任何情況,都必須要將基肥一次性施入。
4.適時播種
結合當地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時期進行播種,提高幼苗的存活率。一般情況下,每年的5月初為最佳的播種季節,此時氣溫較高,利于種子發芽。播種的關鍵是要保證均勻,播種后及時的鎮壓,盡量做到一次性出齊苗,減少雜草生長。
5.合理性密植
要想實現高產的目標,除了上文中提及的情況,還需要進行合理的密植,減少光的反射,增加光的截獲與吸收量,滿足玉米群體對光的吸收。受到較強光照的影響,棒三葉基部葉片周圍的光照度仍在光補償點以上,經過葉片的光合作用,可以制造較多的干物質,增強光能利用率。除此之外,種植方式是植株在田間的配置方式,在密度或葉面積指數相同的基礎上,種植方式存在差異,群體內的光分布不同,要根據所選的品種、密度及生產情況適當的控制株距。一般采用的是寬行0.7-0.8m、窄行0.4-0.5m的寬窄行種植方式,或采用0.6~0.7m等行距種植,株距0.25~0.3m,每667m2定苗密度為4000~4500株。玉米種植一般遵從的是肥地密,瘦地稀的原則。
6.加強田間管理
種植過后就是對田間的管理了,田間管理是一項十分辛苦的工作,首先要進行仔細的查苗補苗。在進行放苗的過程中一旦發現缺苗的情況要及時的進行催芽或者移苗,也可以在相鄰處留雙株,便于補苗。如果要進行補種,在必須要提前三天進行催芽處理,在補種后的五天左右查看出苗情況,必要的情況下施速效肥催長。如果是補栽則最好選擇2-3葉時期,完成緩苗期后適量的追肥。
同時還要進行定苗處理,完成分蘗。在幼苗長到3-4葉的時候根據具體的情況確定間苗、定苗時間,如果長勢較好可以適當的早間苗,如果長勢較弱的則要晚間,以保證苗株強壯。而對于分蘗,則要盡早處理,及時掰除。
其次是要進行合理的施肥。給玉米施肥必須要保證底肥充足,苗肥早施,重點施穗肥。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底肥以糞土為主,同時配以優質的農家肥。按照每畝5公斤尿素的量追施,保證幼苗生長。
再次是除草管理。除草是田間管理的重要工作,單單依賴物理除草是無法完成的,隨著研究技術的提升,可以選用一些效果較好的化學除草劑。除草劑的使用必須要掌握好時機,在播種前做好預防工作,而進入到幼苗期,可以選用玉農樂懸浮劑以達到除草的目的,進入到拔節期則要做好莖葉除草工作,藥物噴灑最好是在無風條件下進行,降低藥害,減少互相影響。
最后是進行病蟲害的防治。病蟲害的防治同樣可以分為物理防治與化學防治兩種。物理防治副作用小,但效果較慢。化學防治則恰好相反,有副作用,但效果很快。這就要求種植人員根據玉米不同的病蟲害而選用不同的藥物,控制好藥量,保證其效果的同時降低副作用。
7.掌握好收獲的時機
通過長時期的種植后,進入到收獲期,必須要采取科學的方式進行收獲,以保證產量。過去一直都采用人工下棒的方式進行收獲,但這種方式比較緩慢,尤其是隨著機械化技術的發展,機械收粒已經十分普及,同時秸稈也可以還田處理。不論任何收獲方式,都要考慮有利于籽粒脫水,有利于秸桿處理和秋翻地,有利于貯藏。選用哪種方法,要因地制宜,根據自己的條件靈活確定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要想實現玉米高產的目標,必須要嚴格控制玉米種植的每個環節,從整地到收獲都要嚴格控制,確保產量,進而促進我國玉米種植水平的提高。